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年工資能發兩三個月就不錯了,剩下的就拿稻谷抵,現在我們包括退休教師在內的164名公辦教師,每月工資都直接打到卡上,再沒有拖欠的,尊師重教得到了實實在在的體現!”湖北八里湖農場中心學校葉少文、黃艾育、張紅彤等人贊許地說,自農場實施基礎教育剝離改革以來,農場教師退休金及工資由縣財政統一解決,他們真正嘗到了改革的“甜頭”。
葉少文等人所說的“基礎教育剝離改革”,正是八里湖農場實施的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對于葉少文等農場職工來說,改革切切實實做了“加法”,給予了他們更多的獲得感。而對于農場場長童劍來說,通過改革,剝離了農場原先不堪重負的醫療衛生、基礎教育、公檢法等辦社會職能,農場得以輕裝上陣,發展活力迸發,管理服務能力增強,是實實在在做了“減法”。
今年是中央提出農墾改革農場辦社會職能移交和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兩個三年”任務的收官之年,八里湖作為全省農墾改革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的試點單位,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務。7月中旬,記者奔赴蘄春,深入實地了解八里湖農場如何做好改革“加”“減”法。
困境倒逼出的改革共識
八里湖農場建于1958年,是一家縣管國有農場,位于醫圣李時珍故里蘄春縣境內,新中國成立后經本土人士,以及來自上海、江蘇、湖南、北京、河南等知青筑壩修田之后逐步形成今天規模,耕地、水面、林果面積共計2.8萬畝,總人口2.1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5萬人,職工6300人。經過6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以糧、棉、油、水產、畜禽為主的農業產業結構,以建材、建筑、碼頭裝卸、糧油加工、板材生產為骨干的工業布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農場發展的矛盾困難凸顯:管理體制不順、社會負擔沉重、投融資渠道不暢、退休職工養老壓力大、債務包袱化解難、農工種田負擔重。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農場的發展,導致與周邊鄉鎮的差距越來越大,成為全省貧困農場之一。
改革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農場自身發展問題倒逼的結果。八里湖農場的發展困境引起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自2004年始,八里湖農場著力推進農場綜合改革,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斗,理順了管理體制,減輕了農場養老壓力,放活了農場經營機制。作為改革的成果之一,2005年,蘄春縣設立了八里湖辦事處,與八里湖農場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在職在編人員列入財政供給范疇,初步實現了“社企分離”。
改革無止境,十年后,一些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弊端再次沉渣泛起。在農場七屆二次職工代表大會上,童劍在報告中如是坦陳:農場重“辦事處”的政府職能,而輕“農場”的企業屬性;農場發展不夠、負擔沉重、農場自身造血功能不強;農場企業化運作僅停留在收取承包費的層面……
“說直白點,就是農場包袱太多,負擔太重,發展活力不強,已經到了無力維持的地步了。”農場黨委副書記高小軍說,農場自辦有6所中小學校,1家衛生院,再加上派出所、農業技術科、林業站、畜牧獸醫站、農機站、漁政站、水利站、廣播站、土管所、法庭、計生服務站、文化站、城建管理辦公室等,林林總總多達幾十個,每年剛性支出需1000萬,農場收入承包費占了大頭,可一年也只有840萬元,資金缺口無處填補。
“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八里湖農場人意識到,不把農場背負的應由政府部門承擔的社會管理服務職能甩掉,農場的企業優勢就發揮不出來,今后的發展就是一句空話。2016年,八里湖農場在蘄春縣委縣政府的組織實施下,前后召開征求意見會23次,在反復征求農場職工意見的基礎上,最終確立了社企分開的改革思路,按照“政府授權、購買服務”和農場“內部分開、管辦分離”的改革路徑,拉開了改革的大幕。
“減法”如何做?
