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展的沃野,彌望過去,滿眼青翠的矮生型水果玉米“脆王”長勢正旺,這是王久波年初任職南甸子村第一書記后試種的新品種,他希望通過產業調整帶給他任職的這方土地以新的景象,他也希望自己能像新引進的種子,在這塊土地上播種下振興的希望,帶給淳樸的父老鄉親們幸福安康。
村里來了大忙人
2018年初,遼寧省阜蒙縣十家子鎮南甸子村來了一位忙碌的第一書記王久波。沒有多少人在意他的到來,這里的村民過著自己普通的生活,也沒有人預想到這位1980年出生的后生能夠改變什么。
“坐慣了機關,過不慣農村的生活的。”這是村民背后的議論。但鄉親們很快發現自己錯了,這位來自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信息中心的王久波可是真的扎下了心做起了村里的工作。
南甸子村地廣人稀,土地肥沃但產業單一,所以農民日子過得很緊。王久波認為只有從種植結構上調整,才是農民增收的最佳突破口。他的想法與南甸子村兩委班子不謀而合,這讓他更加充滿了信心。
有人善意地提醒他,南甸子村以前曾謀劃調整產業,但很多村民不贊成,最終沒有成功,請他慎重些。王久波深情地說,自己也是農民的兒子,是農村的土地養育了他,他生于斯長于斯,掛懷著同樣生活在農村的父老鄉親,他一定要用自己的努力,給大家帶來一份新的希望。
帶著這份深情,王久波白天地頭、晚上炕頭去掌握村情民意,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爭取群眾支持。他的勤懇與真誠打動了鄉親,也理出了自己的想法:做好基層黨建,讓鄉親們有個主心骨;開展了高效農業試點,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讓鄉親們增收有望。
也許村民會淡忘他的忙碌,但村部的燈光會記得王久波伏案辦公的身影,這里的田間地頭會記得王久波田壟里的足跡。
忙碌的時間總是匆匆,但卻也成果豐碩。僅僅月余,在王久波牽頭和村兩委同志的努力下,南甸子村完善和健全了 “四議一審兩公開”等各項管理制度,煥發出村“兩委”班子的熱情活力。在黨建工作的帶動下,南甸子村村民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
春播不等人,向土地要效益才是王道。王久波深知此理,為此,他又和“兩委”班子開始考察種植項目。經過多方考察,王久波成功引進并試種了矮生型黃色水果玉米新品種“脆王”,并在村里試種5畝“試驗田”。并且已經確定明年以“以銷定產”的方式與企業簽訂收購合同,預計將向全村推廣種植800畝以上。王久波告訴記者在鮮食玉米收獲完,玉米秸稈可用作肉羊、肉牛的青貯飼料,僅此項目預計可實現畝均增收2000元以上。
廣袤的土地,亟須多元發展,在引進“脆王”的同時,王久波又帶領大家引進了“煙薯25”和“龍薯9”地瓜新品種,如果試種成功,此項目有望實現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
新的篇章就這樣在這里展開,在這片古老的遼西土地上又一次煥發出了希望。但王久波心里明白,說一萬個好,不如你用事實來證明項目好,用結果引導農民來做,激發農民內生動力,變要他干為他要干。為此,在春初做好黨建工作后,王久波牽頭,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形式成立了南甸子村種植專業合作社,他要用榜樣的力量來重新凝聚發展共識,讓村民意識到,單打獨斗的個體種植方式和結構已經成為過去,要向土地要效益,新型經營、新型管理將有更大的希望。
帶著這樣的目標,王久波在日記中寫道:“我愛這里的土地,雖然我的每天將會更忙!”
播種軟實力
讓一方土地生長希望,需要用愛來播種,讓一方鄉親溫暖安康,需要用情來傳遞芬芳。能夠成為遼寧省委選派的鄉村干部到基層工作,王久波滿懷著愛與深情來到這里,他要踐行一位黨員干部心中的神圣職責。
曠闊的田野,靜謐的村落,質樸的村民,這里的一切都進入了王久波的相機鏡頭中,非是他愛好攝影,而是他要用這樣的方式將這里的一切留駐心中,提醒自己時刻莫忘。
村頭的一座斷橋引起了王久波的注意,經詢問得知,該橋是南甸子到牦牛營子的人車必經之路,是村里防洪壕洪水流經之地,關乎全村人日常出行、農事生產和生命財產安全。只因年久失修而塌壞,而村里經濟薄弱,無力維修。
斷橋的照片時時觸動王久波的心,解農民之所急,是他心里揮之不去的想法,為此,他撇開程序當面向阜蒙縣分管此項工作的縣長匯報溝通,得知情況的縣分管領導也當即安排專人落實,這停滯了好久的斷橋翻建工作終于可以很快完成了。
村民的事無小事,這是王久波在工作中的常態。翻看他的工作日記常有這樣的記載:
3月20,上午走訪調查貧困戶,下午與合作社負責人交流。充實的一天,收獲滿滿。
4月9日,明天王阿姨事情加急辦。
……
村里的貧困戶見過這位王書記,老人說:“王書記,這孩子仁義,好人!”村里誰家有困難了,只要知道,王久波準會到場,村民說:“王書記像我們村里人,實在!”這位年輕的干部已經融進了這塊土地,問及他對自己現在工作的理解,王久波說:“下村,就是一種承諾,就是一種責任,就是一種擔當。我愿意努力做出屬于我的貢獻。”
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有了硬件上的優勢,但充盈在血液中的軟實力更是彌足珍貴,在新的時代里,如何把先進的信息與古老的鄉村結合起來,也是王久波長久思考的問題。
積跬步才能成千里。王久波決定一點點來,首先他利用自身文筆特長,讓村里有了統一格式的文書版和電子版“村情檔案”,有了規范的基層工作信息庫,完善相關數據存檔工作。還不定期對村“兩委”干部進行培訓,加強改善了村級信息化辦公條件,使村“兩委”干部信息化辦公能力有了進一步提升。其次,利用微信的普及,帶頭建立起“南甸子村級事務通知群”,面對面邀請了490多人進群,確保基本覆蓋。為了讓微信群保持人氣和熱度,王久波和村“兩委”負責人定期在群里發布政策信息,實現了村務公開及村鎮信息資源共享。
記者采訪時看到,在王久波的案頭放著一份《阜蒙縣十家子鎮南甸子村發展規劃》,這是他為南甸子村所制定的發展規劃:
2019年——成立合作社、引進光伏發電項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2020年——爭取農業項目進村,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產業興村,產品富民。
美好的藍圖正在王久波的心中和南甸子村這塊沃土上鋪展開來,一切都是欣欣然的,一切都將變得美好,正如他在工作隨想中寫到的那樣:讓土地有價值,讓農民有奔頭,讓農村有活力……這一切都不再是夢。因為,有一種希望叫“鄉村振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