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探尋臺灣杰出農民的成功秘籍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楊勇 字號:【

  農業產值占地區GDP的比重僅為1.8%,戶均耕地面積只有1.1公頃,農民數量僅占地區就業人口總數的5%,平均年齡達62歲。同樣典型的小農經濟,同樣經歷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急速轉型、城鎮建設的快速推進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臺灣農業的現代化沒有在擴大規模方面做更多文章,而是因地制宜地發展“精致農業”, 實現了農民戶均年收入107.3萬元新臺幣(約23萬元人民幣,1新臺幣=0.2149人民幣)的較高水平。

  “精致農業”究竟有哪些秘籍?臺灣農民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問題?進行了哪些探索創新?日前,記者跟隨全國十佳農民赴臺交流考察團深入臺灣中、南部地區,訪問了宜蘭縣、新竹市、彰化縣、南投縣、云林縣、臺南市等6個縣市的種養基地、觀光茶園、休閑農場、加工工廠和創意園區,傾聽十余位“臺灣杰出農民”的經驗分享,嘗試歸納其有效做法,總結其成功秘籍,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借鑒。

  秘籍一:以小取勝,在方寸空間將單一產品做到極致

  宜蘭縣在臺灣島的東北角,發源于中央山脈北麓的蘭陽溪一路向東奔流注入太平洋,在溪水的不斷沖積下,形成了三面環山、一面鄰海的廣闊平原。行駛在蜿蜒的公路上,只見高高矮矮的農舍和綠油油的稻田,偶有幾只大白鷺落進一旁的池塘抓魚,時間仿佛變慢,陽光、藍天、遠山和稻田,別具一番風味。

  山水相依的獨特自然環境孕育出蘭陽溪兩岸數十家休閑農場,位于宜蘭縣員山鄉的勝洋水草休閑農場便是其中之一。走進農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幾棟極簡風格的“清水模”建筑,矗立在大片的水草田中,不做任何額外裝飾的混凝土墻雖然看起來粗糙簡陋,卻透出一股獨特的清冷、質樸的魅力!大大的落地玻璃窗將室外明亮的陽光引進建筑內部,窗邊設置了桌椅,一旁的大型玻璃缸里種植著各種水草,從天花板上垂掛下來的一個個玻璃瓶中也都是水草!

  “這就是我們的水草餐廳,就餐環境與周邊的農舍截然不同,但在追求個性化的現代社會,格外受年輕人的歡迎。”農場老板徐志雄醉心于水草世界,占地5公頃的休閑農場里種植了400多種水生植物,養殖了錦鯉、鯛魚、蓋斑斗魚等數十種魚類,吸引了很多昆蟲和候鳥休憩覓食。農場銷售水草生態瓶、水草苔球、水草盆栽等文創產品,并提供自然生態解說、休閑垂釣、生態瓶DIY和風味餐飲等多種服務,讓游客體驗到自然生態的神奇與奧妙。

  “水草火鍋、水紫蘇色拉、水車前魚羹、水草松餅、魚腥草冰淇淋……”以水草入菜的午餐令考察團的十佳農民嘖嘖稱奇,而這些都來源于老板的匠人匠心。徐志雄說:“水草在野外就是雜草,病蟲害少、生長速度快,不用施化學肥料,因此它是健康食材。加入中藥水草的冰淇淋,好吃又有療效,小朋友氣管不好,大人也可以放心讓小孩吃水草冰淇淋。”

  談起轉型,勝洋水草休閑農場原本是養殖鰻魚的魚塘,20世紀80年代臺灣的鰻魚養殖業曾經蓬勃興旺,后來鰻魚外銷受阻,1990年徐志雄家轉向熱帶魚養殖,在跑市場的過程中他感受到水草業的發展潛力,開始一邊摸索研究,一邊打造自己的水草世界。“剛開始種水草時,真是困難重重,臺灣幾乎沒有水草品種及如何種植水草的信息,國外雖有關于水草的書籍,但我看不懂原文,只能看圖片慢慢實踐。”

  為了滿足消費者對水草品種及外觀的需求,徐志雄將臺灣原生水草包裝成商品,并致力于改進培育技術。他將傳統盆裝改成采用珍珠片、墨石沉木、微果草片等材質樣式,方便消費者放入水族箱中培養。他還引進現代化溫室設施,讓冬天會死亡的水草也能生長發育,通過調節產期來增加水草產量。