社企分離 移交職能 整合機構 成立新社區
為了保證改革的進度和質量,農場先后多次研究改革方案和實施辦法,童劍用了四個字加以概括:“分”“交” “建”“整”。
所謂“分”,即實行社企分離,新成立的八里湖辦事處作為政府派出機構,負責農場社會行政事務,并精簡部分人員,撤銷三個分場。所謂“交”,即將學校、衛生院、派出所等邊界清晰的職能全部移交縣級管理。所謂“建”,即建立新社區,實現社會管理屬地化。將18個基層單位撤并為4個社區,原基層單位承擔的公共衛生、社會治安等職能,移交社區管理。所謂“整”,即將涉農七站八所服務機構重新整合,部分職能交由縣級部門代管。三年來,農場辦社會職能機構精簡21個,人員由原來的285人精減到55人,每年減少工資性支出881萬元。
“做好改革的減法,僅靠農場自身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童劍說,3年來,八里湖的改革在蘄春縣的組織領導下,縣財政、編辦、民政、衛生、改革辦、農辦等各相關部門,為確保移交順利完成,從編制、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形成了強大的改革合力:縣財政局從確保編制人員工資、統籌項目經費上先后投入2000多萬;縣衛計局接管農場醫院后,從人員、資金及環境設施上不斷加大投入,將以前的一支“游擊隊”變成了“正規軍”,黃岡市精神衛生中心就設在了農場醫院;縣編辦重點核定移交后機構設置、人員編制以及待遇;縣農辦在支持農場產業結構調整上給予項目、資金傾斜。
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中,由于職能的移交和機構的調整,不可避免要牽涉人員分流或調崗,如何穩妥處理人、錢、事的關系?如何兼顧改革與穩定的關系?既是改革的重點,也是改革中難啃的“硬骨頭”,稍有不慎,極易引發矛盾糾紛,影響農場穩定。
八里湖在改革中,碰到的最大難題是,機構精簡和重新整合后職工如何安置。農場副場長王景東介紹說,長期以來,八里湖農場機構臃腫,人浮于事,但是改革后,落崗人員之多是其他地方改革所沒有的,精減掉的人員如何妥善安置,怎樣做通他們的工作,著實讓農場頭疼了好一陣。
“我們光是挨家挨戶宣傳改革精神和相關政策就搞了好幾個月,確保每家每戶都了解,改革領導小組多次召開會議,充分征求干部職工的意見和想法,尊重群眾的意愿,有些事大家意見不一致,那就繼續討論,繼續修改方案,我們每個決議都達到了95%以上的表決通過率。另外,農場還克服困難優先解決落崗分流人員的待遇,絕大多數人員都對政策滿意,對結果服氣。”王景東說。
為了更好解決農場辦社會職能移交后人員編制問題,蘄春縣組織、人事、財政部門最大限度地用足用活政策,根據改革的需要,確定編制、人員和職責,將編制內人員工資納入財政預算,足額撥付。以醫療衛生改革為例,縣衛生局局長陳菊珍介紹說,八里湖農場職工醫院全部移交縣衛計局管理后,資產整體移交、無償劃轉;編制內人員,已移交縣衛計局管理,超編人員由農場統籌安排,正式職工轉崗安置,其他人員妥善分流安置;已退休人員,執行現行社會保險政策。教育領域改革亦是如此。
改革的“加法”效應
職工、農場盡享改革紅利
說起改革帶來的變化,可能沒人比八里湖農場職工醫院副院長李啟清體會得更深刻。20世紀80年代,畢業后的李啟清到農場醫院當了一名內科大夫,然而由于醫院發展不景氣、待遇低、醫療條件差,他不得不在2003年辭職去了廣州發展。“不管是軟件還是硬件,醫院當時都很差,即便有抱負,也難以施展,所以許多有職稱有技術的人都停薪留職外出謀生了,”李啟清無奈地說,整個醫院就一部顯微鏡,幾個聽診器,連基本看診需要都難以滿足,更艱難的是,工資發不出來,他們這些醫護人員,只能等到稻谷收獲季節,領點稻谷以實物沖抵工資。
2016年,農場醫院移交縣衛計局后,窘迫的形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李啟清也再次回到了醫院。農場醫院院長陳龍江介紹說,農場移交縣衛生局后,投入項目、資金對門診、住院樓進行了改造,新增了幾臺大型設備,服務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不僅可為農場職工提供服務,還輻射到周邊鄉鎮的群眾。年醫療收入從改革前的2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800萬元,“與我1987年來院參加工作時相比,無論是醫護人員的個人收入還是單位年收入均翻了20倍以上!”李啟清說。
正是通過改革甩掉了包袱,農場才更有心力謀發展,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大有改觀。“農場多年來一直靠收取土地承包費過日子,但是以前效益不好,沒人愿意種地,承包費就收不上來,因此工資發不出來,只有拿稻谷充抵,其他事情即便有心也無力,”童劍說,現在,農場依托成立的八里湖農業發展公司,打破“收取承包費”的傳統經營模式,引進大型企業集團,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蘄艾種植等產業,扭轉了土地被固化的現實矛盾。近兩年小龍蝦產業走俏,農場工人由過去不愿種田到搶著要地,承包費收入也上來了。2018年全場農業承包收入首次突破1000萬元,達到1100萬元,不僅扭轉了農場的經濟狀況,也為改善民生提供了資金支撐。
農場的濱江社區即是真實的寫照。在社區二樓專為孩子們開設的教室里,20多個孩子正在專注地寫作業,這是八里湖農場為了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和保護,通過農場出資、社會資助等方式大力支持濱江社區創辦“兒童之家”。社區黨支書吳俊杰介紹說,“兒童之家”主要面向家庭困難或留守兒童開放,現在共有40多個孩子。
“兒童之家”社工老師周恩倓今年剛參加完高考,為了豐富自己的社會實踐,他主動報名到社區應聘社工,義務幫忙照顧孩子們。五年級小學生高晴和李玉卿興奮地告訴記者:“在家里做作業沒人指導,來到這里有什么不懂的,直接問周老師就可以了,而且我們不止做作業,老師們還會帶著我們做手工、畫畫。”
在八里湖的高山小區,記者見到了小區所屬新建大隊原黨支書黃繼生。黃繼生老人今年76歲,2003年八里湖推行職工養老保險改革后,開始拿起了退休工資,作為改革的參與者和親歷者,黃繼生老人感慨道:“以前我們全家靠我一個人的工資吃飯,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現在我一個月有3400元的退休金,家里孩子也承包了農場的11畝水塘搞蝦稻種養,每年全家有至少十萬的收入,日子好過多了。”
改革永遠在路上。童劍表示:“隨著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的完成,我們身上擔子的減輕,今后我們將立足自身水資源豐富的條件,保持小龍蝦產業優勢,著力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大力發展蘄艾種植產業,走生態綠色發展道路,全面增強農場內生動力、發展活力和整體實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