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縣是福建閩西北的山區小縣,但卻是農業大縣,該縣的經濟發展長期以來靠蓮子、梨子、種子“三子”打天下。其中蓮子栽培的歷史最為悠久,自古就被列為皇家貢品,通心白蓮年產量為全國第二。梨子多為南方早熟品種,產量全國第一,是1970年以后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而建寧自1976年開展雜交水稻三系制種以來,經過40多年的發展,制種面積和種子產量約占全國的10%,已經發展成為全國制種面積最大的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2013年7月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
基地建設標準化
建寧縣的水稻田與許多地方的稻田不同,別的地方整齊劃一,這里卻是一高八矮,相互交錯。這是因為別的地方種的是水稻,這里種的是雜交水稻種子,高的是“父本”,矮的是“母本”。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建寧縣農民就引進了雜交水稻制種。這得益于該縣的“天時、地利、人和”。建寧縣種子管理站站長俞添發告訴記者,豐富多樣的地形地貌、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良好的時空隔離條件和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讓建寧的農民選擇了水稻制種這一產業。
“全縣28萬畝的耕地,至少有20萬畝適合雜交水稻制種。”余添發說,“這里生產的種子金黃、飽滿、純度高、質量好、產量高,很受市場歡迎,今年年初在長沙舉行的國家種子基地建設與管理培訓會上,連咱們農業農村部的余欣榮副部長也為我們建寧種業‘點贊’,說‘北有張掖、南有建寧’。”
據介紹,為實現種子高產穩產的目標,力爭打造國內一流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寧縣于2014年委托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建寧縣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發展規劃(2015-2020年)》,并通過專家評審,是全國雜交水稻制種基地中首個編制基地建設專項規劃的縣。
“除了按照規劃制定了相配套的基地建設實施方案之外,我們還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推動保障要素到位,經過多方努力,獲得中央財政種子大縣轉移支付補助4500萬元、國家‘一帶一路’專項基金3000萬元、中國稻種基地建設發改專項資金1150萬元。福建省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也確定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購機補貼、扶持合作社發展等8個方面的幫扶措施。”建寧縣農業局局長揭重陽對記者說:“按照建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的思路,建寧縣整合糧食產能、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統籌規劃,突出適應機械化作業的需要,提高設計標準,全面推進制種區的土地平整、地力培肥、農田水利、田間道路等工程建設,做到種子生產基地‘路相連、溝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穩步提高基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實現高產穩產。”
種子生產產業化
建寧縣制種產業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吸引了一大批制種企業在此立業興業,福建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近些年崛起的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企業,公司目前有制種基地4萬多畝。
據公司董事長吳仁輝介紹,福建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成立之初,主要是為像隆平高科這樣的大企業代制種,雖然效益可觀,但作為建寧本土規模較大的制種企業,沒有自主研發水稻品種確實說不過去,為此,公司于2013年開始加大了科技研發的投入,截至目前,公司自主研發的品種多達20幾個,其中“野香優676”在今年舉行的福建省第八屆優質稻品種品質鑒評會上,榮獲優質稻“推廣品種”金獎,該品種目前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公司目前有試驗基地300畝,明年我們準備擴大到800畝,此外,公司每年投入到科研上的經費大概在三四百萬元左右,為了保證公司自主研發品種的優質、抗病、高產,我們先后與中國工程院顏龍安院士、朱英國院士團隊以及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福建省農科院水稻所、三明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積極開展合作,并建立了福建禾豐種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工作站入駐院士及專家共19人,其中院士2人,副高以上研究人員達12人。”吳仁輝告訴記者,“從公司目前的業務板塊來看,雖然代制種業務占到公司業務的80%,但我們正在努力提高公司自身的科技研發力度,相信經過未來幾年的發展,公司會真正實現兩條腿走路。”
據了解,為了扶持像禾豐種業這樣的制種企業快速發展,建寧縣投資8億元建設占地面積300畝的國家級種子產業園,包括種子企業總部區、種子倉儲加工區、種子產業綜合服務區、雜交水稻新品種展示示范區4個功能區。引導種子企業、育種科研單位、科研項目向園區集聚,重點開展種子生產加工技術研究、育種科研、種子加工倉儲等服務。
“產業強需要經營主體的帶動,我們建設產業園的目的之一就是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的培育,在培育壯大現有禾豐、六三等種業公司基礎上,著力引進一批規模大、技術力量強、資金雄厚、產業關聯度高的種子企業,形成良性競爭局面。重點支持禾豐種業做大做強,建立‘禾豐種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力爭將其打造成我省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先進、技術服務到位的領軍企業。突出品牌創建。”揭重陽說。
生產過程機械化
