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是鄉村,中華文明的源頭是農耕文化。鄉村文化興則鄉村興,鄉村文化強則農民強;沒有鄉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深入挖掘鄉村優秀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并符合時代要求繼續創新,讓鄉村文化展現出永久的魅力和時代的風采。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和靈魂。只有文化振興了,才能實現文化自信,才能留住鄉村的魂,才能保證在鄉村繁榮興旺中不失掉本色。鄉村文化振興必將有效提升農民思想境界,提振農民精氣神,提高農民生產生活價值,實現中國農民的品格重塑,促進農村的和諧穩定,推動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振興鄉村文化關鍵是要從制度、人才、舉措等方面持續用力,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引領各族群眾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形成自我良性發展機制。農民既是實施鄉村振興的主體,又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推動文化振興,通過合理引導,保護發展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改造鄉村文化宣傳墻、開設農耕文化傳承教育課堂等,引導農民增強對傳統農耕文化價值的認知,喚起廣大農民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崇尚與敬畏之心,提振文化自信,激發廣大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形成全社會推進鄉村振興良好氛圍,凝聚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
充分尊重文化差異。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鄉村文化特質存在差異性。文化振興應尊重鄉土風情、民族特色,充分挖掘本鄉本土的特色文化,對本地開展農業生產生活、民風民俗等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調查搜集,對節氣夏歷、祭祀禮儀、詩詞諺語、民歌民謠、神話傳說等與農事、農耕有關的各類禮儀、民俗風情、傳統習慣進行溯源與整理。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要求,創新提升鄉村文化的內涵,最大限度地保護鄉村的文化特質、歷史文脈、民俗風情。把鄉土文化融入鄉村規劃建設、產業發展、景觀設計和建筑風格中,保持鮮明的鄉村特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避免“千村一面”同質化現象,讓百姓留住鄉村文化記憶,提升對鄉村的歸屬感。
樹立活態文化保護理念。文化振興不是樹立標本供人懷念,而是要將文化融入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只有活態的文化才有強大的生命力。文化振興就是要通過開展活動為文化傳承注入活力。可以建設博物館、展覽館、展覽室等文化展示場所,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活動,促進農耕民俗文化的代際傳承。可以促進農、旅、文深度融合,讓心底藏有鄉愁、渴望親近泥土的城市人群體驗田園生活,參與農事活動,品嘗勞動滋味,了解風俗習慣,享受農耕文化對精神的熏陶。可以通過各種美德善行的評比表彰活動,提高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可以將刺繡、剪紙、竹編等文化衍生手工藝,融入“一縣一品”“一村一品”發展中,展示和傳承文化的活態精神內核。讓文化真正滲入人心,引導人們的自覺行為。
保護和培養鄉土文化人才。生活在鄉村的文化人才,既是本土的文化精英,也是鄉土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應該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他們。一方面,挖掘現有的鄉土文化人才,根據不同人才類型,為他們搭建展示和服務的平臺;另一方面,應加強對新一代鄉土人才的培育,搞好“傳、幫、帶”,形成鄉土文化人才儲備的良性互動。通過對鄉土文化人才的培養,穩固鄉土文化的“文脈”與“人脈”,增強人民群眾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多種形式傳播鄉村文化。因地制宜,拓展文化傳播形式,采取諸如文化墻、宣傳欄、農村大喇叭、廣播車、印發文化手冊和海報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開展宣傳,營造崇尚真善美的氛圍。同時,要借助網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多制作宣傳推廣反映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道德先進事跡的作品,擴大鄉村文化元素的輻射帶動作用。還要加大村落建筑修繕保護力度,對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具備農村傳統文化特征的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巷進行保留、保護和維修利用,為后代子孫留下寶貴的鄉村記憶和文化財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