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于2018年9月3日至4日舉行,此次會議主題為“合作共贏,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中國同論壇非方成員領導人齊聚一堂,共商新形勢下中非合作大計。農業作為中非合作的重要內容,受到各方熱切關注。中非農業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非方對于農業合作有哪些期待?近日,本刊記者連續走訪了部分非洲國家駐華大使。
烏干達駐華大使克里斯帕斯·吉永嘉
中國人為烏干達帶來了稻米
烏干達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可以追溯到古絲綢之路時期。中國與烏干達農業合作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合作順暢,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糧食安全特別計劃”框架下,由FAO、中國政府和烏干達政府三方共同組織實施了《中國-烏干達農業多邊“南南合作”項目》,中國選派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赴烏干達實地開展農業技術示范推廣活動,并鼓勵中國企業投資烏干達農業,共同提高烏干達農業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水平。
烏干達與中國的農業合作在兩個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個是水稻的種植和推廣。烏干達人原來是不吃大米的,是中國人為烏干達帶來了稻米。現在,大米在烏干達及非洲很多國家都很暢銷,很受歡迎。這有利于烏干達和其他非洲國家解決糧食安全問題。2016年,四川科虹集團在烏干達建立了占地5000畝、總投資金額2.2億美元的中烏農業產業園,主要開展大米種植、畜牧養殖、谷物加工和農業技術培訓等工作,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提高了我們糧食生產能力和標準化水平,有利于烏干達的經濟轉型。
另外一個取得良好成效的方面是水產養殖。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國和烏干達圍繞如何更加高效地生產魚苗、如何更好地生產魚飼料等開展了一系列的合作。烏干達境內有五大淡水湖,其中的維多利亞湖是非洲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淡水漁業資源非常豐富。當前,我們的目標是通過示范園區,建立自己的羅非魚養殖基地。現在我們已經引進了海南海口和廣東茂名的公司來烏干達投資,還邀請了中國的專家到烏干達考察,為我們帶來專業化意見和發展機遇,通過合作大幅度提升羅非魚和其他魚類的養殖規模。
對于即將到來的2018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我充滿了期待。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峰會,意味著中非合作上升到了新階段,開啟了新征程。在這個階段,烏干達愿意加強與中國在各個領域的合作,不僅包括農業,也包括經濟貿易和人文交流。
剛果(布)駐華大使丹尼爾·奧瓦薩
在非洲大陸開展農業革命勢在必行
1964年,中國和剛果(布)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半個世紀以來,兩國人民親如兄弟,結下了真摯友誼,兩國關系始終健康穩步向前發展。在農業方面,20世紀80年代,中國就派遣農業專家前往剛果(布)貢貝農場進行技術指導,幫助其恢復生產。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在剛果(布)建立了農業技術示范中心,中國農業專家帶去先進的技術和經驗,指導培訓當地農民,提高其生產能力,促進了剛果(布)的農業發展和兩國之間的農業合作。2016年,薩蘇總統與習近平主席簽署了一系列的雙邊合作文件,這其中就包括加強兩國之間的農業合作。
在剛果(布)全國約1000萬公頃的可耕地面積中,得到農業開發的卻僅占10%,國內農產品也基本依賴進口。剛果(布)農業發展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在于人才、機械、科技和資金,這應該也是很多非洲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我認為,在非洲大陸開展農業革命,勢在必行。農業也是一個開放的領域,剛果(布)歡迎中國政府和企業在剛投資,為我們帶去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當然,為了吸引投資,我們政府也采取了設立經濟特區、進口農業機械免關稅、保護外來投資者等種種措施。
中非合作論壇已經成為中非之間的一個常態化的合作機制。本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是第三次國家元首層面召開的論壇,還將有三個國家第一次加入,規模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更重要的是,在這次峰會上,中國和非洲各國的元首會就“一帶一路”的相關主題進行交流探討。毫無疑問,剛果(布)將積極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與非洲“2063年愿景”高度契合,為中非互利共贏關系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也為中非合作勾畫出更為廣闊的藍圖。這些都將為中非合作論壇機制注入新的活力,將中非合作打造成為國際合作的典范。