為著力提升制種全程機械化水平,建寧縣先后組建了閩贛省際農機植保綜合服務中心和蓮鄉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等一批集農機展示、銷售、培訓、維修、作業及農資配送服務為一體的社會化服務組織,逐步實現了機耕、機插、機防、機收、機烘等環節的制種全程機械化。全縣綜合農機化率逐年提高, 2017年達75.1%。
日前,記者在建寧縣蓮鄉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見到了聯合社理事長黃勤建,采訪中,黃勤建帶著我們來到倉庫參觀,里面擺滿了各種農機設備,有拖拉機、烘干機、收割機、播秧機、植保無人機等。
今年,該聯合社流轉土地1800余畝實施糧食產能區高產示范項目,開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活動,并新購置了15臺糧食烘干機、9臺農用航空器、23臺制種專用插秧機、9臺果蔬烘干機等新型農業機械,為農戶提供各類作業服務。
建寧縣是福建省僅有的兩個全國農機化示范區之一,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居全省領先地位。“機械化是降低人工成本,推動現代農業向規模化科技化發展的突破口。”揭重陽說,目前,全縣農機總動力達11.9萬千瓦,綜合農機化率達63%。水稻(制種)耕整、機耕、機插、排灌、田間管理、機收等機械10724千瓦,15290臺(套),擁有較完備的種子曬場、貯藏倉庫、加工機械、烘干廠房、質量檢驗檢測及配套設備。發展專業化制種農機服務組織。
管理手段信息化
通過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種子管理和服務模式,實現種子“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是建寧縣打造信息化制種的目標。
在建寧縣種業科技中心,記者看到施工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為中心投入使用做最后的準備,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2018中國稻種基地建設與鄉村振興論壇將在這里舉辦。
余添發告訴記者,種業科技中心一層為建寧縣種子科技文化館,設有制種基地物理沙盤、物聯網應用LED大屏、雜交水稻種子主題展廳等內容,是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二層為種子管理與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國家級制種基地信息化管理與服務云平臺,包括基地監管系統、資源信息系統、生產管理系統、社會化服務系統和種子電子商務交易系統,設有管理控制中心、中心服務器、大型拼接屏幕等設施,項目建成后將顯著提高基地的信息化管理和應用水平;三層為種子質量檢測中心,設有常規指標檢測室和分子檢測室,配備先進的檢測儀器設備,可開展農作物種子純度、凈度、發芽率、水分四項指標常規檢驗和轉基因檢測、DNA鑒定。可對建寧縣15萬畝制種基地進行種子質量監控,保障基地生產和種子質量安全;四到六層為種子科技培訓中心。中心投入使用后,將進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為種業發展提供一個全新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務平臺,使政府、種子管理部門、種子企業、合作社、經紀人、農戶之間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實現制種基地全程信息化。
制種農民職業化
今年55歲的丁紹文是溪口鎮半元村人,1990年開始從事制種,現在是文軍種子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也是一位種子經紀人。眼下,他手上有100多位種田能手作為“下線”,總共管理600多戶農戶,制種面積達2萬多畝。
在建寧,像丁紹文這樣的制種經紀人有153名。
“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吸引和留住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發揮明顯的職業農民從事種子產業的生產經營,實現種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揭重陽告訴記者。
據了解,建寧縣農業人口13.03萬人,全縣3.34萬農戶中,有2.35萬戶農民從事雜交水稻制種生產,約占總戶數的70%。經過多年的培訓和生產實踐,涌現出一批專業制種大戶和制種能手,并自發組建種子生產專業合作社,建立起了種業公司、農戶與基地之間聯系的紐帶,為建寧種子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技術經驗。
建寧縣把近幾年涌現出的示范效果強、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新型經營主體和每年高中、中專畢業后回鄉務農年輕人納入新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范疇,重點做好以植保無人機培訓為主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每年認定100名,采取異地研修、集中辦班、現場實訓和分戶指導等方式,開展種子生產實用技術培訓、科技下鄉、種子生產經紀執業資格培訓等活動,逐步建立穩定的村級保險員和職業化制種農民隊伍,確保種子產業持續有人。對全縣已培育授信的153名制種經紀人進行集中培訓考核,實行黑名單制度;對全縣已配備的93名村級制種保險員進行動態跟蹤管理,及時選聘或調整,確保不因村級換屆,造成離崗脫節現象。
《建寧縣2018-2020年雜交水稻種子產業發展提升實施方案》中的目標中提到:到2020年,全縣雜交水稻制種面積達到15萬畝(含復種),年產優質雜交水稻種子3200萬公斤以上,滿足3200萬畝以上大田水稻生產用種需要。新建設高標準制種田8萬畝,實現制種田耕地流轉面積4萬畝,雜交水稻籽粒烤房烘干能力達到3000萬公斤,占總產量的60%以上。基地全部采用“企業+合作社(經紀人)+農戶”生產模式。基地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2.1%以上,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70%以上,農機合作社的統一耕種收比例達到85%,統防統治比例達到50%以上。培育省級以上種業龍頭企業2家以上,上市企業1家以上,實現種業產值7億元,全企業鏈產值20億元以上。
這樣的發展目標對有志于持續保持種子基地“國家隊”中的領頭羊地位的建寧縣來說勢在必行,下一步,建寧縣將繼續完善基礎設施、突出品牌優勢、提高生產加工水平、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努力打造資源高度聚集、企業競爭力強、示范帶動效應大、基地監管到位的“中國稻種之都”,將制種產業發展成為建寧縣的“金牌”產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