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鄉村振興歷史洪流中短暫而又至關重要的一個片斷。
讓我們的目光回到2017年春天的湖北武漢。
洪山區,結束了一天的工作,31歲的張玉霞走出打工的餐館,打算過江去看上小學的兒子,18歲就離開家,換了無數個地方,從服務員干到領班,如今上有老下有小,空閑的時候她常常會想,明天的日子還要重復昨天的生活嗎?人生出彩的機會在哪里?
江夏區,在武漢學院讀大四的鄧琪,正在為找工作的事兒煩惱,同學們都說要去深圳,似乎只有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他們所學的信息工程專業才能一展所長,然而去了深圳這樣精英云集的地方,自己這樣的三本畢業生拿什么和別人競爭?今后的路要向哪里走?
黃陂區,綠樹掩映著白墻黛瓦,細雨中的葛家灣猶如一幅水墨長卷,看著自己投資2.6億元,在家鄉打造的木蘭花鄉景區,51歲的葛天才又是歡喜又是發愁。僅憑景區的門票收入,遠遠不足以帶動鄉親們致富。初中畢業離開葛家灣,他扛過碼頭、賣過水果、開過發廊、搞過房地產,從無業青年變成集團老總。把美麗鄉村變成金山銀山,讓鄉親們既有美好家園,又有長久致富的門路,不靠賣門票還能靠什么?夢想成真的機會在哪里?
時代是出卷人。
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美麗家園的渴望,對人生出彩機會的期待匯成了鄉村振興的時代之聲。然而人才的短缺、資金的匱乏、效益的低下讓鄉村振興舉步維艱,如何才能破題?
2017年,湖北武漢大力推進“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三鄉”工程),出臺“黃金20條”“鉆石10條”,鼓勵城里人以租賃、合作方式利用農村空閑農房,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文化創意和養老產業,吸引人、財、物等資源要素向鄉村回流,變閑置農房為財產收入,變沉睡資源為創富資本,變空心荒村為創業樂園,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新動能的同時,也讓許多返鄉農民和年輕創客有了實現自己人生夢想的新舞臺。近日,記者踏上這片熱土,訪市民,訪能人,訪決策者,探尋改革的突破點、政策的著力點、利益的共振點,努力還原改革路上又一個“春天的故事”。
市民下鄉
改革的突破點在于盤活農民閑置房使用權
走進武漢市江夏區梁子湖畔的小朱灣,綠樹蔥郁,環抱一塘碧水,山坡逶迤,散落二三農家,柴扉虛掩,灰磚黃墻青瓦,炊煙裊裊,游人閑話桑麻,好一處遠離城市喧囂的世外桃源。誰能想到4年前,這里還是個農田撂荒、污水橫流、又窮又破的“空心村”。
“以前這里的人都到外面打工,在冊村民32戶157人,但常住人口只有二三十人,有些房子都快倒了,根本沒人來。現在,像這樣室內500平方米外加300平方米院子的農宅一年能租6萬塊。”駐村的大學生村官周昭憲指著一間名叫“沐楚客舍”的民宿小院告訴記者。
沐楚客舍的老板是戴著灰色貝雷帽的“80后”女孩葉仙,客舍有9間客房和咖啡廳,房間保留了村屋的原生態樣貌,木制門、灰磚墻、茅草頂,咖啡香氣四溢,桌上擺著綠植,靠近陽臺的地方放了張藤椅,處處體現著都市人追求生活情調的精巧設計。2017年“十一”假期試運營期間,這里備受游客青睞,一房難求。
說起這一年來從城市白領到民宿老板的轉變,葉仙也覺得不可思議。去年3月,她跟朋友們到梁子湖畔的薰衣草風情園踏青,逛了半天餓得不行,看到路邊寫在舊紙盒上的“此處就餐”幾個大字,他們走進了小朱灣。“在農家樂吃完飯后,大家發現沒有地方可以去了,當時我就發覺這兒雖然自然環境優美,但缺少一個可以坐下來喝茶聊天的地方。”葉仙喜歡旅游,喜歡住民宿體驗風土人情,她一直有個愿望就是在云南開一家客棧,但路途太遠,孩子還小,無法成行。
2017年4月,武漢市出臺了“黃金20條”鼓勵市民下鄉,其中規定以租賃、合作方式利用農村空閑農房發展農家樂,協議期在3年以上,最高可獲5萬元的獎補資金;對租賃農村空閑農房組建鄉村休閑游合作社發展休閑農業,規模達到一定標準的合作社可獲1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葉仙在報紙上看到消息,一直埋藏在她心底的愿望被再次激活。她聯系到村黨支部書記,書記領著她在村里找房子,不到一周的時間,她就做了決定,簽訂十年的農宅租賃合同,投資150萬元打造面向年輕人的精品民宿。
