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處于內蒙古自治區較低水平。2017年,興安盟農牧民收入9242元,比全區平均水平12584元低3342元,比全國平均水平13432元低4190元。到2020年,按照內蒙古自治區當前7.5%的增速估算,全區農牧民收入將達到15633元;按照全國當前7.3%的增速估算,全國農牧民收入將達到16594元;按照興安盟當前8.5%的增速估算,全盟農牧民收入將達到11805元,比全區平均水平低3828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789元。
興安盟農牧民增收緩慢的主要原因
產業結構老化,以量取勝難持續。興安盟農牧業發展資源相對豐富,全盟人均耕地面積15畝、人均草場面積40畝,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50億立方米,居內蒙古各盟市第二位。富集的資源稟賦也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全盟糧食產量達到100億斤以上,牲畜年存欄頭數穩定在1100萬頭(只)以上,形成了拼資源、靠總量的發展模式。但是,隨著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市場的多樣化、精品化、品牌化需求快速增長,興安盟產業發展中結構性、體制性矛盾逐步凸顯,失去了以量取勝的優勢。
經營主體規模小,帶動能力不夠。龍頭企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驅動力,總體規模偏小,抗風險和創新能力不足,帶動農牧戶的增收能力較差。主要表現在:企業單體規模小,全盟銷售收入億元以上龍頭企業20家,僅占全區總量2.5%;10億元以上只有蒙牛、蒙佳2戶,而自治區達到40余戶。企業有效加工能力弱,全區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在56%,興安盟只有24%左右。僅以水稻和肉羊為例,全盟雖然號稱有近80萬噸水稻和500多萬只肉羊加工能力,但每年水稻實際加工在15~18萬噸,肉羊屠宰在70~100萬只的水平。而農牧戶養殖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生產能力不足,不能保質保量地為龍頭企業提供優質的原材料。
融資貸款渠道少,貸款成本負擔重。全盟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規模小、利潤低,對金融機構沒有吸引力,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有的經營主體只能依靠民間借貸,融資成本較高。當前針對新型經營主體的保險險種少、賠付低,只保物化成本,不考慮人工成本,滿足不了不同經營主體對保預期收益、保價格收入等多樣化的需求。
振興產業助推農牧民增收的對策
興安盟是傳統的農牧業大盟,農牧業生產約占全盟地區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農牧民人口占全盟總人口的六成以上,如何促進農牧民快速穩定增收,是全盟農村牧區發展的重點工作。根據2017年農牧民收入分析,經營性收入占60%、工資性收入占16%、財產性收入占6%、轉移性收入占18%,因此興安盟應采取以經營性收入為重點,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為輔助的農牧民收入增長措施。
從產業振興上入手,增加經營性收入。首先,應培育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注重種植業質量提升,推動“米、菜、油、糖”全產業鏈發展。米產業上,應該加快建設千萬畝優質玉米、百萬畝水稻、百萬畝雜糧基地,通過規模化發展,提供科學指導,加大品種調整力度,防止越區種植,提升水肥保障能力,有效保障產品品質和產量。菜產業,依托興安盟綠色無污染的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百萬畝蔬菜基地,通過發展庭院經濟、設施農業,增加種植品種,嚴把控藥關,引導農牧民發展綠色菜產業。油產業,倡導推廣優質大豆油料作物種植,加快建設百萬畝優質專用大豆油料基地。糖產業,要依托龍頭企業的帶動,通過建立完善緊密型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企攜手發展原料基地,加快建設百萬畝甜菜基地。
通過養殖業效益倍增,推動“豬、禽、牛、羊”生產規模和發展質量的雙跨越。牛產業,可以通過擴群增量提質增效,加快建設百萬頭優質肉牛規模化養殖示范帶,促進牛產業規模化發展。羊產業,可以從改良提質、精養提效入手,加快建設千萬只優質肉羊標準化養殖示范帶,帶動羊產業效益化發展。豬產業,可以通過規模擴繁、綠色擴張,推廣綠色環保現代化生豬養殖模式,加快建設百萬口生豬綠色化養殖示范區。禽產業,可以通過基地扶大、鏈條扶長,引導和扶持白羽、蘆花雞等養殖規模,加快建設億只禽類健康化養殖示范區。
其次,應切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牧業發展基礎。通過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和飼草飼料生產體系建設,將高標準農田面積擴大到600萬畝,人工種草面積達到200萬畝,青貯玉米種植面積達到150萬畝,貯量達到300萬噸,為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加強創新能力建設,逐步提升產業科技應用水平。加大科技成果應用推廣力度,以農業科技園區為依托,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示范和推廣。強化科研隊伍建設,應成立產業體系科研團隊,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完善基層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科技人員包村聯戶”的服務機制,推行“農牧林專家+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農牧戶”的科技推廣模式,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扶持多種經營主體發展,穩步提升產業經營水平。不斷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扶持壯大一批盟級以上農畜產品、林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規范發展農牧林專業合作社和種植養殖大戶、家庭農牧場等,為產業發展做出示范。不斷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采取股份合作、訂單合作、用工合作等多種方式與合作社、農牧戶建立合作關系。加強產品品牌建設,著力提高產品效益水平。
第三,應切實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加大產業政策支持力度。在日常工作中,應全面及時落實國家和自治區產業扶持政策措施,千億斤糧食生產、耕地深松補貼、耕地輪作試點、高產高效糧食作物創建等項目重點向優勢農作物種植基地傾斜。拓寬保險覆蓋范圍,探索開展畜禽政策性保險,增強農牧民抗風險能力。積極爭取國家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重點區域綠化等重點工程建設資金,整合用于支持重點產業發展。加大金融貸款支持力度。根據農牧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加大信貸支農貸款投放力度,協調金融機構降低貸款門檻、簡化審批程序,開發符合興安盟實際的金融支農信貸產品,組織實施好“央貸投”“政銀擔”“農資貸”等融資擔保業務,為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金融貸款支持。充分利用投融資平臺,積極承接自治區設立的農牧業產業基金,扶持重點產業快速發展。加大稅費優惠支持力度。對合作社生產、經營、加工、銷售的產品,按照相關稅收法律政策規定,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
推進農牧民轉移就業,拓寬渠道促進工資性收入。一方面,加大對農牧民的就業技能培訓力度。應多采取集中培訓和日常指導相結合、課堂教學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對有意愿、夠條件的農牧民進行培訓,做到就業技能培訓全覆蓋,更多的培養技能型農牧民。另一方面,加大對農牧民轉移就業的推進力度。利用興安盟廚師、焊工、月嫂等勞務品牌優勢,進一步有效發揮勞務輸出基地的作用,積極推薦有就業意愿的農牧民轉移就業,做到就業推薦全覆蓋。同時,通過建立扶貧車間、家庭工廠和組織企業招工等方式,促進農牧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放活農牧區土地經營權,千方百計增加財產性收入。在依法保護所有權和承包權的前提下,放活經營權,實現農村牧區基本經營體制從“集體所有、農戶承包經營”到“集體所有、農戶承包、多元經營”的轉變,促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同時,鼓勵農牧民采取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多種形式進行有序流轉,探索更有效的放活經營權途徑,促進土地流轉。
加大補貼政策宣傳力度,鼓勵引導增加農牧民轉移性收入。針對興安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自有財力不足的實際,進一步加大中央和自治區惠農惠牧政策的力度,并用足用好這些政策,確保各項惠農政策及時足額兌現到位。引導農牧民種植國家政策補貼作物,例如針對2018年大豆補貼的政策,加大政策宣傳引導力度,擴大農牧民種植大豆面積。
(作者單位:內蒙古興安盟委黨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