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著百姓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為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切實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費安全,從2014年開始,農業部組織開展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為推動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創建工作深入開展,指導創建單位做好考核驗收準備,農業農村部于今年6月-8月組織開展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交叉互查。借此機會,我們也一同了解下近年來各地是如何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的。
當前,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在各地如火如荼進行。怎樣建立覆蓋全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如何引導廣大經營主體樹立質量安全意識、把握市場需求、增加生產效益?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在把控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了顯著成果。
二維碼溯源
變“要我追溯”為“我要追溯”
“沒貼追溯二維碼那會兒,土雞蛋一個賣1.5元,一只土雞110元左右。自從貼上產品追溯二維碼,土雞蛋升值到2.2元一個,土雞一只能賣到145元,極大地提升了養雞利潤。”黃山區漸洪八畝家庭農場負責人倪漸洪告訴記者:“是追溯二維碼幫助我們將農產品的故事帶給了市場和消費者。”
拿出手機掃一掃產品包裝袋上的追溯二維碼,漸洪八畝家庭農場農家土雞的“身份證”就圖文并茂地出現在手機頁面上。這張“身份證”上既包括產品名稱、生產日期與保質期等常規項目,還包括土雞養殖基地所在地塊的遙感圖像展示,土雞的診療、飼養、消毒和免疫臺賬數據等,涵蓋了產品完整的成長記錄。
倪漸洪說,最初農場并不想用二維碼。“小小二維碼能有什么用?而且我也不會用電腦錄入信息。那時質監局負責建設溯源系統的同志總來‘煩’我,給我們配了電腦,還想了好多辦法教我怎么用二維碼?,F在人們都用手機了,作為生產者要學會適應這種新的變化。我們的雞和雞蛋有什么優點,包裝上寫不完,掃一下二維碼就出來了,慢慢地我們就體會到了二維碼對提升品牌知名度的作用。而且二維碼里記錄的信息相當于‘生產筆記’,遇到困難查找筆記,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養雞問題。”
“追溯二維碼不僅幫我們開拓市場、增加收入,同時也起到監督作用。如果我們將產品不實信息放進二維碼內被消費者發現,相對于沒貼二維碼,對產品的信譽將會是更大的損害。”倪漸洪說。巧明香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汪巧明對追溯二維碼的作用也有同樣的認識:“二維碼的作用,一是宣傳,二是反饋,三是建立合作社與市場之間的信任。”
通過追溯二維碼,市場的“指揮棒”開始發揮作用,農產品的優質優價通過二維碼得到體現。二維碼溯源這一舉措加強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的認知,提升生產經營主體的優質農產品品牌意識,逐步完善優質農產品的價格市場機制。像漸洪八畝家庭農場一樣的農場主紛紛變“要我追溯”為“我要追溯”,生產主體對農產品全程追溯的理解更深了。
目前黃山區已在省級追溯平臺注冊用戶16家,依托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實時動態監管農業信息溯源數據,實現“產品有標識,過程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目標。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處長劉強表示,下一步將在完善全省追溯平臺建設上下大功夫,大力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聯合建設,打造“誠信平臺”,進一步落實市場主體責任。
生產標準化
讓產品在安全環境中成長收獲
走在黃山區巧明香榧城瀾種植基地內彎彎曲曲的山路上,一群撲棱著翅膀的鵝擋住了越野車的去路。巧明香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汪巧明停下車,回憶當年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的想法:“曾經,農民種植香榧都是用毒性強的農藥除草、殺蟲,用化肥保果。但是這樣做出現了一些問題:山上‘禿了’,水土流失來了;高氮化肥用了,果子卻落了;香榧產量上去了,質量下降了。這樣的種植方式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合作社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探索出一條香榧的標準化生產之路。”
合作社以基地為基礎,帶領農民探索用生物綠色防治技術代替傳統依靠農藥的病蟲害防治方式,將化肥換成以油菜餅和羊糞為主的有機肥,在殺菌防治方面將化學殺菌劑換成了全區統一配送的除菌生物制劑。同時積極發展林下“香榧+鵝”種養模式,將鵝放養在香榧林中吃草吃蟲,鵝糞作為肥料還田。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達到了控制病蟲害發生、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的目的。
放心農產品離不開標準化生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資金和技術優勢,應充分發揮對小農戶的帶動作用,提升小農戶的生產經營水平,破解當前因生產組織分散、生產條件差導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黃山巧明香榧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14個村子共5000余畝地參與香榧種植,并參與制定香榧生產行業標準和安徽省香榧嫁接苗技術規程地方標準。
談及如何對合作社的農民進行生產過程的指導與監督,汪巧明有一套從種苗到收購階段的完整做法:“合作社為農戶發放品種統一的苗木,并對他們進行種植和管理技術的培訓。我們建立‘黃山區香榧協會’微信群,任何關于香榧的問題都可以在群里交流,合作社也會在微信群中及時提醒什么時節該用哪種生物制劑和有機肥、用多少,同時強調不能使用除草劑和農藥。對農民的指導將一直持續到香榧收購。合作社與每個農民簽訂合同,規定收購標準,除了對香榧質量有要求,還有一項就是農藥無殘留。我們會將收上來的香榧在農殘檢測室進行抽樣檢測,一旦發現不合格,產品就全部退回。”