“城里人對住宿是有基本要求的,你可以讓他躺在席夢思上看灰磚墻,但不能讓他睡在木板床上過夜。”葉仙在衛浴設施和臥具上都下了大功夫,連毛巾都和喜來登酒店用的是一樣的,可謂室外“鄉土味”,室內“五星級”。
“市民下鄉”有效實現了農村資源與城市消費的對接,在為農民帶來收入增加的同時,更為農村帶去了經營鄉村的新理念。葉仙比很多村民想得更多,想得更遠。“我希望來小朱灣的游客不僅是吃頓飯,還能留他們多住上兩晚。”村里已經陸續開了13家農家樂,她想另辟蹊徑,給游客提供不一樣的服務和體驗。“鄉村旅游不僅要給游客提供熱鬧的場所,也要有能讓他們回歸寧靜的地方。”葉仙說話語速不快,交談中透著對做好這份事業的思考。
令葉仙沒有想到的是,2017年11月的一個周末,在自家的院門前,她親眼見到了“市民下鄉”工程的決策者——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陳書記問了她市民周末來這自駕游的情況,并叮囑身邊的干部,要超前謀劃好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車輛的交通組織、抓緊建好停車場。
這是陳一新對小朱灣的一次重訪。2017年2月,陳一新到小朱灣調研。他發現,村民的一套空閑農房租給了一個城里人,變成了一家“新民文化書院”,租戶是許剛。
“很多市民都有回歸自然的向往,作為一個搞傳統文化的老師,我個人的夢想就是在鄉間有一家自己的書院。”40歲的許剛是華中師范大學國學院副教授。2016年“五一”假期,許剛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狀態:“我想在郊區做傳統文化書院,誰能提供一個地方,在自然山水間喝喝茶、讀讀書、論論道、談談心。”很快就有朋友回復了,把他帶到了小朱灣。“很震撼,我心中暗許,就是這里了。”許剛對小朱灣的山水田園一見鐘情,當年7月就簽訂了5年的租賃合同,年租金4萬元,并投資5萬元,進行了裝修。房東范秀云很高興,她家一直以種糧為生,3年前她右股骨頭壞死,沒法再下田,房子出租后,她和老伴留了一間自住,沒想到空閑的農房也能輕輕松松換來錢。
小朱灣的一小步,在陳一新眼里,意義卻并不簡單。主政一方的他,深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難點在農村。面對武漢全市1902個行政村、16948個村民小組,光靠政府投入,財力不堪重負,如果集中財力壘“盆景”,有失公共財政投入的公平性,但是光靠農民自身的力量又很難較快改變農村面貌,畢竟當地農民收入水平不高、村級集體經濟積累十分薄弱。“三農”工作的主戰場在農村,那里有大量的農宅、耕地等閑置資源,而支持“三農”發展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城里人渴望鄉村的清新空氣和綠水青山,要為“三農”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必須把這兩者對接起來。
然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農村宅基地有嚴格的規定。《憲法》第十條規定:宅基地屬于集體所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這條確立了宅基地所有權是不能買賣的。《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規定: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后,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準。這條承認了地上農宅可以買賣和出租,但對房屋購買方的主體資格并未作出明確規定。《物權法》第一百五十二條規定:宅基地使用權人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權利,有權依法利用該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行使和轉讓,適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這個表述為農村宅基地改革留下了空間。
改革的突破點在哪里?在于盤活使用權!
