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斗、勇于開拓是農墾精神的精髓,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新時代賦予了我們新的責任,在繼承老農墾精神的同時,還要注重挖掘新時期農墾精神的內涵,并將之轉化為開展工作的驅動力。”在全場工作會議上,王士奇如是說。
干過門市部會計、生產隊會計、生產隊長、農場副場長,36歲那年,王士奇成為海拉爾墾區格尼河農場場長,是當時全墾區最年輕的場長。
在他的帶領下,近年來格尼河農場無論是企業的經濟效益,還是職工群眾的生活水平都得以“每年一個新臺階般”不斷提高。
做好“農”字文章
1971年出生的王士奇,是個典型的“墾二代”。父親是建場時生產連隊的一名基層干部,受父親的熏陶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他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習慣,“扎根農墾、報效農墾”的種子已不知不覺在他的心里生根發芽。
大學畢業后,王士奇回到了養育他的格尼河農場工作。從起步基層到走上領導崗位,每一段工作經歷都是他推動農場跨越式發展的經驗源泉。
“農場要改革,還得從‘農’字上做文章。”王士奇說。王士奇剛當上場長時,正是農場改革轉型的關鍵時期,工作比較忙,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忙人”。除了要抓管理、抓生產,還要肩負帶領職工群眾致富的使命。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作為農場應如何邁出第一步?
謀定而后動。經過詳細論證,在王士奇的推動下,格尼河農場制定了《引進現代農機具發展規劃》。上任第二個月,格尼河農場組建了機耕隊,十多年來累計投入數千萬元購置大型現代農機裝備,如今形成了擁有200余臺套件現代農機裝備、作業面積達10萬畝、員工92人的規模。除了農場的生產任務外,機耕隊還承擔周邊企業和農戶的代種、代耕、代收服務。除此之外,王士奇還非常重視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連續多年帶領科技人員與中科院、東北地理農業生態研究院、天津農科院等數家科研機構合作,引進、實驗、繁育、推廣優良品種70余個,年繁育良種170余萬斤,大力推廣實用增產新技術,為企業和地方農民的農業生產決策提供了充足的科學依據。在他的主導下使良種良方配套、農機農藝緊密結合,引領了墾區和地方農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要讓每一名格尼河農場的人活得更有尊嚴!”這是王士奇在任職大會上作出的鄭重承諾。言必行、行必果,自他任場長至今,全場總收入累計實現27.6億元,利潤1.5億元,職均和人均收入較2007年分別增長了275%和413%,實現了職均、人均收入11連增。
“有困難找場長”
對于熟悉的人來說,王士奇的“摳門”是出了名的。因農場距集團有近500公里,為了節省住宿費用,每次去開會,他都是凌晨3點出發,回到家都半夜了,甚至打印材料他都要求雙面打印,節省紙張。大家在私下里都親切地稱他“摳”場長,對于這個昵稱他毫不在意:“治企與持家是一樣的,要保持節儉的好傳統。”
這樣的一位“摳門”場長,在農場的民生建設上卻無比大方。近年來,格尼河農場利用爭取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和企業配套等多種形式,累計投入1.57億元用于民生工程建設,改造危房2000余戶,建水泥路200余公里、修建休閑廣場12個、安裝太陽能路燈365盞等?,F在全場各隊房屋街道整齊劃一,尤其到了夜晚,街道上燈火通明、廣場上熱鬧非凡,群眾的生活環境和精神風貌得到巨大提升。
“有困難,找王場長。”這是農場職工的心聲。在王士奇上任前,有一個職工遺屬,因患疾病生活十分困難,連續十幾年農場都給其發放幫扶金,他得知后,根據物價上漲的現狀,積極爭取為這名遺屬上調了幫扶金。類似的事例還很多,在王士奇的牽頭下,格尼河農場設立了大病特困扶助資金,專門解決這部分困難群眾的問題。“群眾利益無小事,為群眾辦事,花多少錢都值得。”王士奇說。
除了提高群眾生活的硬件水平外,王士奇還注重推動產業發展促進群眾致富。為了拓寬群眾的增收渠道,他提出了扶持群眾發展養殖業的思路,為了解決啟動資金問題和調動大家積極性,他積極奔走,幫助養殖戶聯系低息貸款,還制定了補貼政策為達到規模養殖戶補貼資金,已累計發放補貼200余萬元。
農墾改革的踐行者
“這個《意見》的出臺,體現了農墾在國家發展體系中的戰略地位,中央已經做了頂層設計,農墾發展的又一春天即將到來。”三年前,《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出臺,王士奇很是興奮。
王士奇既是一個頭腦靈活的人,又是一個穩重冷靜之人,他清醒地認識到,農墾改革既是一個發展機遇,又是一個嚴峻挑戰,“走正確的路要比正確的走路更重要”。不久之后,參加農業部舉辦的推進農墾改革發展意見理論培訓班,更堅定了王士奇要把農場改革與發展進行到底的信心:“把農產品做到綠色化、健康化,擴大產品競爭優勢。”
“要從發展思路上破解發展瓶頸,這樣才會使更多的資源向自身配置。”在王士奇的推動下,格尼河農場提出了“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夯實農牧業產業為基礎,以創新驅動和改革為動力,以加快建設現代農牧業基地為重點”的工作思路。
三年來,格尼河農場打造大豆、玉米、雜糧種植生產基地,木耳種植基地和肉牛羊養殖基地,積極推進良種種植和養殖,努力提升供給側的市場競爭力。如今,大豆和玉米種植基地已達18萬畝規模。為了培肥地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格尼河農場實行大豆玉米倒茬輪作,有效提升了作物產量和實現了耕地保護。
隨著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王士奇覺得可以利用農場的機械力量優勢做些文章。于是,他積極奔走,爭取到成立農機合作社的政策紅包,利用原有機械力量的基礎,成立了農場自己的農機合作社。2018年,王士奇開始謀劃建設格尼河農場第二機耕隊。
“我們利用國家政策獲得更多的農機補貼去更新機械裝備,在壯大力量的同時,我們已經在農機服務市場上搶得先手,獲得話語權。”王士奇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