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人工栽培食用菌的國家。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食用菌產業已成為農業領域中僅次于糧、棉、油、果、菜的第六大作物(超過了茶葉、糖料)。食用菌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亞洲的80%,占全球貿易量的40%。近年來,各地食藥用菌產業精準扶貧風起云涌,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涌現出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我國食藥用菌開發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總體上看,產業仍然大而不強,與日美、歐盟等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在國際舞臺上缺乏話語權。食藥用菌作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這是新時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中國工程院李玉院士等一批業內人士,多次呼吁要建設食藥用菌強國。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積極推動我國食藥用菌這一特色優勢產業開發,努力實現食藥用菌強國目標。
豐富食藥用菌強國的內涵
產業化經營要強起來。我國食藥用菌產業產能居世界第一,正迎來技術、品種、模式的創新,形態更為高級,分工更為復雜以及結構上更為合理的新常態。在此大背景下,必須持續推進食藥用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通過深入推進食藥用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解決分散的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問題;通過進一步實施多品種、多元化、土洋結合的食藥用菌產業化路徑,增強我國食藥用菌市場競爭力。
產業科技化強起來。我國食藥用菌產業與日韓、歐美的差距是科技水平上的差距。科技創新是菌業發展的出路,必須強化食藥用菌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的科技創新,從以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尤其要加強兩個方面的創新:一是食藥用菌種業自主創新水平提升,人工馴化的栽培種質資源大幅度上升,改變菌種依賴國外狀況。二是食藥用菌加工水平提升,從初加工到以食藥用菌為基礎材料的深加工產品,包括保健品、藥品、化妝品成批涌現,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食藥用菌品牌,進入國際市場。
標準化生產強起來。標準化生產是食藥用菌未來轉型升級的關鍵目標。通過食藥用菌工廠化生產,打破季節性和地域性的限制,改變原來的高產能、高能耗、高勞動強度的狀態,像生產工業產品一樣,在完全可控制的環境下按照批量和規格生產食藥用菌,將生產過程改造成為現代化的、高技術、高水平,擁有自身知識產權的標準化栽培。在標準化生產過程中,淘汰一批落后企業、落后產能,實現產業升級。
菌業文化強起來。食藥用菌文化是中國五千年醫養文化、餐飲文化的重要內容。在發展菌業過程中,通過深入挖掘食藥用菌文化,把傳統的中醫藥學理論、民俗文化和傳統的生態學理論融入食藥用菌產品中,構建多元傳播載體,讓國人感受蕈菌文化魅力。同時,建立食藥用菌品牌化經營服務的目標,樹立自身形象和銷售理念,產生溢價和增值。在推動食藥用菌“走出去”過程中,將食藥用菌的飲食文化與技術、企業、產品一起帶出國門,講好中國蕈菌故事,充分體現中國菌業的內涵。
抓機遇推進菌業開發
搶抓發展機遇。一是要抓住健康產業發展機遇。國家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社會消費需求轉型升級,大健康產業迅速崛起,人民群眾對健康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發展健康農業恰逢其時,“三品一標”農產品、食藥用菌、藥食同源產品開發面臨難得機遇。二是要抓住產業精準扶貧的機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部署安排,很多地方選擇了食藥用菌作為精準扶貧產業,這是菌業發展的契機。要緊扣食藥用菌助推脫貧攻堅的黃金時間節點,推進產業發展。三是要抓住綠色發展的機遇。當前國家高度重視生態和環境保護,而食藥用菌真正實現了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發展食藥用菌產業是綠色發展的選擇。