武漢市農委調查發現,全市長期空閑農房約11.6萬套,其中80%有出租、合作意愿。陳一新提出,要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為農房租賃提供制度保障。2017年4月,武漢市在小朱灣召開了“市民下鄉”工程現場動員會,出臺了“黃金20條”,鼓勵城里人以租賃、合作方式利用農村空閑農房,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文化創意和養老產業,之后又出臺了“鉆石10條”,推動“市民下鄉”到貧困村,助力精準脫貧。“黃金20條”“鉆石10條”一經出臺,就引起了全國各大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短短幾天時間,網絡媒體相關新聞報道就達300多萬條。
2018年1月,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對媒體表示: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同時,我國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能人回鄉
政策的著力點在于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激活主體
“過去,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武漢市區買套房子,錢要不夠,就在黃陂區里買,實在不行,就到姚集街上買;而現在,我有了一個回得去的故鄉。”38歲的葛臺剛大半輩子都在跟著建筑隊天南地北地跑,那時的他一心想多賺錢,好遠離這個旱廁豬圈泥巴路,再好的車也開不進來的小山村。他不敢想,有一天他的家鄉會比城里還美,他會住上比城里還好的房子,過著比城里人還舒服的日子。
武漢市黃陂區姚集街葛家灣,在木蘭花鄉景區當水電維修工的葛臺剛,給記者算了一筆收入賬:“以前在工地做安裝,一天給200塊錢,工作不穩定不說,開銷還大,一年下來也就攢個兩萬多元,還時常遭遇欠薪。現在我每個月工資5500元,家里的房子入股合作社,年底能有3.6萬元的分紅,4畝多地每年還能拿到2000多元的土地流轉費。”以前家中四口人都指著葛臺剛的工資維持生計,現在65歲的老母親也在木蘭花鄉景區找到了一份保潔工作,“老人干了一輩子農活,閑不住,但是她這個年紀在外面根本找不到工作。現在她掃掃地,一個月也能賺1500元,日常的開支有了著落。”說起現在的生活,葛臺剛感慨良多,“農民工在外面的苦說不完,現在回家了,活得有尊嚴!”
給葛家灣帶來變化的是回鄉能人葛天才。“我們這兒山多地少,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前些年回鄉時,村里278人在家的不到100人,都是老人和小孩,不少田都撂荒了。”他先是投資2000多萬元在村里建起了千畝花卉基地,之后又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大投入,用近兩年的時間將鄉親們的房屋全部修葺一新,并流轉附近幾個村子共7000畝土地,投資建設了木蘭花鄉景區,解決了800多人就業。景區有了,怎么吸引更多人來?2017年3月,陳一新在武漢市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新農村建設要大膽探索“市民下鄉”的路子,給葛天才指了條明路。村里85%的農房都處于閑置狀態,如果能利用這些房子吸引市民過來,就找到了帶動葛家灣發展的新動力。
白墻黛瓦,古色古香,一套250平方米的農房,中間的小院里栽種著柿子樹、橘子樹和三角梅,正門前的墻上,掛著寫有“木蘭歸來隱田園”的木牌,這就是武漢市民朱月萍在葛家灣租下的宅子,在市里從事酒店餐飲行業二十余年,回歸田園,享受清新的空氣,感受醇厚的鄉情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
“這棟房子年租金5萬元,簽了5年。裝修花了20萬元,市民出錢,我們負責設計和施工。市民可以自住,也可以托管給村里的旅游合作社做民宿出租,由專門的酒店管理公司來運營,市民可以分得51%的經營利潤。他們覺得很劃算。”葛天才向記者介紹了村里與市民的合作模式。“想要市民愿意來,就要環境好,要想市民住得下,就要服務好。”為了讓市民放心租房,葛天才帶領村民成立了旅游專業合作社。“讓市民直接對接合作社,既避免了可能發生的矛盾,也讓市民和村民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服務做好了,很多市民認為在葛家灣有自己的民宿是件很有面子的事,經常帶著家人、朋友過來聚會。” 朱月萍的宅子去年9月中旬開業,因為地處景區核心區,一到節假日房間就供不應求,去年“十一”期間每天的租金高達3888元,她也因此拿到了萬余元的分紅。房主葛位利早就搬到鎮上居住,他怎么也想不到,幾年前自家的這棟房子連5000塊錢都賣不上,如今竟然有人愿意出價50萬元。
“一開始,村民不愿意拿房子出來,總擔心我是不是打算把整個灣子給收了。”面對村民的猶疑,葛天才提出把房子放到合作社,按照每平方米1600元的價格入股,年底給村民不低于房價10%的分紅,上不封頂。這個估價遠遠高于市場價格,很多村民動心了,但又有村民提出:如果前幾年掙不到錢,年底問誰拿這10%的分紅。葛天才又站了出來:“如果合作社虧了本,我給大家出這10%的保底分紅。”這樣大家才放了心。如今,葛家灣113戶村民都跟合作社簽了房屋入股合同。
