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須穩步推進——基于江西贛州的調研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黨立斌 譚志強 字號:【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江西省贛州市對開展田園綜合體試點工作高度重視,將開展試點工作作為地方黨委政府推進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有關縣區開展了一些探索。2018年3月5日至8日,我們赴贛州有關縣區開展專題調研。

  基本情況

  各地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現狀,積極探索田園綜合體的建設路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各地對試點工作高度重視,建設意愿比較強烈。2018年贛州市黨委政府在謀劃現代農業發展思路時提出,贛州每個縣都要力爭建成一個田園綜合體,并納入重點考評內容。在政策的引導推動下,各地試點項目均在工作調度、項目安排、財政支持方面給予重點傾斜,贛縣、尋烏、全南、龍南、信豐、章貢區的相關試點已經先行建設,并初具雛形。

  充分挖掘區域優勢資源,試點建設模式精彩紛呈。調研中發現,贛州市田園綜合體試點模式各異,各地圍繞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充分挖掘區域優勢資源,圍繞優質蔬菜種植、臍橙種植加工、茶葉種植及民宿農家樂、農耕文化等開展各具特色的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產業特色明顯、規劃和建設水平較高。以贛縣江口鎮、于都縣梓山鎮、全南縣城廂鎮為例,均有效發揮生產條件較好、產業集中連片的優勢,建設蔬菜產業集群型田園綜合體;在森林資源豐富的龍南縣臨塘鄉,圍繞十萬畝竹林、萬畝茶園做好生態文章,突出負氧離子高、綠色資源雄厚優勢,以茶旅結合打造虔心小鎮,建設生態旅游型田園綜合體;在贛南信豐縣安西鎮,圍繞臍橙種植發源地整合全產業鏈,打造臍橙產業一體化田園綜合體;在贛州市章貢區沙河鎮,圍繞都市現代農業和農事體驗功能,建設從田頭到餐桌的產業體系,打造都市體驗型田園綜合體。另外,與淘寶、京東等企業開展鄉村產業鏈合作,通過“互聯網+”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有效提升產業綜合效益。

  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贛州市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各地將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與產業扶貧有機結合,既體現了田園綜合體“姓農為農”的宗旨,也通過生產生活生態同步建設發展,努力探索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一是建立農民分享產業收益的利益聯結模式。在發展優勢主導產業過程中,政府注重維護當地貧困農民利益,普遍采用“政府+企業+農民合作社”模式,通過簽署招商引資協議確保田園綜合體建設讓農民參與受益。據全南縣城廂鎮干部介紹,項目區貧困戶增收主要來自五個渠道:土地流轉收入每年每畝550元;農戶在項目區務工收入,每天70~100元;農民入股合作社取得分紅,按合作社經營績效,年底結算落實到戶;生產能手承包生產基地,或分包蔬菜大棚,按照五統一方式,公司負責提供社會化服務,農戶負責生產種植,農產品交售給公司時取得現金收入;發展農旅結合項目取得經營收入。通過上述五個渠道,當地貧困戶通過產業發展已實現增收。二是依托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贛縣區江口鎮通過實施田園綜合體項目,計劃帶動100個蔬菜產業合作社、100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0元;在田園綜合體內建立田間農校,定期舉辦蔬菜扶貧培訓班,讓農戶“實地看、親手教、學中干”。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企業+農戶”等方式,解決品種種植、技術服務和產品銷售等難點,農戶通過示范種植學種菜,公司集中精力做銷售,企業與農戶實現雙贏。三是盤活農村閑置資源發展現代服務業。全南縣打造的教育特色綜合體,依托田園風光和農事體驗項目,發展以鄉土文化與國學教育為特色的教育培訓,在政府統一規劃引導下,農戶將空心房改造成獨具客家風情的特色民宿,既為項目實施提供生活服務配套設施,也建立了緊密的利益分享機制,有效調動了農戶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

  創新投融資建設機制,項目推進速度較快。地方政府創新管理運行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推進項目落地見效:一是政府搭建基礎設施平臺。政府依據規劃做好土地平整、外圍道路、灌排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龍頭企業自主投資建設設施農業,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互惠共贏。以于都縣梓山鎮萬畝蔬菜園項目為例,從進場施工到基本建成僅用了100天時間,成為江西省產業扶貧項目的典型,創造了推進產業發展的“于都速度”。二是積極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各地試點項目建設主體都比較清晰,引入龍頭企業開展項目重點功能板塊建設,政府主要對基礎設施建設部分進行補助,普遍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聯合實施等形式,撬動社會資本跟進投入,有效支持試點項目建設。龍頭企業也多方整合資源,對接銀行信貸、私募基金等渠道資金支持項目建設。

  需要注意的問題

  贛州市各地田園綜合體試點已經形成了濃厚建設氛圍,初步顯現出建設成效,但是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建設投入大、周期長,在調研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以研究解決。

  現有田園綜合體項目區內農業業態相對單一。調研發現,雖然各地對田園綜合體的定位和主導產業各異,但是主要集中于蔬菜產業的農旅結合,大都以玻璃溫控大棚為核心,搭載農業旅游人造景觀、兒童游藝設施、餐飲服務等建設內容,特色不夠鮮明,發展思路和產業選擇上有雷同傾向。在玻璃溫室大棚的作物品種選擇上,大多采用速生型大眾蔬菜,搭配部分水生栽培蔬菜,沒有體現出玻璃溫控大棚應有的產業應用場景,對于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的拉動作用不明顯。實地訪談中了解到,大部分蔬菜采取簡單分揀包裝、批發銷售的方式,價值鏈短、附加值低。現有項目對景觀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涉及較少,在蔬菜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優質化方面還有提升空間,不足以帶動和支撐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產業發展的聯動效益和集群效應不夠明顯。