合理制定產業規劃。合理的規劃是食藥用菌產業發展的前提。堅持市場導向和綠色發展,以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比較優勢為基礎,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制定并實施食藥用菌優勢區域規劃。要突出國家級特優區和省級特優區兩級架構,做好特色食藥用菌優勢區的創建、認定與管理工作。要在完善標準體系、強化技術支撐、改善基礎設施、加強品牌建設、培育經營主體、強化利益聯結等方面統籌推進,重點建設和完善“三個基地”(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加工基地、倉儲物流基地)、“三個體系”(科技支撐體系、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體系、質量控制體系)和“一個機制”(建設和運行機制),構建產業鏈條相對完整、市場主體利益共享、抗風險能力強的特色食藥用菌優勢區。同時,要按照“區域化發展、良種化布局、精深化加工、產業化開發、一體化服務”的思路,堅持因地適宜和分類指導,推進食藥用菌標準化基地建設,逐步形成區域特色突出、示范園、標準化基地相互支撐的食藥用菌區域產業格局,帶動食藥用菌發展走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之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加強科技創新。食藥用菌科技創新內容很多,當前最緊迫的是菌業種業和加工技術兩個方面。要加大投入,推進產學研結合、農科教結合,實施食藥用菌良種工程和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工程,加快食藥用菌開發人才的培養、培訓。要從食藥用菌栽培源頭上進行創新,建立一整套的栽培科研技術系統,推進食藥用菌菌種“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培育中國菌業種業龍頭。在菌種培育過程中,進行引種實驗和雜交育種技術,做好科學育種的相關研究,鼓勵支持轉基因技術育種。要加強食藥用菌精深加工、設計包裝和保質技術的研究,加強食藥用菌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究,鼓勵支持食藥用菌及中藥的配伍配方研究,生產出更多中國特色的保健品、藥品、化妝品等。增加對于食用菌在藥用功能方面的科技投入,加強對于野外毒菇的甄別能力和技術水平,把握好食藥用菌開發利用的質量安全關卡。
強化品牌培育。一是分區域分品類培育食藥用菌公共品牌,鼓勵菌業企業、合作社創立特色品牌。開展區域公共品牌價值評估并定期公布,加快形成 “區域品牌+行業品牌+企業品牌”的品牌體系。二是加強食藥用菌品牌的宣傳推介。各地應成立農業、宣傳、工商、食藥監等部門和行業協會組成的聯席會議,加強包括食藥用菌在內的農產品品牌宣傳推介。通過舉辦展會、論壇、影視、廣告、直播、媒體聯動、食藥用菌品牌創意大賽、鼓勵有公信力的名人名流擔任公益性代言人等形式,多形式推介宣傳食藥用菌品牌。三是加強食藥用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加快國家、省(區)、市、縣、鄉鎮多級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檢驗監測發布制度,定期公布包括食藥用菌在內的特色農產品檢驗監測結果。
加強新主體培育。一要加快實施食藥用菌產業化示范工程,重點培育、支持對農民就業增收帶動力強的菌業龍頭企業。加大菌業招商引資引智力度,注重引進大龍頭、大企業、大項目。二要大力培育菌業產業化聯合體。大力扶持菌業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探索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模式,發展多種形式的菌業混合所有制經濟,打造菌業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集群。鼓勵發展跨區域的菌業服務型聯合體。在深化“企村對接”精準扶貧行動中,引導和支持勞動密集型、加工型企業到貧困地區開設“食藥用菌扶貧車間”。三要培養大批新型食藥用菌職業農民,將此納入新型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促進農業農村創業創新和脫貧攻堅。
