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南省鶴壁市圍繞糧油綠色高產高效整市創建,積極構建新型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服務體系,引導示范區農戶步入組織化發展軌道,促進小農戶與大規模生產有機結合,擴展農民增收空間,推進農業由單純的提高產能向提質增效轉變,加快全市現代綠色糧油發展步伐。
創新經營方式擴規模
針對當前示范區內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種地勞力不足的問題,鶴壁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大力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土地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集中,提高土地經營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
加強政策引導。出臺《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從政策、資金、監管等方面對土地流轉提出明確規定,鼓勵土地流轉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讓農民成為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
健全流轉機構。示范區各鄉鎮均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為土地流轉供需雙方提供全方位服務,引導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浚縣對流轉主體發放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書66份,涉及流轉面積7萬余畝,維護了流轉雙方的合法權益。
加大對流轉主體扶持。凡是在糧油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區流轉土地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各類農業補貼、增量物化補助和水利、農機等國家涉農項目予以傾斜,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土地的積極性。據統計,全市在建設高標準糧油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區內,共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50余家,流轉土地面積達19.5萬畝,占耕地總數的39%以上,加上土地托管、半托管面積,實現示范區規模化經營全覆蓋,大大緩解了示范區勞力不足的矛盾。中鶴谷物種植有限公司流轉土地6萬余畝,安裝國內最先進的自走式噴灌設備,實行水肥一體化、耕種收全程機械化,使各種農藝、農機技術等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推廣和應用,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和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起到了節種、節水、節肥、節藥、節勞動力的良好效果,為綠色糧油高產高效生產樹立了典范。
創新服務方式提效益
鶴壁堅持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積極構建示范區新型農業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服務化進程,解決小農戶分散經營,生產管理不統一的問題。引導農戶進入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軌道。
完善公益性服務體系。浚縣、淇縣、淇濱區均有農技中心,示范區內設有9個農技服務區域站,各鄉、村有農技推廣站和技術員,形成了以縣區農技中心、區域站、鄉鎮站為主體,村農技員為補充的公益性農技服務體系。區域內農技服務人員近200余人,實現糧食生產公益性服務全覆蓋。
構建經營性服務體系。在示范區內,選擇種植合作社18家,農機合作社11家,植保合作社5家進行重點扶持,對糧油生產開展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服務,實現示范區內糧油作物生產管理的統一。通過對淇縣聯農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農機補貼,合作社購置無人植保機19架,大型農機具10余臺,大型平移式噴灌機械1套,卷盤式噴灌機2臺。對周邊10個村土地實行全托管面積1126畝,半托管面積1.6萬畝,服務農戶2000余戶,通過土地托管、半托管,實現了統一秸稈還田、統一耕種、統一施肥、統一灌溉、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收獲。不僅使合作社自有農機具使用得到有效利用,增加自身收益,還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達到了種糧農戶省錢、省力、省心的目的。
促進公益性服務組織與經營性服務組織相結合。鶴壁各級農業相關部門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利用各種手段和公益性服務平臺,組織開展農戶生產服務需求信息的收集和發布,協調農技區域服務站、農技推廣員進行實地技術指導,協調經營性服務組織與農戶開展訂單式服務。實現糧油生產各關鍵環節農戶和服務組織的有效對接,確保示范區內糧油生產作業管理及時有效,保證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創新合作方式深融合
充分發揮鶴壁糧油加工產業優勢,鼓勵龍頭企業參與糧油綠色高產高效生產,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合作模式,帶動農戶步入產業發展軌道,促進糧油生產與加工協調發展。
引導企業創建優質原料基地。為滿足生產需要,中鶴集團投入大量資金平整土地,購置現代噴灌設備、大型農機具,打造高標準糧田生產基地6萬余畝,淇花食用油公司在浚縣善堂鎮花生種植區,與當地花生種植合作社合作,建立5000畝優質花生原料基地,2017年種植高油酸花生1000余畝,不僅滿足了企業原料所需,還提高了農戶的組織化程度,為綠色糧油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實行訂單生產。中鶴集團為滿足面粉加工對強筋小麥的需求,購置鄭麥366強筋小麥種子200噸,按照每斤0.6元的低價供給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種植面積1萬畝,并與種植戶簽訂收購訂單,按照每斤高出市場價0.1元的價格回收小麥,帶動1500農戶種糧農戶節本增效140萬元。
組織企業與農戶“聯姻”。益民面業有限公司為滿足每年20噸的面粉加工原材料需求,與示范區內50多個村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聯合建立糧食采購點,以高于市場價10%~15%的價格收購小麥,方便周邊的農戶就近銷售。同時,企業成立了自己的“三農”服務合作社,開展代儲代購服務,所儲糧食可以兌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方便農戶生活需要。示范區農戶全部實現訂單式糧油種植和銷售。
創新管理方式促提升
充分利用物聯網、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農業生產管理方式,實現糧油生產主體與農業部門、新型農業服務組織、產銷市場全方位對接。
建立農業生產綜合指揮平臺。在示范區擴建安裝氣象要素、土壤墑情、病蟲草害信息采集監測站點,利用星陸雙基遙感農田信息協同反演技術,實現農田生態環境、苗情、災情的可視化、數字化實時監控全覆蓋。
實行專家會商制。在農業生產關鍵時期,組織農業、氣象、農機專家進行會商,針對苗情、墑情、病蟲害、氣象等情況發布相關信息,并組織專家、技術人員分包縣區創建示范片,定期開展技術講座和田間指導,確保各項集成技術落實到位。
促進信息服務平臺互聯互通。通過整合資源,健全服務網絡,實現了市綜合服務平臺與縣區農業局、鄉鎮農技區域服務站、村級益農信息社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網有效對接,使農業生產主體能及時獲得管理技術信息,適時開展田間管理。
強化村級信息化管理。鶴壁把信息進村入戶工作作為創新農村管理方式,解決農村信息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的重大舉措,示范區內村村都有益農信息社,農戶足不出村,就可以通過村中的益農信息社,在線上線下面向全國市場,實現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買賣、農業生產服務的預約及生產生活所需資金用品的“繳、貸、取”等交易。農戶種什么、怎么種、農資向誰買、產品賣給誰有了廣泛的選擇空間,自由度更大,使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起來。
(作者單位:河南省鶴壁市農業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