坦桑尼亞駐華大使姆貝爾瓦·凱魯基
許多農作物產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坦桑尼亞位于非洲東部、赤道以南,是聯合國宣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農牧業人口占全國人口90%以上,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稻米、木薯等,主要出口咖啡、棉花、茶、劍麻、腰果、丁香、煙草。
農業是坦桑尼亞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其中,有75%的GDP都是從農業來的。在坦桑尼亞同中國的雙邊合作中,農業被放在了一個非常突出和優先發展的位置。在與中國的農業合作中,我們受益良多。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坦桑尼亞的許多官員都在中國接受過培訓,得以學習到中國農業先進的技術。二是坦桑尼亞一些部門與中國有著農業科技方面的合作。比如,與位于海南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就有不少合作項目。三是中國在非洲建立了一些農業示范中心,農民們可以跟著中國專家學到很多先進的農業知識,坦桑尼亞便是受益國之一。通過這些示范中心,坦桑尼亞的農民學到了很多水稻種植技術。通過這些幫助,坦桑尼亞許多農作物產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水稻的產量平均提高了兩倍,農產品銷售到了越南、印度以及中國等國家。也因為產量的提高,許多農民都擺脫了貧窮。
中非農業合作所取得的成效,與中國同坦桑尼亞的農業合作成效是一致的。過去,許多非洲國家的農業人員都接受過中國包括短期、長期、碩士項目甚至是博士項目等各種農業培訓,他們學成之后回到非洲,為各自國家作出了非常杰出的貢獻。當前,非洲許多國家農產品出口量都大大增加。20世紀90年代時,非洲對中國的出口量只有10億美元,而到2016年達27億美元,漲幅超過了100%。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對于非洲擺脫貧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值此峰會,希望中方企業能夠走出去,到非洲同當地企業合作,生產出足夠多的食物供非洲人消費,并且將這些農產品銷往世界,因為全世界60%的未開墾土地在非洲。
津巴布韋駐華大使保羅·奇卡瓦
中國的先進農業技術幫助我們走向現代化
津巴布韋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是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中國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農業國家,約有世界上22%的人口,可耕地面積巨大。因此,兩國的友好雙邊關系對雙方都是有利的。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提出,為非洲發展提供600億美元資金,其中很重要一部分就是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津巴布韋從中獲益良多,因此,我對中國十分感激。我想強調的是,農業是中非以及中國與津巴布韋之間關系的一個重要支柱,中非的確就像習近平主席所說的,“是好伙伴、好兄弟、好朋友”。
我認為,兩國在未來還有十分巨大的合作潛力。2016年,津巴布韋是整個非洲大陸上對中國出口貨物最多的國家,占到了整個非洲對中國出口額的21.33%。津巴布韋幅員遼闊,幾乎可以種植一切農作物、養殖各種動物。農業是津巴布韋最大的就業來源,津巴布韋絕大多數人都從事農業活動;農業也是津巴布韋出口創匯的主要來源。我們在與中國的農業合作中,還有很多機會有待開拓,比如投資、農業現代化、加工及市場等方面。在農業設備供應上,從2000年到2016年,津巴布韋從中國進口了約兩億美元的農業設備,來幫助津巴布韋的農民。我們還進口了一些化肥和農藥,使農作物能夠更好地生長。此外,我們與中國在科技方面也有許多合作。津巴布韋是擁有中國農業示范中心的國家之一,中國專家帶著先進的農業技術來到非洲國家、來到津巴布韋,幫助我們實現農業現代化。
津巴布韋乃至非洲面臨的共同問題是,缺少資金、資源和市場,需要優質種子、現代化設備等,而非洲的優勢是可以種植健康安全的有機食品。目前非洲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一是加強研發、科技以及農業技術方面的交流;二是提高農產品的加工能力;三是解決農產品的儲存問題;四是農產品的市場化營銷。即將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能夠深化中非在農業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這種合作符合中非長期的利益,希望中非之間的農業合作能夠超越這代人的范圍,在未來能夠實現更加廣闊的發展。希望未來中國人能夠接觸到非洲生產的農作物,而非洲人也能夠使用中國的各種農業設備和科技。
(本刊記者陳麗娜采訪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