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新年伊始,各地紛紛行動起來,全面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用會議精神統一思想、凝聚合力、指導實踐、推動發展。貫徹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各地確定了哪些工作思路,推出什么新舉措?日前,本刊記者采訪了山東、四川、湖南等地。
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農業質量提升的關鍵之年。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閉幕的第19天,湖南省召開了一年一度的“全省農業工作會議”。會議提出,要全面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湖南實際,全面謀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市場導向調結構,堅持質量興農提品質,堅持效益優先促增收,堅持綠色發展促轉型,堅持改革創新增動能。
這是各地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的生動一例。連日來,全國各省區市紛紛召開高規格的“農業兩會”,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方向,定目標,鼓干勁。神州大地上正在涌起一股振興鄉村、質量興農的熱潮。
質量興農:
重產重管 重調重減
2018年,是“農業質量年”。
強化質量優勢,是中國農業實現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農業高質量發展,是農業發展各層面結構調整優化的宏大系統工程,就是要實現農產品高質量,就是要實現農業供給體系高質量,就是要實現農業結構布局高質量,就是要實現農業產業發展高質量。
如何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各地農業部門紛紛行動起來。
把優質產出來。優質安全的農產品,首先是產出來的,抓手就是按標準生產。要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快標準制修訂,有標可循、按標生產;加強標準宣傳推廣和使用指導,印發明白紙,讓生產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從源頭上抓質量。湖南省計劃按照產銷全程質量有效保障的要求,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技術規程和管理規范的制修訂,2018年擬制修訂規程60項,建立更加適應湖南農業綠色發展的農業標準體系。在糧食主產區、“菜籃子”產品生產大縣、農業園區和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力爭2~3年實現主要農產品全覆蓋。
把安全管出來。我國農業生產主體多、鏈條長、范圍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必須始終保持高壓態勢。要切實加強執法監管,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加大國家追溯平臺推廣應用,深化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建立農業生產信用檔案,實行“黑名單”制度。山東省計劃2018年全省國家級和省級安全縣創建數量要達到80%以上;以農業部追溯試點省為契機,優化完善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做好與國家平臺的對接工作,年內至少要實現與70家市、縣平臺互聯互通;針對外地輸入、散戶和農村集貿市場這三大監管難點,深入開展韭菜、羊肉等重點農產品專項整治,提升完善韭菜產品“雙證制”管理,完善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有效模式,為全面提升精準監管水平打牢基礎。
把結構調出來。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以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益為主攻方向,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重點優化產業布局,減少低端無效供給,增加銷路好、品質高、市場缺的優質農產品生產。甘肅省今年將深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著力鞏固和提升特色產業優勢,重點發展專用小麥、專用馬鈴薯和青貯玉米,力爭專用小麥面積達到460萬畝,專用玉米面積達到550萬畝,優質蔬菜面積達到900萬畝,道地中藥材面積穩定在420萬畝左右,優質馬鈴薯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左右,優質玉米種子生產面積穩定在130萬畝左右,人工種草面積穩定在2400萬畝左右。
讓產業強起來。我國農業質量不高、大而不強,最根本的原因是產業素質不高。要大力推廣運用新技術,推進農業智能裝備示范運用;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提高設施農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業優質高效。四川省2018年計劃建成高標準農田387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綠色示范區50萬畝;大力推廣糧油作物優質專用新品種,集成示范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連片建設200萬畝糧油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區;繼續實施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和現代種業提升等項目,建設國家級和省級農作物制種基地10萬畝;加強種子質量和種子市場監管,種子質量抽檢合格率達95%以上,確保無重大種子質量事故;啟動地方特色種質資源普查和保護,審定、引進、登記一批優良品種。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5年都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徹底告別了“短缺”時代。當前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是中國農業現代化跨越發展的必然結果、重大成果和重要標志,也是有效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必然要求。如今的中國農業,有空間、有時間、有能力進行轉型升級,讓我們堅持質量第一,產優質、管安全、調結構、強產業,昂首闊步、信心百倍地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綠色興農:
減量增效 變廢為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農業是生態產品的重要供給者,鄉村是生態環境的主體區域,生態是鄉村最大的發展優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強化綠色興農,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鄉村振興的客觀需要。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鄉村綠色發展”的內涵,既包括農業綠色發展,也包括鄉村環境治理。“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振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鄉村振興提出的更高要求。
各級農業部門深入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農業領域正在掀起一場綠色革命。
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利用率不高,不僅制約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節本增效。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要在減量增效、變廢為寶上下功夫。
把該降的降下來?;兽r藥“零增長”的目標提前實現,農業投入品減量的理念深入人心。四川省打出綜合防治、有機肥替代化肥和社會化服務三張牌,既實現了“零增長”又確保了“雙提升”,生動地踐行了“綠色”發展新理念。下一步,四川省將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產業體系。持續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著力推行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生產模式。大力實施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程、秸稈資源化利用工程、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工程、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工程、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和高標準農田綠色示范工程等農業綠色發展“七大工程”。
把該利用的利用起來。農業廢棄物很多都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只要加以有效利用,就可以變廢物為資源。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基本解決規模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問題。各地統籌謀劃,抓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在進與退的盤算中,在加和減的抉擇下,各地堅持把“綠色生態”作為衡量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指標,堅持保供給與保生態相統一,走符合省情的綠色發展之路。湖南以肥料化、燃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為方向,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以沼氣處理、農村能源和農用有機肥使用為主要方向,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積極開展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試點,促進農業廢棄物變害為利、變廢為寶。山東省吹響防治“白色污染”的號角,除了繼續抓好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還要大力推廣加厚標準地膜,全面開展廢舊地膜回收利用。
把該保護的保護好。稻田是人工濕地,菜園是人工綠地,果園是人工林地,都是“生態之肺”。農業生態系統是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就要把農業資源過高的利用強度緩下來。土地是萬物之母,土壤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著糧食生產的結果。在湖南省長株潭地區,科研人員開展了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探索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模式。2018年湖南將對衡陽、岳陽、常德、益陽、郴州、永州、湘西7市州的耕地進行全域詳查。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綠肥面積要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強化土壤污染管控,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湖北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持續開展長江大保護行動,強化三峽、丹江口、清江等庫區和洪湖等重點湖泊的保護,支持在環梁子湖區域建立湖泊治理國家示范區,支持在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深化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把該治理的治理到位。鄉村自然景觀是鄉村最大的資產,但目前我國一些鄉村經濟發展基礎薄弱,農村環境保護相對滯后,鄉村環境污染形勢不容樂觀,空氣、水、土壤污染仍不時出現。各地積極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湖南繼續實施“百城千鎮萬村”新農村建設工程,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2018年全省計劃創建美麗鄉村示范村264個,其中省級示范村70個。啟動農村面源污染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抓好洞庭湖農業生態環境專項整治,加快禁養區生豬規模養殖退出工作,繼續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湖北將以荊楚富美鄉村建設工程為抓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突出廁所革命、精準滅荒、鄉鎮生活污水處理排放全覆蓋和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全覆蓋,全面推進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讓廣大的農村地區變得更干凈、更整潔、更美觀,真正把鄉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的樂園。山東不斷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充分挖掘農業在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讓美好的鄉村記憶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體驗,推動實現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三生三美”。