大力培育新業態。一是大力發展食藥用菌初加工,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田頭鮮活菌品倉儲。對符合規定的農產品進行初加工服務,其所收取的加工費應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省級和市縣農業產業化資金應將食藥用菌初加工納入支持范疇。二是大力發展食藥用菌產品和食品深加工。要建設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食藥用菌產業化集群,注重開發食藥用菌產品為原料的快消品、直接入口食品,前瞻性地引導發展以食藥用菌為原料的保健品、醫藥品和化妝品。各省設立的省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和發展基金,要明確扶持菌類產品深加工。三是大力推進農旅融合。將食藥用菌發展納入農業“三園一體”、特色農業小鎮、國家農業公園建設和當地鄉村旅游規劃,培育菌業、旅游、養生綜合體,鼓勵發展以食藥用菌為載體的創意農業。四是推進“互聯網+現代菌業”。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大力發展智能型食藥用菌產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尤其要聚焦精準決策,服務市場主體。建立食藥用菌產業大數據庫,建立菌業預警監測體系,對于食藥用菌生產標準和價格指標實行嚴格的監管預測,大力發展各類菌業電子商務,發布食藥用菌電商指數,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提高食藥用菌市場的流通效率,引導各類菌業主體 “種好、產對、賺多”。
推進我國食用菌開發的對策建議
加強統籌協調。食藥用菌產業涉及社會各個方面,長期以來由于多種原因,一度管理、指導弱化,甚至出現多頭管理現象。要發揮政策、規劃的引領作用,研究制定扶持食藥用菌產業發展政策,制定全國食藥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劃定國家級和省級食藥用菌特色優勢產業區。中國農科院和食藥用菌大省應設立食藥用菌研究所(中心),加強相關科研。高校應設立食藥用菌學院或專業,加快食藥用菌人才培養。對作為種植業第六大產業的食藥用菌,統計部門應將其納入統計范疇。有關產業部門和民政、科協還應加強對食藥用菌行業組織的指導、協調和管理,推動食用菌社團活動有序開展,更好地發揮作用。
加強菌物藥開發。菌物藥是食藥用菌的重要部分,具有保健藥用功能,屬藥食同源性質的真菌。過去開發食用菌多注重食用功能為主,沒有充分利用菌物藥的潛在價值,食用菌的藥用功效與食用功效未能發揮互補作用,實現協調均衡發展,出現了“一條腿”走路現象。實際上,菌物藥相對于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其保健、醫療等功能開發空間更大,是生物醫學開發的制高點。但是,菌物藥一直都歸入植物藥,實際上它和植物完全不同,特別是現在分子的研究包括整個進化研究發現,它跟植物是完全不一樣。為了適應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和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傳承和弘揚我國中醫精華,應在中藥中把菌物藥單獨列為一支加以扶持,同時在政策法規層面上要進行調整。同時,我們要加強菌物藥的基礎研究。
加強食藥用菌種業開發。我國現在食藥用菌產量世界第一,但菌種嚴重依賴國外,產業發展在品種上受制于人。因此,亟待加強食用菌種業開發,走強種興業之路。國家應像重視糧食種業一樣重視食藥用菌種業,將其納入國家良種工程,加大財力投入,同時鼓勵高校、科研單位、大型企業開展食藥用菌種業創新。中科院李玉院士提出“一區一館五庫”的理念,即:設立食藥用菌資源保育區,建立菌物標本館和菌種資源庫、菌種活體組織庫、菌種有效成分庫、菌種基因庫、菌種信息庫。李玉院士團隊已在吉林、青海、西藏、安徽等地建立一批地方性資源保育區,開展食藥用菌種質資源調查、保護、研究、繁育和推廣。國家應對此給予大力扶持,并建立國家級食藥用菌資源自然保育區,加強珍惜食藥用菌種質資源的發掘、保護。同時要加強國家食用菌標準菌株庫建設,對食用菌的認定品種和栽培種類的育種資料,做到應保盡保。
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實際上,食用菌產業開展的研究和開發投資少、見效快,現在精準扶貧中很多地方政府首選食藥用菌產業,就是因為它不需要投放太多的錢,利用簡單的設施就可以改變當地貧困落后面貌。食藥用菌不只是蔬菜和副食,而應進入主食。把其中的蛋白質拿出來,形成食用菌類蛋白,成為“中國糧”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建議國家將食藥用菌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部門出臺促進其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要出臺并落實財政扶持、稅費減免、設施用地、電價優惠等政策,創新金融服務。支持開展菌業設施設備抵押貸款和生產訂單融資,推廣大型設備融資租賃。推動農業信貸擔保和農業大災保險試點覆蓋食藥用菌大縣、園區、企社和大戶。推動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覆蓋全部菌業生產成本。還應完善相關品牌和專利權的申請與保護政策。制定食藥用菌產業的國家標準,完善安全質量體系,確保讓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菌”。
(作者系安徽省農經學會會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