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帶頭人,是現代農業建設的排頭兵,是農村改革創新的先行者。他們為農業結構調整、綠色發展、轉型升級探索了新路子,示范引領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機制,讓農民這一職業變得有底氣、有魅力,讓農業這個產業變得有活力、有奔頭,讓農村這方熱土變得有生機、更美麗。他們,是“全國十佳農民”。
1月17日,由農業部牽頭評選的“2017全國十佳農民”出爐,來自山西、內蒙古、遼寧、江西等地的10位農民獲獎。他們中有土生土長的農民,有學成歸來的經營者和技術員,他們是當地農民的主心骨,是推動農業發展、農村繁榮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黨的十九大吹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農業發展進入了新時代。無論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還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都需要培養造就億萬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他們是振興鄉村的生力軍。而從今天這些佼佼者身上,我們便可以看到農民全面發展的未來景象。
“以前總想著離開農村,現在才發現,這里有詩和遠方”
2017年1月8日,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鼎湖鎮一個大院里,種糧大戶凌繼河正給農民發年終獎,現場308萬元現金整齊地碼放在桌上,被叫到名字的農民樂滋滋地上前領獎,領到后還不忘相互比比“大小”。這已是凌繼河連續第六年給種糧農民發放年終獎。凌繼河之所以要拿出這么多錢以這種搶人眼球的方式發獎金,“就是想要吸引更多年輕人種地,讓年輕人懂農愛農”。
2009年,凌繼河回到老家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鼎湖鎮西路村種糧,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讓年輕人愛上種糧。他投資了1000萬元組建了集農業開發、土地流轉、水稻種植、種植技術研究、優質糧食深精加工為一體化的江西省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聘請了100余名農民幫他管理,把企業的管理機制引進農業生產,薪金采用工資+獎金的方式發放,每月基本工資2500元,糧食畝產超過規定基數1斤到50斤,獎勵0.5元/斤;超過51斤到100斤,獎勵1元/斤;超過100斤以上為1.5元/斤。在農村種地能像城里上班的人一樣按月拿工資,凌繼河讓種糧在當地變成了既賺錢又有面子的職業。到2017年,凌繼河累計投資8000多萬元,流轉托管了5.8萬畝土地,帶領6700多位農民實現了增收。1995年出生的熊海仁是給凌繼河種田的人中年紀最小的一個,以前在浙江、廣東等地打工的他每月工資只有2000多元,回來種田后,他每年都能拿到10多萬元的年終獎。“以前總想著離開農村,現在才發現,這里有詩和遠方。”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當前的農村,務農勞動力“兼業化、老齡化、低文化”的現象十分普遍,很多地方務農勞動力平均年齡超過50歲,文化程度以小學及以下為主,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吸引一大批年輕人務農創業,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確保農業后繼有人。2012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在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快速成長,一批高素質的青年農民正在成為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領辦人和農業企業骨干,一批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人員加入到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業態催生一批新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正逐步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主體,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截至2017年底,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已超過1400萬人,農民職業化進程不斷提速。
“是職業農民培訓打開了我的思路”
在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陳村鎮槐北村,張凌云是名副其實的“村花”。她不僅人長得美,還能讓豬糞“開花”。她用5年時間,在一個豬糞熏天、污水橫流的傳統養豬大村建起了萬噸有機肥加工廠和年產沼氣20萬立方米的大型沼氣站,帶領鄉親們種出了一年900噸的綠色蔬菜,賺了3000萬元的年收入,建出了一個美麗宜居的新家鄉。
2011年,張凌云大學畢業后堅持回到槐北村跟著父親養豬。養豬是一門技術行當,要養好豬,就必須懂得生豬養殖的基本生產流程以及每個階段的免疫防疫。為了盡快掌握要領,張凌云常常在豬圈一待就是幾個小時,拿著本子和筆向獸醫和飼養員請教,同時,她還閱讀養殖書籍、鉆研養殖技術,下半年就建起了仔豬繁育場。正想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時候,卻發現生產完的母豬都沒奶,看著一只只小豬拉稀、死亡,心如刀絞。
“幸運的是那段時間參加了職業農民培訓,不僅學到了技術,還打開了我的思路,我決定改變傳統養殖模式。”張凌云組建起專業養殖團隊,高薪聘請獸醫等技術人員,開始公司化運作,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寶雞市畜牧獸醫中心等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短短兩年時間,養殖規模從三四百頭增加到了一萬頭,2012年,張凌云又組建了合作社,帶領60多戶村民搞生豬養殖,效益連年攀升,她個人也被認定為陜西省高級職業農民。
張凌云不是個例。近年來,以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在人才培養上,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根據農民學習的特點,大力開展體驗式教學,探索出了“村莊是教室、村官是教師、現場是教材”的培訓模式,讓學員們到已經發展起來的先進村莊,親眼看看現代化的農業、美麗的鄉村、富裕的農民,聽聽老一輩帶頭人講奮斗歷程和發展經驗,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啟發思路,提升帶頭致富和帶領農民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2014年以來,培訓規模明顯增大,每年培訓人數在2萬人左右。截至目前,累計舉辦800余期示范培訓班,共組織8萬多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及村“兩委”成員、大學生村官等,到農業部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學習交流。還啟動實施了產業發展帶頭人三年輪訓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加快構建教育培訓、規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培育制度,每年培育各類職業農民超過100萬人。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帶頭人。來自吉林省雙遼市茂林鎮新發村的十佳農民盛立國,就是通過培訓學習成長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他研發的“玉米高產種植方法”獲國家專利,在周邊50個鄉鎮應用,并輻射到黑龍江、內蒙古和遼寧等40個鄉鎮和農場,帶動當地近萬戶3萬多人脫貧致富。
