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安徽池州烏沙鎮長江岸邊發生溺水事故。6名青少年到江邊游泳,其中4人下水不久發生溺水。據政府公告介紹,事故發生水域地形復雜、水流湍急,離最近的村莊有1公里左右,平時人煙稀少,已樹有警示標志。
盡管近年來社會各界大力宣傳防止溺水,但相關案例尤其是農村青少年溺水事故還是屢見不鮮。悲劇一再上演,這些孩子的離去,不僅給他們家庭帶了無盡的悲慟,也讓社會不斷反思,為何農村兒童溺水屢屢發生?到底怎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溺水事故?
首先,必須堅持加強防溺水宣傳教育。除了日常的安全防范宣傳教育以外,還應創新宣傳教育方法,建立一個從學生到家長,從學校到家庭,從社區、街道到社會,從陸地到水體的宣傳教育網絡,并充分開展防溺水情景教育和體驗式教育,讓孩子們對溺水事故有一個直觀的感受,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對防溺水宣傳教育入心入腦,形成安全防范的意識和習慣。農村地區野河野湖眾多,家長防范意識相對淡薄,更應加強防溺水宣傳教育。
其次,要善于抓住重點人群和重點區域。有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溺水事故都發生在城郊接合部尤其是農村地區,而受害者中的留守兒童也占據了相當高的比例。一方面,農村的水域面積更大,管理更松,往往也缺少必要的安全設施和警示標識。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缺乏成人保護,代替外出打工父母的臨時監護人,尤其是老年人往往自顧不暇,很難時時刻刻關注到孩子的去向。因此,防范溺水的主戰場還應在農村,除了在水域外加設防護、隔離設施外,還可組織專人到水邊巡邏,與留守兒童及家長建立“點對點”的聯系。
最后,還要變堵為疏,為農村孩子們創造安全的親水環境。溺亡之所以成為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第一殺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關鍵的是許多農村中小學生缺乏安全的親水環境,為了消暑只能私自到野外游泳,導致溺水悲劇發生。因此,各級政府在頂層設計中不妨拿出專項撥款,支持農村地區建設簡易游泳池,或者尋找條件較好的水域建設天然泳池,加以改造并聘請水性好的大人擔任救生人員。當孩子有了更多選擇,他們去野泳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河南省內鄉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