  從1996年到宜蘭市開店銷售以水草為主的生態水族箱開始,徐志雄一步一個腳印,利用經營觀賞魚、魚飼料、水族箱等廠商的市場渠道,慢慢打開水草銷路,市場占有率最高時達到臺灣地區水草產品的1/4以上,并遠銷至亞洲、美洲、歐洲等國際市場。2001年,徐志雄回到家鄉員山鄉尚德村,將原來的魚塘改造成水草生態池,客人陸續前來參觀,商機逐漸浮現。2004年,徐志雄創意的“環保生態瓶DIY”榮獲臺灣第4屆“休閑農漁園區創意大賽”農業體驗DIY組第1名。2005年,勝洋水草休閑農場正式籌建。

  “如今我們一年水草銷售收入有2500萬新臺幣,經營水草餐飲收入有3000萬新臺幣,開展休閑體驗收入有3000萬新臺幣,銷售文創商品收入超過500萬新臺幣。創業維艱,一旦決定,一定要不畏艱難走下去。如果遇到困難就換個行業,你將功虧一簣!”徐志雄說。

  勝洋水草休閑農場呈現出的“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暖”等特點,是臺灣“精致農業”的一個縮影,他們不刻意追求農業的規模化擴張,關注的重點不在獲得多高的產量,而是以精細管理和精深加工來收獲利潤。

  徐志雄的成功轉型對考察團的十佳農民觸動很大。“5公頃的休閑農場年收入能接近1億元新臺幣,我們那里1公頃地正常年景純收入也就3000元錢。”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全國十佳農民杜偉軍說。鄂溫克族獵人出身的他,目前經營著5000畝耕地,如算上草牧場則近萬畝,但年農牧業總收入不過200萬元。

  “傳統農業面積大但效益低,這是我們應該認真反思的問題。”全國十佳農民,山西中農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良杰說,這次考察讓他看到了臺灣如何從傳統農業變成精致農業,變成科技農業,變成創意農業的整個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大與小的關系,臺灣農民這種深入鉆研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秘籍二:品牌先行,點石成金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

  “臺灣農業最大的特點是致力于創新,從細節出發,不貪大求全。”來自甘肅禮縣,靠農村淘寶賣蘋果帶動千人脫貧的90后全國十佳農民康維起說起自己的感受,“出發的時候感覺輕輕松松,歸來的時候感覺沉甸甸,滿滿當當收獲的是經驗、友誼和責任,臺灣農民可以把魚鱗變成化妝品甚至人造眼角膜,這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

  從平凡中創造奇跡,讓康維起大吃一驚的人同樣很年輕,他叫王益豐,在臺灣云林縣經營一家漁業合作社,率先開發出從臺灣鯛的魚鱗中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并推出自有化妝品品牌Bio Ocean,在市場上一炮而紅,人稱“鯛魚王子”。

  “膠原蛋白是女性保養品的第一選擇,可以保持健康平衡、促進細胞活化、使皮膚光滑有彈性。從魚鱗萃取膠原蛋白的好處在于,魚類與人類沒有共同的疾病,不用擔心安全上的問題,不過在萃取的技術上卻非常困難。”王益豐說。多年前,他注意到傳統的鯛魚加工業存在很大浪費,從魚肉切取留下來的皮、鱗、骨頭等,每個月高達100多噸卻只能制成低廉的飼料。當時他就萌生一個念頭,如果能有效運用這些物質,將會帶來相當可觀的收益。歷經3年的努力嘗試,王益豐與臺灣國立成功大學產學合作,終于在萃取技術上有所突破,利用臺灣鯛的魚鱗成功萃取出高經濟價值的膠原蛋白,點魚成金,開發出了一系列膠原蛋白產品,包含化妝水、美白精華液、煥膚精華乳、隔離乳、面膜等,并成功外銷至日本,創造一年超過2億元新臺幣的產值。