實現鄉村振興需要生態宜居的美好環境,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綠水青山的自然回歸。從黃土黑地紅壤,到山林田園湖泊,一場關乎億萬農民福祉、關乎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變革,正在廣袤鄉土大地上開啟征程。
品牌強農:
規劃引領 宣傳發力
品牌強,則產業興。市場經濟條件下,品牌就是暢行市場的通行證。品牌為綱,綱舉目張。如果說中國農業是一項雜糅多條產業鏈、多種要素耦合的系統工程,那么品牌則是貫穿始終、從消費端倒逼生產端的一條主線,引領著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
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提出,要在2018年開展“中國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再遴選推介一批叫得響、過得硬、有影響力的農業品牌”。這為提高我國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指明了主攻方向。品牌強農,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是提升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迫切要求,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時代的選擇,人民的期盼。牢固樹立品牌意識,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頂層規劃和科學管控為抓手,農業領域正在興起一場品牌提升行動。
把品牌聚合度提上來。近年來,我國農業品牌建設發展迅速,各種農業品牌層出不窮,但也面臨著小而散亂的問題。如何聚合地區品牌,改“亂拳” 為“組合拳”,都將是各地的必然探索。2018年,陜西省將繼續做好農業品牌戰略發展規劃,按照《陜西農業品牌發展綱要》,整合形成省級十大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全國百強區域公用品牌,打造十大特色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培育洛川蘋果等國際化大品牌。湖北省提出,要大力實施“荊楚名優品”創建工程,培育壯大“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的農產品品牌體系,推動各地奮力打造一批美譽度高、不愁賣的荊楚農優品。湖南省把產品品牌化作為2018年的工作重點,制定鼓勵政策,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爭創名牌產品,確保全省“三品一標”有效總數穩定在3000個以上。同時,湖南省將繼續開展“湖南十大農業品牌”評選活動,開展品牌資源整合試點,力爭一個產業形成一兩個主打品牌。
把品牌含金量提上來。品牌不能一“樹”了之。要想使這一“金字招牌”的成色不減,需要持續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制度,建立與之匹配的標準制度和服務制度。2018年,山東省計劃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提升“齊魯靈秀地、品牌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一要完善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實行動態管理,今年要繼續遴選10個區域公用品牌和100個企業產品品牌。同時,對達不到標準的品牌要及時從目錄中剔除,保證品牌的“含金量”。二要加快建立農產品品牌標準制度,開展品牌基礎標準制修訂工作,申報和制定知名農產品品牌評價國家標準和農產品電商地方標準,努力補齊品牌標準缺失短板。三要加快品牌農產品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打造線下與線上深度融合的品牌農產品營銷體系,推動品牌塑造向電商渠道延伸。四川省計劃深入實施農產品品牌建設“五大工程”,加快省級農業地方標準制修訂,引導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產,抓好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建設,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核心保護區建設,著力發展“三品一標”,夯實品牌農業質量根基,從源頭上提升品牌的含金量。
把品牌知名度提上來。品牌不僅要樹起來,還得走出去。走出去才能真正叫響名頭,帶來市場效益。2018年,繼續辦好農交會、茶博會、“雙新雙創”博覽會等展會,搞好品牌營銷活動十分必要。福建省2018年將進一步打響“清新福建·綠色農業”品牌,加強農業品牌宣傳,開展“閩茶海絲行”活動,組織參加國內外知名農業展會,擴大品牌影響力,增強品牌帶動力。四川省計劃2018年推介第二批四川省優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0個和四川優質品牌農產品50個,舉辦廳、市(州)長農產品品牌推介活動,提升“川”字號農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挖掘文化內涵,講好品牌故事,湖南省將開辟農業品牌宣傳專欄,進一步提高華容芥菜、寧鄉花豬、黔陽冰糖橙等全國百強區域公共品牌的市場公信力和影響力。
規劃整合,讓優勢品牌創出來;科學管理,讓優質品牌“活”起來;宣傳推介,讓區域品牌樹起來。從農田到餐桌,從內陸到邊疆,一場品牌提升行動迅速鋪開。走在品牌路上,農業大有希望!
如果說質量是農業走向強大的內核,那么綠色就是農村走向美好的本色,品牌就是農戶走向市場的名片。牢牢把握住“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主線,才能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做好2018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任務繁重、責任重大。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的指引下,我們正唱響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主旋律,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發前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