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總問將來中國的地誰來種,你們的模式給出了一個答案。”距“2017全國雙創周”北京會場活動結束將近1年,農田管家創始人兼CEO余洋仍清楚記得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汪洋在聽取他的詳細匯報后給出的評價。“這句話像燈塔一樣給我指明了方向,讓我對自己的商業模式堅定了信心。”余洋說。
2016年2月,36歲的余洋開啟了第三次創業。不同于以往的創業,這次創業從互聯網轉向了“互聯網+農業”。這家從無人機噴灑農藥切入的公司,連接了農戶和飛防組織,被稱為農業領域的“滴滴打藥”。
創業 從互聯網到“互聯網+農業”
學計算機出身的余洋第一次創業是在通信領域,后受投資人邀請加入了無人機制造公司云頂智能。第二次創業,他從做技術轉向了找市場。經過對工業級無人機應用領域的無數次考察,他發現符合“高頻剛需、體量足夠大且充分市場化”條件的無人機應用場景少之又少。他的目光投向了農業。就這樣,他從無人機制造者變成了運營者。無人機植保成了他和創業團隊的一致選擇。
“‘互聯網+購物’誕生了淘寶,‘互聯網+出租車’誕生了滴滴,我相信‘互聯網+農業’也必將誕生平臺級的公司。這里面存在著巨大的機會。”余洋坦言,自己是因為趨勢入局。“傳統的人工打藥,效率低,效果差,危害人體健康。國外,尤其是美國和日本,半數以上的地都是無人機噴灑的。中國農業可以說是現在互聯網滲透率最低的一塊處女地了。”
2016年2月底,公司剛成立,余洋就帶創業團隊開始走訪市場,既然要做無人機植保的撮合平臺,就要找到有需求的農戶和無人機操作源。每年3月到9月,是中國的農田打藥季節。余洋把調研的第一站選在了湖北襄陽,這里恰好位于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既種植小麥,又種植水稻,是絕佳的試驗田。3月份,這里的冬小麥開始噴灑農藥。余洋帶著創業團隊,收編了一支簡陋的飛防隊,從北京到了襄陽。
破冰 從第一個客戶到第一批飛手
走訪農資一條街,挨家挨戶介紹無人機植保,余洋屢屢碰壁,收獲了無數失落與絕望。在當時,無人機噴灑農藥對于大多數農戶和農資經銷商來說還是新鮮事兒。轉機,開始于當地村里的一位種田大戶李坤明。他流轉種植了600多畝地,每年的農藥噴灑是他頂頭疼的事兒。雇人噴灑,費用高,效率低,還容易錯過噴藥的短短幾天黃金期。聽到農田管家的服務模式,李坤明當即下單。
“我是我們村里最早推廣收割機的人,當年我買村里第一臺收割機時,村里人都笑話我,現在你看村里還有誰人工收割。機器肯定要取代人,你們做的肯定行。”李坤明的一席話讓余洋重燃了信心。
看到無人機噴灑農藥,村民們紛紛圍過來看稀奇。600多畝地,小半天就完成了。一傳十,十傳百,周邊的農民成了農田管家的第一批客戶。最后,農田管家在襄陽打了3000多畝冬小麥,收了2萬多元的服務費。
土地規模太小,使用無人機打藥成本太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農田管家定下了150畝的杠杠,規模種植大戶、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了平臺的主要服務對象。小農戶如何享受這一服務?余洋介紹,他們與地方的農資經銷商開展了深度合作,小農戶的需求可以匯聚到農資經銷商那里集中下單。
平臺的一頭是農戶,另一頭就是飛手(操作無人機打藥的人)。要想提供穩定優質的服務,就要有穩定優質的飛手隊伍。
談起第一次收編飛手的經歷,余洋感慨當時是“踏破鐵鞋”。“2016年初,無人機植保市場還很不成熟,市場上沒有專業成規模的飛手。我們當時在襄陽采取了廣撒網的策略,通過本地QQ群、農資經銷商等各種途徑發布消息,招募飛手來打藥。后來還真有一支小隊伍聯系我們,跟他們解釋了我們的平臺,他們最終選擇了加入我們。”余洋認為平臺的創立,解決了飛手沒有持續訂單和難辨訂單真偽的痛點。
沒有成熟的飛防隊,農田管家開始自己培養飛手,招募當地農民開班培訓,把無人機租給學員,讓其接單給農戶噴藥。2016年5月,獲得順為資本1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后,農田管家業務快速推進,從襄陽向湖北和湖南拓展??孔约号囵B飛手,速度跟不上,余洋開始找無人機廠家和培訓學校合作,大規模招募和培養飛手。
鋒芒 從中介平臺到“抗病”前線
