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生態宜居的關鍵在于“四生”契合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劉奇 字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生態宜居”擺在鄉村振興戰略五大目標任務的第二位,足見生態宜居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程度。生態宜居就廣義而言,應包括環境優美度、生活便利度、社會文明度、資源承載度、公共安全度、市場發育度、居民幸福度等等,它應是文明的經濟生態、政治生態、社會生態、文化生態和自然生態五位一體相融合、相統一的理想生活環境。要建設這樣一個鄉村環境,關鍵在于生產、生活、生態和生意的“四生”相互契合、彼此照應、互為支撐、互為因果。

  首先是生產與生活的契合。生態宜居不能以看一眼就走的外地人、城里人的視角審視,它首先應是本土居民的宜居。而本土居民生于斯長于斯,未來發展依賴于斯,農業生產是他們的主業。新的居民點建設首先應考慮有利于居民從事農業生產。我國是一個小農戶為主體的國度,這種國情還將長期存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積極推進土地流轉,但至今仍有70%的農戶依然耕種著自己的土地,沒有參與任何形式的流轉。如果新規劃的居民點離生產場所過遠,農民種田要跑十幾里、甚至幾十里,即使設施再現代,生活條件再好,生產與生活嚴重脫節,農民也不會滿意,每天需要開車去種地,收獲的產品還不夠油錢。前些年,一些地方掀起的“滅村運動”風潮,東部某省一個縣級市把一千多個村整合成208個新社區,帶來的就是這樣一種后果。同時,一些地方居民點建設不是按小橋流水人家的農家格局,而是像城市一樣蓋上高樓,趕農民上樓,農民對此也比較反感。農民不像城里人夾個皮包就上班,農民需要有存放農具的地方;農民也不像城里人瓜果蔬菜隨時到超市采買,農民需要利用閑散時間在房前屋后種些瓜果蔬菜以自用,如果住在高樓上,他們的這一需求便被扼殺。當然也可在居民點辦個超市讓農民去買菜,這樣一是不符合農民習慣,二是浪費了農民的閑散時間,三是加大了生活成本,四是在石油農業泛濫的背景下,農民不放心安全問題,在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流行的最佳生活方式是吃的東西必須是自己種養的。

  其次是生產、生活與生態的契合。遵循生態化規律、按照生態學原理,貫徹綠色化發展的新理念是造福子孫后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生產綠色化應做到:一是堅決杜絕為了溫飽,不顧環保的亂象發生。在一些地方圍湖造田、挖地采煤造成環境嚴重惡化教訓慘痛。杜甫有名句“國破山河在”,今天我們決不能讓“國在山河破”。有些自然景觀是上億年形成的,破壞了就再也不能恢復。二是堅決落實農業農村部提出的減肥增綠計劃。到2017年底,我國已經實現農藥的負增長、化肥零增長,但這距離綠色化還相去甚遠。美國的生物肥已占總用肥量的50%以上,我國僅10%左右。不光減少農藥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任重道遠,而且除草劑、農地膜污染之嚴重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三是變植物動物的“二物思維”為植物動物微生物的“三物思維”。就農業生態循環的大系統而言,植物是生產者,動物包括人類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還原者,它把植物動物的殘渣廢料包括人畜糞便分解還原作為植物的肥料進行下一輪生產。微生物在農業領域的開發利用應擺在各級領導的重要議事日程,這是貫徹落實中央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性舉措。沒有三物思維便沒有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生活的綠色化,就是要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從村戶環境衛生抓起,讓居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養成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讓居住在那片土地上的每個人時時、事事、處處都能身體力行,自覺踐行。

  再者就是生產生活生態與生意的契合。所謂生意就是通俗說法的做買賣,市場開發。一個宜居之所不應只是生產生活生態的契合,還應做活生意,做好繁榮的市場開發,市場不活躍,在高度發達的交通通訊時代,缺乏便利的生產生活條件,就談不上宜居。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打通線上線下的物流通道,把生產的好產品賣出去,賣個好價錢,把旅游景點推介出去,把游客吸引來。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把人類最高境界的生活環境概括為“詩意的棲居”。一個能夠點燃激情,觸發靈感,讓人詩興大發的地方,當然最宜人居。“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只有“四生契合”之處,才是“詩意棲居”之所。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