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萬成,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進步,天天向上,健康成長!”
今年年初,湖北省咸豐縣唐崖鎮大水坪村的11歲少年李萬成收到了一封來自北京、署名“祁叔叔”的來信,這讓他格外高興。和信一起寄來的,還有一套《哈爾羅杰歷險記》童話書和壓歲錢,這是“祁叔叔”為喜歡科幻、冒險題材故事的李萬成特地準備的新年禮物。
信中的“祁叔叔”名叫祁睿。2016年2月,祁睿作為農業農村部第十一扶貧聯絡組15名干部之一,與其他兩名成員進駐國家級貧困縣——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掛任縣委常委、副縣長,分管農業、畜牧工作。兩年來,祁睿始終牢記“感情入位、思想入位、工作入位”與“真心實意、全心全意做好扶貧掛職工作”的要求,把自己當成一個咸豐人,將實際行動融入咸豐縣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中,為咸豐的農業農村發展和產業扶貧工作出主意、想辦法、辦實事。
“作為一名掛職干部,最主要的責任就是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架起一座橋梁。當地農民有什么需求,我們盡力協調各種資源予以滿足,激發他們的內在發展動力。”談起兩年來的掛職幫扶經歷,已回到農業農村部工作的祁睿頗為感觸地說:“說實話,以前感覺自己是部里派到咸豐當地掛職,現在倒是有種咸豐派往部里來掛職的感覺了。”
帶上感情“投石問路”
“祁縣長這個人很實在,也接地氣,能跟我們村民聊到一塊兒。”唐崖鎮袁家界村支部書記陳文權告訴記者,“兩年前的一天,大約是四五月份吧,祁縣長來到我們村了解情況,先是開了個由村干部、黨員及村民代表20多人的座談會,挨個交流后又步行兩個多小時到村里走訪貧困戶,一直忙到晚上才回城。”
“老百姓能走的,我們就能走。”袁家界村地形復雜,從山頂到山腳有近700米的海拔落差,村民們散居其間。第一次進村,一條近兩公里長的絕壁山路擋在祁睿面前,隨行的村干部怕出危險正左右為難。丟下這句話,祁睿已經一手扶著山壁,一手抓著樹藤向山下走去。“村民們每天都要在這樣艱險的山路往返,生活條件太艱苦了。”袁家界村的這次探行深深震撼了這位初來乍到的掛職干部。
因為地理條件差,產業基礎薄弱,多年來村里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別說搞什么產業了,村委會連辦公的地方都沒有,村里有個什么事了,都是到村干部家里流動辦公。”
祁睿離開袁家界后,經過多方面爭取,最終在縣里為該村爭取到相關資金,解決了修建村委辦公地點和進村公路的問題。“如今,袁家界村委會終于有了自己的辦公地點,再也不用擠在村干部家流動辦公了。”說到這里,陳文權很是高興。
至于袁家界村為何能成為祁睿的扶貧聯系村,當地人告訴記者,這個機會是祁睿“搶”來的。起初,縣里安排給祁睿的扶貧聯系村在丁寨鄉,產業、交通等各方面條件均較好。祁睿提出要到更困難、更貧困的村落去。就這樣,袁家界成了祁睿在咸豐的第一個扶貧聯系村。此后,祁睿多次在縣城與袁家界之間往返奔波,為村里產業發展牽線搭橋。時至今日,袁家界不但修起了十多公里的硬化路,茶產業與黑豬養殖業也發展得有聲有色。
“其實,我最早學的是政治專業,參加工作后也是主要從事行政方面工作,沒有多少相關的業務經驗,一開始到地方,到底能不能圓滿完成扶貧聯絡與掛職鍛煉的各項任務,說實話心里真有點沒底兒,還是從走訪調研邁出了第一步。”祁睿說。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為了搞清楚咸豐產業扶貧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祁睿把調查研究作為融入當地工作的敲門磚、鋪路石,堅持每年調研不少于150天,兩年的時間跑遍了咸豐11個鄉鎮近四分之三以上的行政村,一些深度貧困村與重點產業村隔三岔五要去。
在祁睿的辦公室,一張《咸豐縣行政區劃圖》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圈注了一個又一個黑色圓圈,那是祁睿已經到過的地方。“每去一個地方,我都會做上標記,時刻提醒自己要腳踏實地。”祁睿說。
一路走訪一路收獲。祁睿在大量走訪調研中,不但對全縣農業的發展和產業扶貧有了一定了解,而且與一線脫貧攻堅的基層干部和土家族苗族農民兄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最為重要的是對全縣產業扶貧方向的認識越來越清晰。
瞄準“一黑一白”做強產業文章
“窮不丟書,富不丟豬”,“黑毛豬兒家家有”。吃臘肉,喝油茶湯是咸豐當地土家族苗族的傳統。咸豐作為恩施黑豬的中心產區,常年存欄母豬3萬頭以上,當地農民數百年來傳承了養豬的習慣,尤其是黑豬養殖歷史更是悠久。
近兩年來,在祁睿等掛職干部與當地農業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咸豐縣總結推廣了一組標準化養殖模式,即“16113生態養殖模式”。“我們主要提倡的是土法養土豬,打好‘無配方飼料’和‘無抗生素’養殖這兩張牌。每戶建設一棟100平方米標準化豬舍,養殖6頭恩施黑母豬,年出欄肥豬100頭,可配套1個小型沼氣池或化糞池及30畝種植消納面積,打造標準化、綠色化家庭養殖場,推動出臺差異化補貼政策,這樣一戶補助2萬元。”祁睿說:“這個模式最早在彭家溝村進行整村試點,戶均帶動增收近萬元,目前已在全縣推廣。”