  “由于是自己成立的新品牌,因此最主要的目標是在市場上建立起品牌知名度。以女性化妝品的產品特性來看,通常需使用一陣子后才能逐漸看出效果,特別是用于肌膚的產品,煥膚效果是逐漸變化的,Bio Ocean一開始的確相當困難。”在創立自有品牌的道路上,王益豐感觸良多,為了提高市場知名度,他使用最傳統、但也是最有效的宣傳策略:大量打廣告。消費者經由廣告對于Bio Ocean的產品效果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對于品牌會進入到產生興趣的階段,經過百貨專柜人員解說,進而吸引消費者購買Bio Ocean的產品。產品一旦經過試用后,便以可靠穩定的質量俘獲消費者的心,通過品牌價值創造消費者口碑,散播開來。王益豐表示,盡管在打開知名度的階段,花費了相當驚人的廣告預算,但靠著產品優良質量與自創品牌的決心,已經逐漸將營銷成本回收,并且還在持續獲利。

  “產品的精細化、多元化和品牌化正是我們的短板。中國農業不缺產品缺品牌,消費者對品牌的依賴和信任度都非常高,當你的品牌沒打出來時,你說你的東西多好多好都沒用。”“鯛魚王子”的品牌創建之路,令曾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上跟習近平總書記對話,推銷貴州白酒、火腿的全國十佳農民余留芬感同身受,“我們只會做單一的產品,不會把它延伸下去,不會形成價值鏈條。而臺灣農民將一些非常平凡的產品進行了不平凡地開發,讓我們大開眼界。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臺灣農民的發展理念與我們自己的產品開發結合起來。”余留芬表示,這次考察剛好在“人民小酒”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她的啟發非常大,“我把這次參觀考察的過程全錄了下來,通過比較我們心中才能有概念,知道當我們發展起來后會是什么樣子。”

  “這次考察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課,鯛魚就是羅非魚,在我們那里賣1.5元一斤,而在臺灣通過科技研發,可以提升幾百倍的附加值。”同樣為“鯛魚王子”點贊的,還有身殘志堅、帶領廣西博白縣貧困農民養黑山羊致富的全國十佳農民劉入源。“我們農民的傳統思維就是我養羊、我賣羊、拿到一筆錢我就很高興,缺乏長遠的目標。看了‘鯛魚王子’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我們羊的品牌文化做出來,不僅要做養殖、屠宰、深加工,還要把休閑課堂開起來,可以讓小朋友來喂羊、擠奶、做奶香皂、羊肉飯、羊肉餃子,做長產業鏈,帶動更多的人就業。”

  秘籍三:“三生”融合,用知識和體驗創造價值

  沒有山,沒有水,面積只有1.2公頃,位于彰化縣大村鄉的劍門生態花果園是一家自然條件非常普通的休閑農場,但它的老板賴仲由硬是憑借自己對“生產、生態、生活”的獨特理解和創新實踐成功吸引了大批游客。“小時候,我們家都是種柑橘、水稻。在我要嘗試轉型之初,許多人也都不看好這里,因為沒有天然資源,如何吸引游客前來呢?視線看出去都是水平線,沒有高低起伏,也沒有獨特的景觀;交通也不方便,都是窄窄的農業道路,甚至根本無法會車;生態資源也沒有山區豐富,螢火蟲又少,鳥類也不多,蝴蝶品種更有限……”賴仲由回憶說。

  為尋求答案,他努力去學習,參加當地農業改良場、農業試驗所以及特有生物中心的各種培訓,吸收專家的意見,賴仲由相信知識就是力量,掌握知識就掌握了成功的機會。“諸如果樹栽培訓練班、有機農業栽培班、生物農藥講習訓練、生態解說與生態資源的運用……還有農會不定期舉辦的觀摩活動我也經常參加,借由觀摩可以學習別人的優點,改善我們的缺點,更可增廣見聞而觸發許多靈感。”

  學習之后,賴仲由運用SWOT分析法來尋找自家農場的優勢、劣勢、機會及威脅點,并嘗試以“三生有幸”的理念來經營農場。一開始,他只是將柑橘園開放采摘,來的游客大部分都是一家人親子游,賴仲由開始思索:“要怎么做才能滿足小朋友在采果以外的需求?”他在農場中經常可以看到各種鳥類、昆蟲、青蛙等,但是游客來時不一定看得到,他想到可以用影像記錄下來,當作給小朋友們的解說教材。