在基地建設上,各級農業部門以現代農業和新農村發展的先進典型村為依托,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如今,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邊陲,實訓基地、農民田間學校、創業孵化基地、綜合類基地遍地開花。目前,登記入庫的基地總數達到8847個。其中,實訓基地5268個、農民田間學校2008個、創業孵化基地207個、綜合類基地1364個。以互動式、參與式、啟發式為教學理念的農民田間學校,為農民提供了就近就地現場教學的場所,暢通了農民培育“最后一公里”。
人稱“梔子女神”的十佳農民楊莉,就辦了一家農民培訓學校。楊莉是一個農家女,卻一路挑戰不可能,2012年建成湖南第一個由農民創辦、建在農村、直接服務農民的高科技組培實驗室,邀請全球頂級科學家一起合作搞科研。2014年,楊莉開辦洋利農業技能培訓學校,她的農民培訓學校不僅有專家講課,還有種植大戶現身說法,農民愿意聽、喜歡聽、聽得進、學得會,截至目前,已組織近3萬人次參加培訓,2017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如今,楊莉在岳陽建起了上萬平方米的梔子深加工基地,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集梔子科研、種苗培育、示范種植于一體的農民合作社,農民培訓學校也為基地和合作社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的職業農民,一個以梔子為核心的產值10億元的高效農業產業正在她的努力下一步步變為現實。
“能走到今天,都是托了政策的福”
來自遼寧省鐵嶺市蔡牛鎮靠山村的趙玉國,雖然年過六十,想法比年輕人還新還多,人送綽號“50后”創新哥。可他不是瞎干,而是緊盯政策,想好了再大膽創新。2007年,《合作社法》正式實施,趙玉國吃透了中央的惠農政策,當年就建起了鐵嶺第一家玉米合作社。國家出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2009年,他成立了鐵嶺第一家農機合作社。合作社要發展壯大,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每年年初都是趙玉國最難熬的日子,3萬多畝的土地流轉量,資金需求巨大。2015年,鐵嶺市農委與鐵嶺市郵儲銀行聯合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抵押貸款試點,趙玉國僅用一周時間,便從郵儲銀行貸款300萬元,解了燃眉之急。“能走到今天,那都是托了政策的福啊。”如今,在趙玉國的帶動下,合作社農戶人均年增收6500元,周邊3500戶農民共同走上了致富之路。
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已經由以往單一的技術培訓拓展到技能培訓和經營管理并重,延伸到培訓后的認定管理、跟蹤服務,還有扶持政策的跟進落實。農業生產投入高、周期長、風險大,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較差,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欠缺,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留農務農的內生動力總體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發展面臨基礎不牢、人員不穩定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國家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產業扶持政策,如積極推動承包地向農村實用人才流轉和集中;將用于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補貼資金,重點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等傾斜;加快建立覆蓋全國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著力解決新型職業農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2017年12月,農業部提出,下一步將在園區建設、涉農信貸、農業保險三方面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扶持。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現代園區建設。綜合運用稅收、獎補政策,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繼續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加快向市縣延伸,2018年爭取實現主要農業縣全覆蓋,要求對新型經營主體的農業信貸擔保余額占總擔保規模比重達到70%以上。深入實施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試點,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和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降低新型職業農民的生產風險。
在評價激勵上,農業部近年來組織實施“全國杰出農村實用人才”“農業科教興村杰出帶頭人”“風鵬行動·新型職業農民”等多個資助項目,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支持。特別是從2014年起,每年開展“全國十佳農民”遴選,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營造了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良好氛圍。
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一直是中國農民的寫照。而今天的農村,隨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不斷推進,一批想務農、有經驗的“老農人”轉變觀念提升技能,成為現代農業的主力軍,一批能創新、敢創業的“新農人”加入職業農民隊伍,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力量。“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這“三個讓”為我們繪就了一幅未來鄉村的發展藍圖。相信有了回歸職業的農民,有了紅火的產業,有了安居樂業的家園,鄉村振興定能水到渠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