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說,近期玉米價格反彈,有些地方又想多種玉米了,我建議不要盲目擴種,因為畢竟現在玉米庫存依然很高,國際價格也很便宜,所以不要盲目擴種,尤其是那些非優勢區,種玉米不是很適合的地區,調結構不要走回頭路。
今年春播季節,筆者在鐮刀彎地區調查時也發現,農民種植意向有從其他作物向玉米回流的傾向。原因有二:一是玉米價格反彈和部分農產品價格低迷,二是農民不知道種什么能對上市場的路子。
的確,農產品價格特別是糧食價格對于農民收入和積極性有重要的作用,價格的指揮棒決定著資源的配置。但是也要看到,玉米市場供求的基本面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這輪局部的、暫時的反彈沒有實際支撐,市場變臉隨時可能出現。
所以,各級農業部門的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必須深刻把握結構調整的內涵,認清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趨勢,適應新時代工作職能的轉變,打造好精準的政策工具,才能避免讓結構調整走回頭路。
首先要深刻把握結構調整的內涵。與以往的結構調整不同,這次的調結構是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展開的,其目標是增加農產品中高端供給,減少低端供給。因此,不能套用調產業的老方法、老手段,不能覺得就是品種之間的簡單切換,而要在產品開發和品牌打造上想辦法、下功夫。
同時考核手段也要推陳出新,不能只把單一作物種植面積數量上的減少作為考核調結構的指標。要將作物質量的提升作為考核標準,要將調入作物和調出作物的產出效益比作為衡量結構優化與否的指標;要把中高端供給能力作為結構是否調優調好的標準。
其次要深刻領會新時代農業農村部門職能轉變的意義。無論是傳統小農、還是部分地方農口部門,在計劃經濟時代和短缺經濟時代的長期發展中,已經養就了只埋頭生產的習慣。但是,新時代農業農村工作管理部門的職能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不僅要引領農民產的出、產得好,還要引導農民賣的了、賣得好。同時,農業產業周期長,面臨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一個新的種植品種從形成產業到開發出產品、再到盈利能力形成,需要用時間去換取空間。
因此,只靠農戶的力量和經營主體單打獨斗去調結構,很難完成。地方政府和基層干部要有扶上馬送一程的政策儲備和引導幫助農民開拓市場的能力。
所以,政府這只有形之手要善發力、會發力。要立足本地優勢做好產業規劃,要制定出產業發展的好政策,要發揮出財政杠桿的好效能,讓農戶看見調結構的未來,讓農民嘗到調結構的甜頭,激發出結構調整的內生動力,為調結構的生產主體做好第一重保障即政策保障,讓主動調結構的主體吃上定心丸。
第三,要深刻認識到調結構是能力建設。農民是結構調整的主體,傳統小農長期存在是我國的國情和基本農情,讓一個傳統小農變成既會生產還會銷售的商品小農,目前看來不僅難度大,而且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因此,調結構是為生產小農賦予流通能力的一個過程,是一個能力建設。基于這樣的認識不難判斷,調結構不能是生產環節的獨角戲,而是流通、生產等農業供應鏈各環節的大合唱。
所以,要引導流通類的新型經營主體加入到結構調整的隊伍里,通過訂單農業方式或產業化聯合體經營方式,幫助小農搞銷售,做好自己的品牌。這個市場接口可實現小農與流通市場有效銜接。這個銜接可以為參與調結構的生產主體找到第二重保障即市場保障,不僅讓小農有了賣的了、賣得好的渠道,還能讓他們專注基地的建設,做好基地品牌的建設,形成品牌合力支撐調結構。
同時,通過這個銜接,還為調結構植入了市場要素,實現對傳統小農的市場訓練,消除他們對市場的恐懼。通過市場訓練,就能逐步提高傳統小農的商品生產意識,就能逐步樹立起他們用市場指導生產的理念,就能激發出他們主動將結構調優的內生動力。假以時日,就能催化傳統小農向商品小農的轉變。
調結構是手段,不是目的,是過程,不是結果。結構調整的目的是農業質量和效益的提升,結果是農民和農業的全面發展。所以,深刻把握結構調整的真正內涵,全面創新結構調整的辦法任重而道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