“這兩年來,我們主要圍繞‘一黑一白’努力做好產業扶貧的文章。‘白’是白茶,‘黑’是黑豬。在實際調研的基礎上,我們咸豐縣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做大做強茶產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指導意見,結合(農業農村)部里的資源,具體將主導產業聚焦到兩茶一豬(白葉茶、油茶及恩施黑豬)。”祁睿說。
咸豐生態優良,土壤肥沃,全年無霜期達260天以上,為茶葉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和條件,茶葉種植在咸豐也具備深厚的民間基礎,全縣茶葉面積達20多萬畝。祁睿在走訪中了解到:咸豐茶葉的種植規模、品種擇優、技術規范和專業化生產等方面都還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
2016年上半年,春耕備耕在即,馬鈴薯繁殖、茶樹種苗基地建設項目因為資金沒有著落遭遇擱淺。面對這一情況,祁睿沒有氣餒,而是一次次到州里送報告,跑省廳求支持。憑著不認輸的拼勁,曾經幾乎放棄的項目得到落實。祁睿還陸續為咸豐爭取到了生態循環農業、有機肥替代化肥、現代農業發展、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創建等項目,項目資金過億。
“我最感謝祁縣的是為我們當地茶農建起的這座茶廠。以前,茶農采的鮮葉要賣到茶廠,要走很遠的路,有時候因為物流時間過長賣不了好價錢,有了這個茶廠,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唐崖鎮扶貧干部王斌笑著說。2017年初,為了解決周邊茶農銷售問題,在祁睿的推動下,咸豐縣借助茶樹良種項目決定在唐崖鎮建一座茶葉加工廠。該廠于2018年投入使用,預計帶動當地茶農每畝地可實現增收500元。
“我家種了2畝多茶園,剛下來那會兒的白茶鮮葉最貴能賣到180元一斤,最差的5元到10元不等。隨著季節的變化,鮮葉的價格也會變動較大。現在已經過了好季節,鮮葉往年也就賣到5元到8元不等,因為有了這茶廠,我們的茶葉都是10元錢一斤回收。”譚家堡村村民楊書萍告訴記者。
為了讓茶農利益最大化,近年來咸豐縣探索推廣茶葉“去夏增春、提質增效”技術模式,即穿插采完后重新修剪,棄采產量過剩、效益不高的夏秋茶,蓄勢養樹,實現來年春茶產量翻番,這樣不僅茶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并能減少50%農藥投入。
為咸豐“代言”變身茶業專家
“大家也許是第一次聽說咸豐、認識咸豐,對咸豐的情況不太了解,在此,首先讓我簡單介紹一下咸豐的基本概況……歡迎大家到咸豐投資創業,到咸豐游唐崖山水、品土司家茶、嘗土司家宴,世遺唐崖,榮耀咸豐歡迎您!”2017年11月17日,在浙江杭州余杭區的招商會上,原本限時5分鐘的推介演說,祁睿在脫稿的情況下足足說了將近一個小時,從咸豐的生態環境到資源稟賦,特色產業到唐崖土司文化,自信而沉穩的講述令臺下的觀眾掌聲不斷。
“這個祁縣長了不得!想不到北京來的掛職干部真就不一般呀,竟然比我們還了解咸豐。”同行的咸豐農業部門干部紛紛豎起大拇指。
也是在這一年,祁睿等人在赴杭州參加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期間,了解到浙江安吉白茶發展的成功案例。在祁睿的努力和推動下,咸豐縣與安茶集團和東方園林等大型企業合作推進的白葉茶全產業鏈建設精準扶貧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在咸豐順利落地,由此激活了咸豐白茶產業的發展。目前全縣白葉茶標準化種植基地達到10萬畝,改造提升現代化加工廠7個,發展初加工合作社30余家,農戶畝均種植收益普遍在萬元以上。
“要做強產業,還得做強品牌。只有做強品牌了,才能把全縣的產業串起來。”祁睿說。兩年的時間里,他不僅為咸豐成功創建全國重點產茶縣、國家級茶葉出口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作出了貢獻,還精心謀劃為咸豐制定了第一個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唐崖”。
為擴大咸豐“唐崖茶”的知名度,2016年中國農業品牌大會上,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走上咸豐展臺,品嘗推介唐崖茶,唐崖茶的故事登上《人民日報》、央視農業頻道等主流媒體。正是因為被祁睿的誠意所打動,全國唯一一位茶葉院士、年過八旬的陳宗懋研究員,來到咸豐調研、指導、傳藝,助力當地茶葉產業發展。祁睿努力推廣的“去夏增春,提質增效”技術模式能夠大幅提升春茶的質量和產量,目前已覆蓋咸豐全部企業自營基地和70%的農戶基地,得到陳宗懋院士和中國農科院茶葉所專家的一致肯定。
“咸豐的白茶氨基酸含量比較高,富含硒、鍶等微量元素,要是我們咸豐的白茶能賣到安吉當地的高價,咸豐的茶農增收幅度可不是一星半點兒,想想就令人興奮。”從一個不懂茶的門外漢,到如今如數家珍談茶,兩年的幫扶經歷,讓祁睿儼然成了一名茶產業方面的專家。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農業農村部定點扶貧武陵山區至今已32個春秋。同樣作為農業農村部第十一掛職干部的胡慧和沈玉說:“如今,雖然我們掛職結束了,人離開了,但是我們還是想在以后找機會能為咸豐的農業產業發展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