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國農民豐收節”,不一般的節日!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東力亞 字號:【

  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說:“這個節日可不是一般的節日,是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也是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生動體現。”

  在我國“慶豐收”起源很早,甲骨文的“年”字造型就是一只手舉著一株成熟禾穗的形狀,本義就是“谷熟”或“收獲”,具有慶祝豐收的寓意。歷朝歷代,都有相應“慶豐收”儀式,朝野官民都要同慶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各地州府也舉辦歡慶豐年活動,鄉村民間則在豐收節期間舉辦各種民俗活動、娛樂表演、體育賽事等,四鄰親朋好友聚會交誼,品嘗新米糕點,共享豐收喜悅。這次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既回歸了傳統,也把握了時代的脈搏,其意義毋庸贅述,更為重要的是如何讓這個節日真正辦成農民的節日。

  “中國農民豐收節”,億萬農民唱主角。農民節日農民辦,農民節日農民樂,農民理應是節日主角。只有讓農民廣泛參與進來,讓農民享受到節日快樂,“中國農民豐收節”才實至名歸。中國農民是非常有創造力的群體,無論是發端于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是鄉鎮企業、進城打工等,都離不開農民的創造,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蓬勃發展歷程中留下了農民的鮮明印記。政府搭臺子,農民當主角,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就要充分發揮農民的創造性。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個地方有自己的農事特點,無論是農耕生產方式還是農產品品類,都各有特色。因此,在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過程中,要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農時農事,組織開展好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做到天南地北、精彩紛呈。鼓勵農民開展與生產生活生態相關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農民成為節日的主角。要用開放思維辦節日,組織開展億萬農民慶豐收、成果展示曬豐收、社會各界話豐收、全民參與享豐收、電商促銷助豐收等各具特色的活動,還要舉辦各種優秀的農耕文化活動,讓全社會、全民都感受到豐收的快樂,把“中國農民豐收節”辦成一個全國性的廣大農民參與的節日。

  “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人民應參與。任何一個社會性節日,離開社會大眾的支持與參與,就很難形成廣泛認同,就容易失去生命力。農民豐收節的設立,可以為社會大眾提供一個了解農業、走近農村、關愛農民的窗口和平臺。通過舉辦一系列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動,喚醒社會大眾對農耕文化的記憶,增強全國人民對農耕文化的認同感。尤其是要把這些活動的文化元素引入校園,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推動中華農耕文明的傳承與弘揚。利用節日契機舉辦各種農事活動,例如地方政府可以舉辦各種產銷對接活動,民間自發舉辦多樣的休閑農業活動,使市民們都參與進來,進而為農民創造切切實實的利益,不僅助農豐收,而且助農增收。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全國人民的熱情參與,促進城鄉融合,形成全社會敬重農民、尊重勞動、敬畏農業的氛圍。

  “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流合作大舞臺?,F代國際社會人員往來頻繁,“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增進合作交流是潮流主流。現在的中國正處在難得的歷史機遇期,我們也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交流合作也不斷深化,農業的國際化程度和廣度不斷拓展。中國農民豐收節,是中國的,也應該是世界的。承載著文化民俗農事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可以成為展示中國的一個窗口,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自信,體現中華文明一以貫之協和萬邦的精神。“中國農民豐收節”也可以成為發展對外合作交流的一個舞臺,將舉辦節日與農業國際合作結合起來,將大為拓展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時代內涵,將大大豐富其活動形式。設置安排活動時,特別是地方性活動,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展示地方民風民俗的基礎上,應考慮引入一些國際元素,吸引其他國家的參與。如果哪一天,我國每年“秋分”日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像春節一樣成為世界人民所熟知并愿意參與進來的歡樂節日,那也是造福我們的地球村。

  “中國農民豐收節”,不一般的節日!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彰顯“三農”重要地位,努力提升農民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