  從此,每天天還沒亮,賴仲由就來到農場守候,捕捉許多難得一見的鏡頭,包括蝴蝶羽化的畫面,白頭翁、綠繡眼育雛的過程,以及蜻蜓幼蟲離開水面準備羽化的剎那,一直要等到天黑他才甘心收拾器材回家。除了辛苦外,他還必須忍受很多異樣的眼光。“做這些時,左右鄰居都會關心,你是不是頭腦有問題,還是身體不適,才會回家種田,甚至斷定你在農村絕對沒有什么前途可言……”

  賴仲由將這些資料歸納、整合、分類后,制成豐富生動的教育說明卡。他想讓來到農場的游客,不僅可以吃到甜美水果,還能感受到農村的生態之美并獲得有趣的知識。“一只水鳥嘴里銜著一條小魚,如果魚頭朝外就是要回去喂小鳥,如果魚頭朝內就是要自己吃的,是不是很有趣?”

  為了營造特殊的景觀,賴仲由運用嫁接的方法,將橙子、金桔椪柑、檸檬等接在砧木上,令原本只長一種柑橘的果樹長出多樣的水果,他還建立了周年生產體系,使農場四時有花、四季有果。為增加旅游的附加值,他研發出金棗膏、金桔汁等柑橘相關產品,還把農場周圍的三合院、廟宇、古屋串聯成旅游線路,帶游客去了解當地特有的文化。“農村不論衣、食、住、行、樂都與大都市不同,有些游客對美化居家生活有興趣,有些游客對如何種出香甜可口又安全的果蔬有興趣,我們都會針對他們的需求給出指導和建議。如何在短時間內讓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并引起他們的興趣,這是我們經營者必須思考的核心問題,這也是能賺到錢的地方,這就是利用知識來創造價值!”

  “農業是人類生活永遠脫離不了的產業,人只要活著,就離不開生產、生態、生活的范疇。解說可以讓游客深入認識農村的美,解說可以幫助農產品得到銷售的機會,解說可以認識很多朋友讓游客還想再來,解說可以創造許多人美好的回憶……”賴仲由把自己的農場定位成人們滿足基本需求后,尋求心靈故鄉的一個地方。他自豪地說:“您只要給我6個鐘頭,我可以給您一輩子的感動!”很多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回去后寄來卡片,形容賴仲由“你是我的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賴仲由的魅力令人折服,在臺灣一路走來,我們發現對農業孜孜以求、深入探索的不只是賴仲由一人。“我們考察的這些地方,每位農民都特別會講故事,農耕文化的講解做得特別精細,表達得特別清楚,故事引人入勝,一個簡單的電石竹筒炮就能讓我們心甘情愿地站在那里聽一個小時,好幾位農民出了書,有專著,專業知識講解的精彩程度不亞于科學家,真是出人意料。”來自江西的中國共產黨十九大代表、全國十佳農民雷應國說。

  “休閑農業是農業轉型的一大方向。臺灣農民在這方面善于用最小的成本創造最大的效益,而我們投資休閑農業的成本卻很高。通過這次考察我大有收獲,參觀的幾個休閑農場給我的啟發很多,他們能夠做到寓教于樂,吸引了很多學生,而且通過多年努力把產品做到了極致。回去后,我準備借鑒他們的模式,利用自己現有的資源,開發學生市場,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農產品是怎么來的,每一粒糧食都是來之不易的,從小就讓他們認識到作為一個農民不是一個低賤的職業,做得好也可以得到社會的尊重。”曾接受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頒獎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接見的全國種糧大戶、十佳農民陽岳球說。

  考察交流中,臺灣杰出農民對大陸近年來在農業電子商務、農業物聯網、大型農機裝備上的長足發展敬佩有加,十佳農民代表則對臺灣農民的品牌意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的能力,以科技創新、組織創新、業態創新來不斷提升經營效益的理念和臺灣農會組織在引導、支持、服務農民方面表現出來的強大能力羨慕不已。

  “臺灣農村的發展階段從某個角度來看是我們未來可能要遇到的,臺灣農業的經營方式和發展理念是可以借鑒的,臺灣杰出農民的精神風貌、務實作風和格局境界,是值得我們大力學習的。”考察結束后,全國十佳農民代表紛紛表示要見賢思齊、奮起直追,要將這次交流學到的經驗融入自己的事業,要在鄉村振興的歷史大潮中有更大的作為,要為我國農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