村民代表葛良才是合作社的理事長和法人,理事會由5名村民代表、村黨支部書記和葛天才共同組成。如何給社員分配收益,工作人員的工資怎么發,長期住在村里的老人怎么安置,合作社每一個決策都是這七個人共同討論、表決的結果。
為了運營得更好,葛天才請來專業團隊進行整體規劃,目前市民下鄉開辦的12家民宿、8家農家樂、1家土特產電商、1家書畫院、1家泥塑館已經開張營業。為了讓村里不光有美景更有文化,葛天才三顧茅廬請來了當地木蘭傳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葉蔚璋,并動員80多歲的老娘,讓出了自家的老宅,建起了一所收藏700余件稀有珍品的木蘭文化博物館。葛天才粗略算了算,年底合作社每戶能分紅2.2萬元,加上村民務工收入、土地流轉收益等,可令村民每戶年增收6.2萬元,帶動40個貧困戶成功脫貧,增加村集體收入30萬元以上。
2017年9月,陳一新到葛家灣調研,將基層的新舉措進行歸納,提出要大力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三鄉”工程。他說,“市民下鄉”工程,就是鼓勵和引導市民下鄉過田園生活,帶去城市文明,長期租用農村空閑農房和農地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能人回鄉”工程,就是鼓勵和引導更多在外創業有成的能人,返鄉創辦實業,反哺家鄉建設,用好當地資源,促進農民就業;“企業興鄉”工程,就是鼓勵和引導有社會責任感、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家到農村來投資興業,利用農村資源,推動整村股份合作開發,帶領農民增收致富。
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很多,其中農業的生產與生態功能不平衡,農業的生態功能發揮不充分尤為突出。“三鄉”工程的核心就是對農村閑置資源的價值再發現和功能再發掘。然而農村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與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市民、能人、企業家下鄉容易,但要住得下、有平臺、有作為卻十分不易。
政策的著力點在哪里?在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激活主體!
武漢市提出:對以租賃、合作方式利用農村空閑農房、符合美麗鄉村建設標準的,按每戶8萬元的標準給予獎補,優先安排廁改或村無害化公共旱廁改造,優先配套建設污水處理設施。
鼓勵“市民下鄉”租賃農村空閑農房發展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銷售本地特色農產品的,優先給予項目支持,開展農村電商服務的,優先考慮設置村郵站或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
對“市民下鄉”租賃空閑農房創業創新的,享受農業科技示范戶待遇,最高可獲得30萬元的全額貼息貸款。
充分利用農村綜合產權信息平臺、農業政務網等平臺,對符合租賃、合作條件的農村空閑農房,免費發布市場供求信息。
……
一條條針對性極強的政策,讓市民下鄉更有盼頭、能人回鄉更有勁頭、農民增收更有奔頭。
“‘黃金20條’都有政策依據,但并不是以往政策的簡單組合,而是拓寬了政策的適用范圍,并提出了政策應用的新標準。”武漢市農委新農村建設處處長張群說,比如以往農家樂的獎補政策,只針對用自己房子辦農家樂的農民,達到相應標準給予相應補貼,新政策為了吸引更多的市民,規定只要下鄉租了農民的房子,租賃時長達到一定要求,政府就能給補貼,這極大地激活了市場主體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的熱情。
企業興鄉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讓農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城鄉,天塹變通途。2017年12月,湖北省委書記蔣超良到黃陂區調研時,對“三鄉”工程給予高度肯定,并要求總結武漢的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在全省推廣。2018年春,湖北省在“三鄉”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要實施“荊楚農優品”“荊楚富美鄉村建設”“紅色頭雁”等“八大工程”,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的“湖北樣板”。
“三鄉”工程的根本目的是讓農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在武漢市新洲區倉埠街道項山村,鄧琪和小伙伴們租了一棟農房,成立了牛匯科技信息服務公司,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公司門前的院子里,粗面塊被掛在棍子上,拉成約2米長的細面條,此時的倉埠油面根根分明,白似雪,細如絲,芝麻香味馥郁,造型酷似豎琴,天為譜,地為章,清風徐來,仿佛在演奏一曲鄉村振興的美妙樂章。
