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立足農民 從科技強到產業興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郭艷青 字號:【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6.7%,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新技術獲突破性進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農民綜合素質偏低,導致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時間長甚至難以應用的問題突出。如何讓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盡快轉化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推動力,應用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主戰場,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興的通道,是擺在每位農業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課題。

  認清農民職業化的基礎地位

  農民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社會發展的主體,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重要載體,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進程的推進,農民素質不高的問題已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最大阻力,成為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就決定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基礎地位。

  農民職業化有利于提高農民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需求水平。農業科技創新及其成果不能僅僅寫在論文報告里,而要以需求為前提,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促進農民增收為出發點。與傳統農民相比,新型職業農民更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識,善于運用先進農業科技和生產工具,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能夠自覺主動運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提高產量,通過科技創新挖掘創富潛力。通過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增加農民對科技的需求,為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源動力。

  農民職業化有利于提高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的接受程度。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數據顯示:與文盲相比,小學畢業可提高生產率43%,初中畢業可提高生產率108%,大學畢業可提高生產率300%。農民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職業培訓人數不多將直接導致先進農業新技術不能得到很好普及,既制約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也直接影響農業技術成果落地。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是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應用的直接有效方式和途徑。

  農民職業化有利于提高農民對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能力。任何一項農業科技創新成果都需要靠實踐來檢驗,都要以適不適用于生產、能否真正解決問題、提高效能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農業科研成果邁出實驗室,走到田間地頭,離不開新型職業農民的應用和實踐。馬濤是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橋林街道林山村新型職業農民,種植水稻1000多畝,在從事糧食生產的20年中,經歷了從武運粳24號、30號等新品種到水稻肥床旱育稀植高產栽培技術、機插秧精確定量高產栽培等新技術一一試用,畝產量由500公斤提高到670公斤,顯著高于周邊農戶平均水平。通過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農業科技在生產中展示出了顯著成效,更有利于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

  農民職業化有利于充實完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結構。農業科技人才包括農業科研人才、農技推廣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是農業科技進步的推動者。農村實用人才當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等就是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培育大批量新型職業農民,能有效充實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把準農民職業化的方向和重點

  2017年農業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這九個字準確闡釋了農民職業化進程的目標和方向。

  愛農業是新型職業農民的首要特征。新型職業農民具有較為深厚的農業情懷和農村情結,對農民有認同感、對農業有親近感、對農村有歸屬感。只有心中有農、甘愿為農,以農為樂、以農為榮,才能扎根農村,獻身農業。

  懂技術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必備素養。與傳統農民以傳統農具為生產工具,根據世代相承的經驗技能來從事農業生產不同,新型職業農民須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具備科學種養能力,能夠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

  善經營是現代農業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新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自給自足,而是為市場提供更多商品,要能夠根據市場信息分析和判斷需求變化,及時對農業生產經營進行調整,具備一定的農產品品牌建設和市場開發等能力。

  當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階段,人口戶籍制度的改革、適度規模經營的興起、土地流轉制度的創新等都為推進農民職業化提供了良好契機。要重點把握三類人群:一是懷揣創新創業夢想的“新農人”,引導他們加入職業農民隊伍,成為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引領力量。二是扎根農村經驗豐富的“老農人”,帶領他們轉觀念長技能,成為穩糧增收的基礎力量。三是高素質有學歷的知識青年,推動他們加速成長,成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生力量。

  推進農民職業化,培植農業科技創新沃土

  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全面提升農民綜合素質,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

  創新培育制度保質量。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結合實際,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育制度,滿足多樣化的農民教育培訓需求。一要抓住重點,堅持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積極開展培育對象庫、培訓單位庫、培育師資庫、培育基地庫、培育教材庫等五庫建設,勇闖“精準培育關”“培養質量關”“政策扶持關”,提高培育的針對性、規范性和有效性。二要搞活形式,將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采取符合農業生產規律和農民學習特點的“分段式、參與式、菜單式”培育形式,充分運用農民田間學校在生產現場開展培訓。三要創新機制,爭取國家明確將農民學員納入國家助學政策和免學費政策范圍,統籌利用農職院校等資源聯合辦學,推進構建中高職聯合貫通的培養立交橋,為職業農民獲得不同層次學歷教育提供暢通渠道。

  出臺扶持政策保權益。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扶持力度,體現新型職業農民的優越性,吸引更多的農民自愿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研究制定出臺包括教育培訓、土地流轉、生產補貼、金融信貸、農業保險等方面的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向新型職業農民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持和幫助新型職業農民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及商標注冊,打造特色品牌。對新型職業農民及其興辦領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人才引進、項目申報、信息服務、技術指導、稅費減免等方面按規定給予優惠。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鼓勵金融機構對新型職業農民及其興辦領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金融產品,提高信貸額度,降低貸款利率,簡化貸款手續。鼓勵保險機構積極開拓以防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服務新型職業農民擴大再生產為主的農業保險業務,擴大保險覆蓋范圍等。

  做好跟蹤服務保長遠。注重對認定后的職業農民開展跟蹤服務和知識更新培訓。積極在現代農業園區等設立創業園、科技孵化基地,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創業支持。鼓勵引導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組建專家團隊,對職業農民實行技術幫扶指導,建立專家、農技人員與新型職業農民“結對幫扶”制度等。

  (作者單位: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