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開展工作,哪些問題最棘手?最需要什么支持?怎樣建設鄉村后備干部隊伍?筆者通過采訪云南、安徽、河南3個地方優秀農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的故事,探討農村社區干部的成長路徑,了解他們推動鄉村振興的實招。
大樹社區趙思旺:
“尊重大家想法,把群眾充分發動起來”
從縣城經商到回村擔任黨總支書記,趙思旺少賺了不少錢,卻沒后悔。“改變了我們村,還贏得了群眾的信任,不虧。”20年前,不到30歲的趙思旺被勸回了村。從之前的村團支書、村主任到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秀山街道大樹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一肩挑”,趙思旺越干越起勁兒,被評選為“全國勞動模范”、云南省“最美村官”。
趙思旺告訴筆者,1993年自己兼任了村里的團委書記,“那會兒還在經商,團委書記純粹兼職,不過干得挺順利。”1998年,趙思旺當上了村委會主任,放棄經商,意味著他要放棄每個月8000元的收入,選擇360元的村主任補助。
“其實像我們這樣有過創業經歷的人回村干事,看重的多半不是錢。”趙思旺表示,回到村里,實現了自己改變村莊的夙愿,贏得了群眾的口碑、組織的認可,并沒覺得有啥損失。如今,大樹社區從一個普通甚至有些落后的村,一躍成為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萬元、集體經濟年收入達50余萬元的新農村。
“經商是自己的事,自己拍板就能干;村里是大家伙的事,得一起商量著來。”趙思旺說。為優化農村環境,大樹社區編制了創建國家級生態村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社區中的1座寺廟、4個家廟經居民民主表決通過后順利拆除。“實施過程中,尊重大家想法,把群眾充分發動起來。”趙思旺說,“農戶思想工作沒做通前就暫不實施,農戶間達不成共識就暫不調整。”
此外,大樹社區健全完善社區“兩委”和居務監督委員會議事規則、決策程序,規范社區及居民小組財務制度,把優秀年輕人吸收到黨員隊伍中。“我們選了6名不到30歲的年輕人到村便民服務站,讓他們熟悉群眾工作,也讓群眾了解他們。”趙思旺說。
通海縣委組織部部長陳雪峰告訴筆者,大樹社區的情況并非個例。通海縣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村級后備干部選拔培養機制,抓實村組干部的教育管理、健全激勵保障機制等,推進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建設。
如今,趙思旺的補助從300多元漲到了2000多元,“要想能人回村,也得提高待遇,不然很難留住人。”趙思旺的后顧之憂,通海縣組織部門已經在協調解決。“通海縣建立村組干部生活補貼的正常增長機制,對任職到達一定年限的離任村組干部發放每月定額生活補助。”陳雪峰說。
黃花村孔維玲:
“有‘娘家人’撐腰,干啥都更有底氣”
“小丫頭有一股子沖勁兒,可光有沖勁兒還不行。”“苗木產業,砸錢的東西,是那么好玩的?”……曾幾何時,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雙龍社區村民們沒少議論這個“新人”。小丫頭叫孔維玲,2013年9月通過安徽省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的招考,到肥西縣雙龍社區工作。剛一到任,孔維玲就走遍所有的村民組,她發現縣里苗木產業發達,社區非常適合發展苗木產業,而幾番勸說下來,多數村民都不愿轉型。孔維玲想自己先探路,可東拼西湊,還有近10萬元的缺口。
每當回想起這段往事,孔維玲都忘不了關鍵時刻出面幫忙的“娘家人”。幾個月后,在肥西縣大學生村官座談會上,孔維玲道出了“產業轉型難,資金遇瓶頸”的大實話。第二天,肥西縣委組織部便提出幫她申請兩年免息貸款,并主動聯系專家指導幫扶。
這下子,錢袋子鼓了,小丫頭流轉了約40畝地,行道樹、臘梅、冬青……各種品種的樹苗沒少引進,干得有聲有色。村民們看孔維玲嘗到了甜頭,沒了顧慮,有點兒家底的都跟著她干,一畝地純收入從1000元增長到5000元以上;沒資金的貧困戶也在孔維玲這兒找到了營生,鋤草施肥,每天80塊錢。
孔維玲當村干部的第一步,走得很穩很扎實。對于邁出校園、投身鄉村的大學生,肥西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湯先新看得明白,“大學生村干部有知識、干勁足、思維活,為他們搭平臺、給支持,盡可能地提供幫助,既可以調優村干部隊伍,又可以帶動鄉村發展。”
經過肥西縣委組織部考核選拔后,孔維玲來到柿樹崗鄉黃花村擔任村黨總支第一書記。肥西縣委組織部牽頭組織,村干部集中培訓、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班、外出參觀交流,孔維玲一年要參加好幾期。孔維玲帶著村民搞起了電商,把經過造型設計后的苗木、綠植銷往全國;為提升村民文化水平,她在黃花村建起了農家書屋、農民文化樂園。
在大學生村干部扎根一線的同時,“娘家”的鼓勵支持越來越多。湯先新說:“在基本工資基礎上突出績效考核,正常的話大學生村干部每年能拿到約6萬元工資;任職滿4年,鄉鎮換屆時可以通過選拔、考核等方式,進入鄉鎮班子。”“有‘娘家人’撐腰,干啥都更有底氣。”孔維玲告訴筆者,下一步打算挖掘黃花會議遺址等資源,建好村史館,“留住大伙兒的鄉情記憶。”
張莊村申學風:
“村干部眼界開闊了,發展路子更寬了”
平坦整潔的鄉村街道、古樸雅致的民宿書院,非遺作品匯聚的桐花書館……在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張莊村,村支書申學風向前來參觀的客人講述著張莊村的變化,心里的自豪藏不住:“村干部眼界開闊了,發展路子更寬了。”
54歲的申學風是土生土長的張莊人,1998年進入村委工作,2015年擔任村支部書記,“我在村里干了快‘一輩子’了”。在脫貧攻堅中,張莊村曾走過彎路,總結教訓時,申學風說:“眼界限制了我們的發展水平。”這兩年,在村里定點幫扶單位中國證監會和蘭考縣委組織部的幫助下,申學風去了不少地方:鶴壁的中鶴集團、濮陽李連成的西辛莊村、焦作的莫溝村……“去一個地方,收獲一次,總結一次。”申學風說。
如今,張莊村找到了發展“鄉村旅游”的好路子,“夢里張莊”民宿飯店游客不斷,錯落有致的桐花書館引人注目……同時,張莊村招來新三板企業奧吉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建廠,村里360多人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每月不僅有2000多元的收入,還可以照顧家中老小。
為了讓村支書學以致用、增強能力,蘭考縣委組織部依托焦裕祿干部學院、縣委黨校、蘭考講堂、“拼搏蘭考”手機APP等平臺,每年分批對農村黨支部書記分層次培訓;采取“小班額”分批培訓方式,由評選出的“駐村扶貧工作標兵”每人負責輔導5~7名農村黨支部書記;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圍繞基層黨建、產業發展、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縣里多個部門科學制訂培訓計劃,豐富培訓內容。
此外,圍繞穩定脫貧奔小康、基層黨建、鄉風文明、美麗村莊4項農村重點工作,蘭考縣每半年開展一次評選表彰活動,村里每評上一面“紅旗”,村支書每月多獎勵500元,其他村干部每人每月多獎勵300元,獎勵數額可以重復累計。
現在,申學風一心撲在工作上,問其收入,他笑言:“比起以前,工資翻番,現在能拿3000元,其中一半是基本工資,一半是績效獎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