鄧琪希望能通過展示倉埠油面的傳統制作工藝,讓更多人了解隱藏在鄉間巷里的特色美食。為什么來村里創業?“這里是我的姥姥家,臨近畢業時偶然回來,發覺這個兒時的樂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房屋整修一新,道路寬敞整潔。”鄧琪說,“更重要的是,相比城里高昂的創業成本,這里前5年房租全免,并提供5000元的裝修補貼,正式營業6個月后,還可以再獲得一次性補貼5000元。”鄧琪為家鄉特產“量身定制”了包裝,將油面系上紅繩,兩捆一組放入硬紙盒內。像這樣一份2斤重的油面,在網上的售價是27元。“倉埠油面都是純手工制作的,健康又美味,但是鄉親們不知道怎么推廣,我們就是想通過互聯網把家鄉的特產推出去。”
武漢市的在校大學生數量全國第一,但畢業后能真正留下來的人很少。“三鄉”工程給出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很多有想法、有干勁的年輕人留漢創業。創業不到半年,鄧琪代銷的油面月均營業額突破了萬元,他還與當地11家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幫助他們策劃網絡營銷推廣。下一步,鄧琪想要開發微信電商平臺,把小鎮也搬上網。
遠近聞名的“網紅小鎮”蓮溪花博匯位于蔡甸區大集街天星村,一期投資4億元,整村租用農房178棟,流轉土地1800畝,由武漢閱景匯公司投資興建,是“企業興鄉”的范例。“我們把城市的資金、文創、技術優勢帶到農村,把農村的生態優勢充分展示出來,目標是打造集花卉旅游觀光、創意農業體驗、美麗鄉村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公司總經理許江介紹,“網紅小鎮”在自然村的基礎上改建而成,沒有大拆大建,保留了村灣的原始地形,將農屋變成具有法式風情的洋房。憑借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寬松的創業氛圍,花博匯吸引了音樂、陶藝等文創企業和近百名“網紅”入駐。“網紅大部分是有活力的年輕人,通過這個方式可以把花博匯更高效、更簡潔地推薦給網民,持續吸引社會的關注。”2017年“十一”黃金周期間,花博匯入園游客數量達1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00多萬元,帶動周邊近500名農民就業。
許纓老先生熱愛根雕藝術,在花博匯租了一間農屋,展示自己的根雕作品。“福、祿、壽、喜,這些作品大都是帶有吉祥寓意的傳統題材,我們那個年代的人,更喜歡傳統文化。如今這個光和電的時代,我們是無論如何也追不上了,所以我想著不如往回走一點,守著傳統的東西。”住在村里,許老先生經常邀請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喝茶聊天。“隔壁是燒瓷器的,再過去是做古琴的,我們這些搞藝術的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這片區域是花博匯打造的主題文化街,古色古香的景象與許老先生的根雕作品相得益彰。“這套農房一年租金3萬元左右,在市區根本不可能。很多城里人都想到鄉村來,政府給出的政策這么好,我相信這里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美食廣場是花博匯最聚人氣的地方,厭倦了漂泊不定的打工生活,張玉霞和親戚合伙在這里開了家“老街燒烤店”,把這些年在外面積累的餐飲管理經驗全都用上了。她一會在前堂招呼客人,一會到后廚安排點單,忙得不亦樂乎。“自己創業比打工強多了!現在家鄉開發建設得這么好,我們的收入也能提高。”張玉霞說,“回來以后,既能照顧家里老人生活,又能顧上孩子學習。”兒子就要上初中了,她打算把孩子接回來上學,一家人團團圓圓,其樂融融是她覺得最幸福的事。
“‘三鄉’工程的最大特色,就是不完全依靠政府扶持,而是充分依靠社會力量,用市場機制去激活城鄉要素有序流動,真正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陳一新說。截至2017年11月底,武漢市投入農村的社會資金達152.69億元,農村空閑農房簽訂出租協議9273戶,年租金1.41億元;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達20.04億元,其中271個貧困村農民增收2.53億元。
“三鄉”工程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新創舉。它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振興,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找準了農民要求增收致富和市民要求生活品質的利益共振點;它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有效開辟了城鄉要素資源對接融合的新渠道;它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不變,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拓展創業創新空間,帶領小農戶共同富裕,為鄉村振興找到了新路子。
武漢市的“三鄉”工程必將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豐碑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