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睦和村 三峽移民的“和睦”新生活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 蔣釗 字號:【

  從重慶涪陵城區沿長江向北20多公里,形成了一個“幾”字形拐彎,南沱鎮睦和村就位于江岸邊起伏的斜坡上,與江心孤島平西壩遙遙相對。沿著長江水在睦和村中漫步,一年四季都是郁郁蔥蔥的感覺,漫山遍野的龍眼、柑橘、荔枝果林掩映著一座座農家小院,讓人感覺仿佛時間都慢了下來。

  要算村齡,睦和村是21世紀的“新生兒”,2002年由胡家村和六合村合并而來,只有16歲年紀,房子、路、果樹都透露出年輕的朝氣。這里的變遷伴隨著20世紀末一次重大的工程建設——三峽大壩修建,所以睦和村也是三峽庫區村民就地后靠合并而成的新村。

  2002年三峽水庫二期建設蓄水后,村里原有的2668畝耕地被淹沒到只剩1678畝,全村人均耕地不足6分。劉家奇2001年當選村支書連任至今,十幾年來帶著村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摸索出種植龍眼、柑橘、荔枝等經濟作物致富的路子。

  告別工分

  從60多歲的范加倫身上能窺見睦和村普通農民近40年生活的改變:土地承包到戶之前,每天到生產隊勞動掙工分,年底有3角4分的分紅;1981年分到1.1畝地,到2004年之前以種水稻為主,隨后跟著村里改種荔枝、龍眼等果樹至今。1993年家里翻修了磚房,2000年家里有了第一筆銀行存款500元。

  告別掙工分時代后,睦和村民的生活開始有了改變,養蠶桑、種青菜頭、腌榨菜、渡船和打魚等開始成為村民新增的農事活動。

  李天和是村里最早發展起來的養蠶大戶,1985年養蠶15張,一年增收兩三千元。二十多年時間里,每公斤蠶的價格翻了七八倍,他的養殖規模也擴建出400平方米的廠房。李天和如今還常向人回憶2006年,時任總理溫家寶到睦和村視察移民搬遷工作時,曾走進他的小院,參觀那些養蠶車間,向他了解移民后的新生活。

  秦大強則瞅準了販運榨菜的行當。20世紀80年代末涪陵榨菜仍以風脫水為主,秦大強將一家一戶腌制的壇裝榨菜收集起來,從村里的碼頭裝船運走。“那時候船要開十幾天才能到武漢,一船裝下六七千壇榨菜,行情好的時候貨都不會卸下碼頭,直接就被看貨的買家裝車運走。”秦大強成了早期的榨菜經紀人,那時一壇榨菜不過幾塊錢的收益,多的家庭一年也只能腌制兩三百壇。直到2002年,他在村里成立了重慶鳳娃子食品有限公司,榨菜生產慢慢由一家一戶腌制壇裝而改為塑封的小包裝,村民不再一家一戶腌制而是直接把原材料青菜頭賣進加工廠。

  到1993年前后,越來越多的村民不再滿足于種地的收入,隨著南方改革開放的推進,一些村民開始南下浙江、廣東務工,幾年后一批新的磚房在村里修建起來。

  移民搬遷

  20世紀90年代末,幾件大事接連撞進睦和村民的生活。先是1997年設立重慶為直轄市,出生時的四川戶籍被改為重慶。緊接著三峽大壩進入蓄水測試,“移民搬遷”牽動著村里近百個家庭。

  如今在睦和村中仍能尋到當年“三峽移民”的印記,在村委會原址不遠處有一條移民街,正是當時就地后靠時修建的兩層安置房,每戶的總居住面積能達到300多平方米。

  面對搬遷,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態度大相徑庭。當時23歲的黃明選擇了安置到移民街,很早便開始動手拆舊房建新房。為了節省材料成本,老房子的房梁、磚塊都要先從舊房中拆下來再用到新房上,而為了節省人工成本,自己動手蓋房是絕大多數家庭的選擇。上了年紀的村民卻遲遲不肯動遷,對他們而言更多的是“不相信水位會漲到淹沒房屋”以及故土難離。