很快,農田管家調度飛手隊伍的能力就迎來了一次考驗。2017年5月,受氣候與條銹病菌變異等影響,山東省大規模爆發了27年來最嚴重的小麥條銹病,并自西向東、自南向北迅速擴展,嚴重威脅小麥的質量與產量。小部分病情嚴重的地塊,小麥已經病死,情況不容樂觀。5月12日,農田管家接到來自山東條銹病害災區包括重災區菏澤、濟寧等地的訂單,時間緊任務重,農田管家線上運營團隊當即開始協調飛防組織。短短6個小時調度近百架無人機,來自江蘇、黑龍江、安徽、河南、湖北以及山東本地的150位飛手在5月13日前后陸續抵達災區。
在病害災情最為嚴重的菏澤,為急速完成高質量的飛防工作,飛手們吃飯采取輪流制,幾天下來,單架飛機的日作業量突破600畝。3天時間,農田管家已完成菏澤市成武縣的作業面積10萬畝,覆蓋了成武縣的10余個行政村和40多個自然村,惠及一萬多戶村民。同時,在山東整個病害災區,農田管家已完成小麥條銹病訂單30萬畝??孔V的服務贏得了當地農民和植保機構的認可:“農田管家使我們對無人機打藥充滿信心。”
“此次災情,政府部門很快便下撥救災款,經過省、市、縣等層級程序,下發到農戶手里再買藥噴灑根本來不及。我們的救災不是發藥,而是為農戶提供服務。”余洋認為在空心化的農村,農民最需要的是服務。
“不僅為農民提供服務,我們還為農民提供工作機會。我們的飛手絕大多數都來自農村,以職高生、退伍軍人、藍領等為主要身份構成。這些人90后居多,對互聯網認可度高,愿意接觸新鮮事物。”余洋告訴記者。
宏圖 從“滴滴打藥”到全程管家
經過兩年的開疆拓土和四輪融資,農田管家的飛防服務在業內已經小有名氣。其官網顯示,業務覆蓋10個省,可調度飛機超過萬架。2018年3月,余洋又做出了一個決定:在新疆搞農業種植全程服務試點。
他的想法一提出來,就受到了團隊質疑:為什么不把無人機植保服務市場做到足夠大時再做播種、收割等全程服務呢?現在就做全程服務是不是步子太快了?
“農業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周期性,等到冬天你想再驗證收割服務就沒有莊稼等你收割了!錯過幾個月,就得等明年。作為創業公司,我們必須提前搶占市場。”余洋毫不懷疑自己的決定。
2018年4月,農田管家與號稱“天下第一團”的新疆建設兵團農八師142團合作,撮合軋花廠與其下屬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簽訂30萬畝的棉花訂單。從種植訂單開始,耕地、播種、打藥、鋤草等環節都由農田管家的信息平臺協調農資、農機、農技等涉農主體提供服務。“我們就是想讓農民實現傻瓜式種植,農戶只需要在微信上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動動手指下單,就能獲得覆蓋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服務。”余洋說。
曾擔任過連長的郝本江,是新疆農墾市場化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兒。他承包了300畝土地,全部種植棉花,了解到農田管家的業務后,立即簽署了合作協議,通過農田管家進行棉花銷售和全過程農業服務。因為有銷售協議且種植過程可監督,農田管家合作的金融機構對他進行了授信,今年種植過程中的農機服務等費用均可通過農田管家進行信用支付。等到棉花收獲銷售給軋花廠后,軋花廠先把相關費用結算給金融機構和農田管家,剩下的都是郝本江的。這樣一來,為他節省了很多的流動資金。“你們這個模式好!我之前沒想到還能這么干,如果早想到我也來做這個社會化服務了。”郝本江帶動了周邊很多農戶參與進來。
還有一個多月,新疆的棉花即將迎來收獲期,試點探索也將走完一個閉環。“我們想把新疆做成一個農業全程化服務的標桿,今年試點探索完畢后再向全國推進。通過為農戶提供種植全程化服務,我們也能掌握大量的農地數據,完成信息搜集,進而為農戶提供種植建議,這也是未來我們想實現的盈利模式。因為我堅信,與其教農民種地,不如幫農民種地。未來種植經驗的傳授,不再單獨依賴老一代農民的口口相傳,大數據更懂農業。”余洋的宏圖徐徐展開。
不是農民,卻比農民更懂其所需。農民群體,被余洋定義為“一群從未被服務過的人”。“我們的愿景就是重新定義農業生產。通過購買全程化社會服務和種植建議,農民不再是傳統的形象,而是和城里人一樣光鮮亮麗;農民種田不再以吃飽為目的,而是以經營為目的。未來,我希望農民種地跟經營一個工廠沒什么區別。”余洋暢想道。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