另外,在香榧的加工、包裝和儲運階段合作社也制定了相應的標準,建設標準化衛生車間、使用無鉛無毒包裝袋等,使香榧符合生產標準規范和質量安全要求。“示范區將來還要擴展成萬畝規模,這樣能帶動更多的農民一起走標準化生產的路子,提高黃山香榧的知名度,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汪巧明說。
黃山地處山區,耕地面積狹小不連片,走生態特色精致農業的路子既受當地自然條件所限,更是自然條件所賜。近年來,黃山區圍繞香榧、茶葉、蔬菜等農業特色主導產業,積極打造生態優質安全農產品:科學制定農業生產標準,因地制宜編制了農作物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10余項;加強對標準化生產技術的學習培訓,規范農業生產活動;嚴格開展對主體生產行為的監管巡查,建立規模農產品、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單位監管名錄共399個,引導經營主體開展標準化生產與加工。在發展標準化生產的同時也積極發展農產品“三品一標”生產與認證,全區“三品”產地面積占轄區食用農產品生產面積的71.4%,標識率達到80%以上。
農資“七統一”
嚴把農業投入品第一關
走進黃山區第一家掛牌的農資集中配送網點——城西農資配送中心,農藥配送車、農藥廢棄瓶罐回收車進進出出、忙忙碌碌。用儀器掃一掃農藥瓶上的條形碼,農藥名稱、產品登記證號、生產企業許可證號、供應商名稱等信息就被錄入到“黃山市農藥集中配送電子管理系統”中。
農藥集中配送,“送”的是統一標準、更低價格的安全農藥。農藥以生物制劑為主,農藥生產企業全部由黃山市政府統一招標;設置專柜銷售高毒限用農藥,并實行實名登記購買制度;農藥廢棄瓶罐也由配送中心統一回收,并按標準給予一定的回收費用。通過配送中心這個重要的連接點,黃山區實現了農藥從銷售到回收的全程控制。
黃山市是安徽省第一個建起農資“七統一”——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統一管理、統一回收與處置、統一財政補貼的農藥集中配送體系的地區。“沒實行‘七統一’以前,政府只能掌握農資銷售的大概情況。如今,每一筆進貨、配送和回收,每一種農藥的價格、供應商信息等都被記錄在系統里面,通過聯網直接上傳給區監管局實現實時監控,把好農業投入品這第一道關。”黃山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崔凱亮指著門口“農藥集中來配送,共筑美好黃山夢”的橫幅說。
為了鼓勵農民購買統一配送的農藥,黃山市通過給予中標農藥企業30%零差價補貼的方法來降低統一配送農藥的價格,如一瓶草甘膦市場價20元,而招標配送的只賣10.8元,這極大地激勵了農民購買配送農藥,而市場需求的變化也反過來促使農藥企業陸續加入到統一配送的行列中來。
黃山區良鋒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良峰認為,政府統一配送農藥很有必要:“現在統一使用政府配送的生物制劑,改變過去用猛藥、多打藥的情況,變成現在以周期性防治為主,提前打、少量打的病蟲害防治方式。病蟲的危害沒有變大,農產品的質量卻得到提升;我們的農藥花費減少,收益卻增加了。”
截至2018年6月,黃山區已建立起覆蓋全區的農資配送網點62個,且全部啟用農藥集中配送電子管理系統。通過網點的建設,除部分特殊農藥外其他全部納入 “七統一”體系中,統一配送量占全區農藥使用量的80%,農藥廢棄瓶罐回收率也在60%以上。崔凱亮介紹,今年年底黃山區計劃將化肥管理也納入該系統,實施化肥的統一采購、集中配送等工作,逐步實現全部農業投入品的安全可控。
農殘自檢測
打通質量監管“最后一公里”
經過“加水—取液—試紙—放入”四步簡單的過程,一張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單從農殘快檢儀器中打印出來,全程不到30分鐘。“檢測結論‘合格’,貼上合格證,我們的圣女果就可以上市了!”黃山區越山鎮良鋒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良峰說。
在這臺快檢儀器直接打印出來的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單上,清楚地標示著受檢單位、抽樣地點、樣品名稱、檢測結果和結論等信息,快檢儀器將本次檢測情況直接發送給鄉鎮和區級平臺。檢測信息會被記錄在“安徽省農產品快速檢測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系統中,仙源鎮檢測站和黃山區檢測中心可以從系統中同步看到良鋒種養專業合作社本次對圣女果的農殘檢測結果。
在良鋒種養專業合作社“特色農產品快速檢測室”中,有序地擺放著快速檢測儀器、電腦、試管、電子秤、水槽等設備。“區里對農產品農藥殘留有嚴格的規定,生產的農產品必須使用快速檢測設備進行抽檢,100畝地大約要抽100個檢測樣本,通過檢測確認沒有農藥殘留后才能上市。”孫良峰說,“特色農產品快檢系統讓我們及時掌握自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這也吸引了大量消費者來到農場采摘,對我們的產品更加放心了。”
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以來,黃山區篩選了17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市縣共同出資8萬元建設特色農產品快速檢測室,促使經營主體開展自律性檢測,打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最后一公里”;在全區每個鄉鎮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室,每個檢測站配備兩名專業人員和農殘快速檢測系統、畜殘快速檢測系統及水產品快速檢測系統,每年對同種農產品組織2~3次的抽檢,一旦發現不合格產品上報鄉鎮監督站,并及時找出問題原因,對違法者進行處罰。
當前,黃山區已基本形成以區級檢測中心為核心、鄉鎮快速檢測室為樞紐、生產基地快速檢測點為基礎的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織就確保“農產品安全”的天羅地網。2017年黃山區主要農產品綜合檢測合格率穩定保持在98%以上,全年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2018年1-6月,黃山區全區共檢測15764個樣本,合格率達99%。
除以上四項重大體系建設,黃山區還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誠信“紅黑榜”評級活動、農資打假系列專項整治行動等,不斷探索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模式。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進入農產品數量與質量并重的新階段,只有強化監管措施、提升生產主體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才能滿足市場和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推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提質的目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