  三產融合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不少試點項目認同三產融合發展理念,但落實過程中還面臨不少困難。囿于農業產業和農村地區特性,三產融合類項目投資吸引力較弱、融合路徑混亂、產業要素不足和利益聯結相對松散等問題比較突出。大部分田園綜合體都引入了外來投資商,短時間內建成了集中連片的玻璃溫室大棚,規模大、檔次高,有利于導入先進生產理念和生產要素,但是生產核心環節依托外地種植大戶,對于本地農民的輻射帶動作用有限。本地經營主體多依托大型龍頭企業進行配套生產,仍處于滾動積累、摸索發展、跟蹤學習階段,對于“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比較困惑。

  注意防范試點項目的建設和運營風險。調研了解到,大部分試點項目規劃的投資規模較大,數億元乃至數十億元的項目不少,普遍對于項目建成后的經濟效益、游客人數、帶動農民增收等指標估算比較樂觀。項目區內土地平整、溝渠道路修建、溫室大棚建設等全面展開。要注意客觀理性論證市場前景和實際收益,科學估算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旅結合板塊的財務收入,做好項目收支平衡測算,合理安排項目建設標準,有序推進項目建設步伐,避免形成低效“半拉子”工程。要合理區分公益性項目與經營性項目,根據政府規劃和財力狀況,把握好建設節奏和實施步伐。綜合考慮后期建設、運營維護,認真謀劃管理機制,確保項目長期運營的可持續性。

  有關政策建議

  田園綜合體要求生產、生活、生態等同步協調發展,這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高度契合,既有利于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也能夠為實現鄉村振興探索出一條新路子,成為地方黨委政府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有力抓手。

  充分認識田園綜合體試點意義,積極穩妥開展試點示范。要充分認識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重要意義,將其作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平臺和抓手,蹄疾步穩、有序推進。針對贛州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單純靠農業規模化、機械化和精細化難以有效推進農業現代化,還容易回到低效益、低質量、高補貼的老路上。要通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雙輪驅動,盤活農業資源,提升農村全要素生產率,從而確保鄉村產業的旺盛活力。要依托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建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同步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業電商等服務型業態,不斷豐富建設內容,探索建設模式。

  注重培育農業新業態,匯聚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贛州作為人口超千萬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結合田園綜合體試點,可在農業新業態的培育上積極探索:一是通過產業鏈橫向拓寬,培育休閑農業、會展農業、景觀農業、創意農業、陽臺農業等服務型農業新業態,將蔬菜產業發展與現代服務業緊密結合,從“吃”延伸到“看、玩、享”一條龍服務,滿足消費升級需求,提升產業附加值;二是積極探索生物農業、智慧農業、農業大數據應用等創新型農業新業態。不少縣區已經建成了集中連片的高標準玻璃溫控大棚,應當順勢而為在高標準基礎設施上搭載高標準產業形態,開展高效益農業產業經營;三是注重打造農村地區的微發展環境。強化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經濟組織的基礎作用,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增加農業社會化服務內容,鼓勵社會資本與金融機構參與到三產融合中來,打造新農業經濟微循環體系。

  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成產業集群發展。一是田園綜合體建設要按照全域開發的理念來推動,要處理好點和面之間的關系,做好總體規劃編制和落實,按照“農業+功能板塊”的綜合發展模式,發揮農業主體的產業聚合力,建立完善的功能體系。二是努力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打造農業旅游休閑勝地,優化產業主體布局,通過交通串聯各主體,形成“點、線、面”彼此聯動的全域格局。同時,也要防止一哄而上、千篇一律現象,防止利益驅動帶來的淺層開發、同質化競爭,造成資源浪費、虎頭蛇尾的不良后果。三是注意充分發揮高端市場和大型企業主體帶動作用,增強三產融合的城鄉連接性。遵循產業融合客觀規律,發揮二三產業對一產的輻射帶動作用,田園綜合體優先布局在城市周邊區域或者1小時交通半徑內。

  補齊產業要素短板,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應注意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為三產融合補齊產業要素短板。一是推進人才供給側改革,以農村雙創平臺和試點范圍內的項目為載體,吸引經營管理人才“下鄉進村”;以產業集群發展為依托,聚集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合作社帶頭人等,抱團共同發展;以產業發展為依托,培育農村鄉土人才,提升他們對接市場能力。二是破解土地要素供給對產業發展的制約。立足于現有政策框架,著力提升土地經營使用效率,盤活存量低效用地用于產業經營發展,認真研究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等試點政策,具備條件的率先在試點項目內落地實施。三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大力開展農村綜合環境整治,引導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有序流動,優先在田園綜合體試點區域內建成統一有效、覆蓋城鄉的服務供給體系,提高試點范圍內居民的公共服務水平和生活質量。

  發揮財政資金作用,撬動資金多渠道投入。要注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財政資金更多發揮“四兩撥千斤”的引導作用,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源用于鄉村振興、支持農業產業發展。針對農業產業主體實物抵押物偏少的實際情況,要注意發揮現有普惠金融及支農金融產品作用,對符合條件、前景良好的試點項目,采用“政策性貸款+財政貼息補助”的方式提供支持。對于產業化經營前景較好的項目,鼓勵社會資本采用政府引導基金、產業基金、PPP等方式,多渠道籌措金融資本投入項目建設。對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注意研究農業政策性擔保公司與銀行打捆提供的有關助農扶貧金融產品,對于中小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予以支持。

  (黨立斌系農業農村部地方掛職干部;譚志強系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干部)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