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筆者看到了一則峰回路轉的社會新聞:家住浙江青田的蔣女士報警說收到快遞送來的一箱蘋果,但她自己沒有買過也查不到寄件人,出于擔憂她沒敢貿然“試吃”。然而,經過警方的調查,發(fā)現(xiàn)這箱蘋果是蔣女士在非洲打工的丈夫葉某所寄。葉某和蔣女士關系不好,但由于女兒喜歡吃蘋果,未告知妻子便經過微商“珍珍”訂購了一箱蘋果,微商“珍珍”又從自己陜西乾縣娘家的微商“陜西紅富士”處購買自產蘋果寄出,但在發(fā)貨時,快遞員誤將寄件人手機號寫錯,導致寄件人聯(lián)系不上。雖然寄件人疑云已經解開,乾縣警方仍高度重視,迅速調取了果園一年來的用藥記錄,確保無安全問題并及時進行了通告。
有的網友評論說,果農真是“躺著也中槍”,明明整個事件跟蘋果的質量沒關系還被懷疑,還有人通過列出更多技術標準為陜西蘋果正名。但仔細想想,果農真的完全是“躺槍”了嗎?
一方面,蘋果作為事件的核心載體,其本質是入口的食品,在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格外關注的大環(huán)境下,蔣女士相對敏感可以理解。另一方面,蘋果作為商品,賣家應該有義務保障全程服務的可追溯。試想,如果快遞員沒有將寄件人信息抄錯,或者微商能夠幫忙做好聯(lián)系,這則新聞也就不會出現(xiàn)。
蔣女士的丈夫會選擇陜西蘋果送給女兒,無疑是看中了蘋果的品質,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陜西蘋果的“品牌認知”,但這場虛驚又警示我們,注重產品質量只是構建強大品牌的一個組成部分。農產品參與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類似的新聞也許隨時都在發(fā)生,沒有形成一套標準統(tǒng)一、流程可控、營銷得當、應對迅速的品牌服務體系,在信息不對等的條件下處理某些突發(fā)情況難免不夠游刃有余。
全國農業(yè)工作會議指出:“市場經濟條件下,品牌就是信譽、就是信用、就是市場號召力。”反推來說,市場對消費體驗的反饋,也將直接影響品牌的成敗。農業(yè)是一項雜糅多條產業(yè)鏈、多種要素耦合的系統(tǒng)工程,品牌則是貫穿始終、從消費端倒逼生產端的一條主線。2018年,農業(yè)部將開展農業(yè)品牌提升行動,也許很多農業(yè)區(qū)域品牌能夠借著這股東風,在提升頂層布局能力、品牌塑造能力、研究支撐能力、傳播營銷能力、品牌監(jiān)管保護能力等方面努力發(fā)掘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把自身做強,“躺槍”也不慌。
真希望下一次,我們看到陜西蘋果出現(xiàn)的舞臺不再是這種充滿轉折的懸疑劇,而是更有溫度的團圓輕喜劇。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