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兜底工作是推進并落實健康扶貧工程的重要內容,是實施精準扶貧、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舉措。最近有媒體調研發現,強有力的大病兜底政策切實降低了貧困人口的看病負擔,很多貧困患者從中受益。但同時,個別并不充分具備條件的地方,“超能力”實施救助政策。過度兜底導致怪相頻出,貧困患者住院“賴床”不走、小病大治,兒女想辦法與父母脫離關系,甩包袱給政府……
類似的“過度兜底”亂象還有很多。比如,有的急于脫貧摘帽,片面追求短期收入超過貧困線,貿然上項目,透支財力物力;有的一味追求脫貧速度,“輸血”無度,甚至借錢開展扶貧;還有的專挑易見效果的進行扶貧,忽略了深度貧困戶,搞“錦上添花”,被人戲稱為“造盆景”“壘大戶”。所有這些,都是脫離實際、“過度兜底”的體現。其結果無異于“飲鴆止渴”,即使實現一時“小康”,一旦缺乏“造血”產業的支持,無論多少資金涌入,最終都會付之東流。更需警惕的是,這樣的“過度兜底”雖可使少數困難群眾的生活條件得到一時改善,但政府的債務負擔同時也增加了。
為何一些地方熱衷于搞“過度兜底”?筆者認為,這主要源于一些地方領導的“脫貧急躁癥”。在一些領導干部看來,“造血”工程往往投入多、見效慢、風險高,而一味“輸血”的“過度兜底”則可以讓自己更有面子,更顯政績,讓自己在考核評估、選拔任用上脫穎而出,于是就把精準扶貧的要義——“精準”二字拋在腦后,脫離當地扶貧工作的實際需要,脫離當地的財力現狀,感染上了“脫貧急躁癥”,形成錯誤的扶貧政績觀。
當然,有關部門對基層干部政績考核的錯位也是重要原因。俗話說,考核指標就是基層干部行動的“指揮棒”,重點考核什么,干部便會努力做什么。在地方一些不合理扶貧考核機制下,基層干部索性就舉債修建起一些能凸顯政績的面子工程。這樣,表面上政績是有了,最后自己也升官走人,卻把一屁股爛債丟給當地百姓。如果對基層干部的考核從扶貧實效出發,以群眾滿意度為基礎,重“里子”而輕“面子”,重長遠而輕當前,這些基層干部還會去搞什么“過度兜底”嗎?
面對“過度兜底”現象,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扶貧政績觀,另一方面要完善相應的脫貧考核機制,從而從根本上杜絕“脫貧急躁癥”。唯此,全面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指日可待。
(河南省內鄉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