  在睦和村委會工作的本土人才秦翠蓉從小在江心島平西壩長大,回村工作3年了,從村委會的辦公樓出來看到對面的江心島,秦翠蓉仍會不免出神。當年常傳出她和小伙伴們嬉鬧聲的地方,如今只剩下幾十棵古龍眼樹、荔枝樹。“高中暑假,從學校回來才知道已經搬家了,坐船去島上也找不到曾經的家在哪里,身邊人說‘淹進水里了’。”秦翠蓉說,那次上島,忽然就感覺從小生長的平西壩島變得好小好小,不知道是不是那時自己腿太短的原因。

  當年,在三峽工程重慶庫區,需要以各種方式移民的人數多達113萬,其中類似睦和村的農村就地后靠的移民占了相當的數量。移民中既有淹房淹地的“雙淹戶”,也有淹地不淹房的“單淹戶”,向兩岸高坡安置意味著有限的土地需要承載更多村民的生計,人多地少成了三峽庫區最突出的矛盾。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讓移民搬得走、穩得住、能致富?這不僅是睦和村移民面臨的問題,其實,同樣也是上百萬的三峽移民面臨的問題。

  致富新路

  “雨天不泥鞋,吃水不用抬,燒飯不用柴。”這三句話,是現在睦和村村容村貌的真實寫照。村如其名,睦和村,一幢幢農家小樓掩映在綠樹叢中;一排排梯田排出了條條線條優美的曲線;一叢叢桑樹煥發著深春作物的勃勃生機,都是一片和睦、祥和之氣。

  從1999年開始,睦和村開始倡導村民利用國家對移民的生產補償資金,購買龍眼、枇杷、荔枝、柑橘、核桃等經濟果苗,但一開始推廣并不順利,村民憂慮重重。“它們在咱們這塊地上真能長得活?”“萬一種不成,大家吃啥子?”為此,劉家奇等村委會成員想出了讓經濟果林與傳統農作物“套種”的主意,希望能讓村民逐漸轉換思想。經過了七八年的時間,全村的耕地幾乎都種上了特優水果,整個睦和村也成了“無糧村”,種植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村民收入也得到大幅提高。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1000多年前唐玄宗為寵妃楊玉環千里之外運送的荔枝,近年來經史學家考證,正是來自重慶涪陵地區,也許像荔枝一類的水果作物與睦和村民的緣分早已注定。

  “3月有草莓、6月有枇杷、7月有荔枝、9月有龍眼、11月有柑橘、12月有柚子”,宛如一個“四季觀光果園”的睦和村,如今一年四季都吸引著大量游客來采摘水果,每到“魅力涪陵·三峽庫區龍眼文化節”等大型活動時,游客大巴、私家車、水果批發商的貨車擠滿山上的停車場。村里成立了龍哥果品專業合作社和果品專業技術協會,“涪陵龍眼”認證為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據統計,2017年睦和村種植業戶均收入達1.14萬元。

  不僅村民的“錢袋子”鼓了,睦和村的村容村貌也發生了嶄新變化。新建的“睦和村便民服務中心”和2000余平方米的健身休閑文化廣場目前已經投入使用,漫山遍野的桑園果樹,綠樹成蔭的移民大道,寬敞明亮的家庭住房,設施健全的活動廣場,淳樸喜悅的村民風貌——睦和村現在已經成了聞名遐邇的“長江三峽庫區移民生態家園示范村”,還先后被評為重慶市新農村建設十佳示范村、重慶市涪陵區“最美鄉村”“全國生態文化示范村”。

  青山碧水、綠樹環繞、瓜果飄香、鶯飛燕舞、小橋流水……如今,睦和村勾畫出一幅如詩如畫的新鄉村圖景,是給三峽移民帶來新生活的樂土。和睦、祥和的睦和村是整個三峽移民村的樣板,也是走向鄉村振興的典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