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國農村改革40年回顧與思考(上)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宋洪遠 字號:【

  發端于1978年的農村改革,已經走過了40年的光輝歷程。農村改革的巨大成就,不僅帶來了農村經濟社會的歷史性變化,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農村改革的創新實踐,不僅為我國成功實現經濟體制轉軌積累了寶貴經驗,而且為世界一些國家實現經濟轉型提供了有益借鑒。本文將對中國農村改革40年的歷程、成就和經驗作一個初步的回顧和總結,并對今后一段時期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目標和思路提出基本看法,并圍繞農村改革八個需要著力推進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進行初步分析。

  農村改革40年的歷程和成就

  農村改革的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4年,探索突破階段

  從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入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廢除人民公社體制,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鎮人民政府,發展鄉鎮企業,初步形成和基本確立了家庭承包經營制度,農村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第二階段:1984-1992年,鄉城互動階段

  隨著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確立,開始啟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以搞活農村商品流通、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村民自治為重點,促進城鄉要素流動,農村改革繼續穩步推進。

  第三階段:1992-2002年,全面推進階段

  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穩定與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進鄉鎮企業體制創新,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改革得到進一步深化。

  第四階段:2002—2012年,城鄉統籌階段

  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建立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改革農村稅費制度,創新農村金融制度,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鄉發展一體化制度,農村改革進入了城鄉統籌的新階段。

  第五階段:2012年以來,全面深化階段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圍繞抓關鍵補短板,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和其他領域各項改革,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統性、協同性,著力深化農村體制機制創新。

  農村改革的重要進展

  我國歷經40年的農村改革,目前已建立了十項重要制度,初步構建了農村改革的制度框架體系。第一,建立與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確立了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培育了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經營主體,初步構建了集約化、組織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第二,建立與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實行村民自治,培育農村社會組織,強化農村社會管理。第三,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與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引導和規范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推進征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了以股份合作制為主要特征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第四,建立和完善農村市場制度。逐步放開農產品流通與價格,建設與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培育與發展多元市場主體,建立與完善農產品儲備及進出口調節制度。第五,建立農村工作領導管理體制。確立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建立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完善工作責任體系,實行“四個責任制”,建立干部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第六,建立與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完善農業投入保障制度,建立農業補貼制度,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以及建立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第七,創新農村財稅制度。建立公共財政支持農村制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全面取消農業稅費,切實減輕農民的負擔。第八,創新農村金融制度。建立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及服務方式,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進一步發展農業保險與農村保險。第九,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發展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拓展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第十,加強并完善農村法制建設。完善涉農法律法規,強化涉農執法體系建設,增強依法行政能力,加強執法監督及司法保護。

  農村改革的主要成就

  我國經過40年的農村改革實踐,已實現農業生產持續增長,農村經濟協調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農村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回顧整個改革歷程,突出表現為在四個方面成功實現了轉型。首先是農業方面,增加資本與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投入,采用先進的生產手段,構建農業產業體系,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完成了由傳統農業改造到現代農業建設的轉變。其次是農村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社會管理事業,強化公共服務,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完成了由促進經濟發展到加強社會建設的轉變。再次是農民方面,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擴大農民政治參與,促進了農村民主的發展,完成了由增加經濟利益到保障民主權利的轉變。最后是城鄉關系方面,實施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改革城鎮戶籍管理制度,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就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破除二元結構,推動一體化發展。

  農村改革的基本經驗

  一是始終堅持鞏固和完善農業基礎地位

  我國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不斷加大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力度,深入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實現農業全面穩定發展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國家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始終堅持保障農民基本權益

  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始終作為我國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意愿,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現實和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實行村民自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民全面發展,讓農民也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確保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三是始終堅持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我國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廢除人民公社體制,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從深度和廣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打破了制約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這個根本性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帶來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變化,農村已進入總體小康并向全面小康邁進的階段。

  四是始終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我國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使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相互配合、協調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與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發展同步推進,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并使廣大農民能夠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五是始終堅持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

  我國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堅持黨管農村工作、鄉村社會管理、村民自治有機統一,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完善黨管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推進社會治理領域制度創新,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形成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合力。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目標和思路

  深化農村改革的問題及挑戰

  新一輪的農村改革,既是在工農、城鄉發展總體失衡尚未根本扭轉的背景下進行的,又是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深入發展的進程中開展的。所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不僅要調整農村內部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而且要突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四化”同步發展。

  新一輪的農村改革,既要突破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又要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這既會涉及既得利益者,又會涉及工商業者等其他主體的利益,甚至關系到整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稍有不慎,就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隱患與風險。所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是在兩難甚至多難困境中權衡與選擇,必須積極穩妥地推進。

  新一輪的農村改革,也是在全球化和市場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背景下進行的,我國農業國際、國內的市場競爭能力都需要全方位的提升。所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需要統籌考慮國際、國內兩種影響因素,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與資源都要積極利用。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目標和任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圍繞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的目標要求,從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完善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及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方面,全面部署了新形勢下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與加強政府支持保護功能互補。市場能辦好的事放給市場,社會能辦好的事交給社會,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簡政放權,不搞大包大攬、過度干預。對農業農村發展中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必須切實承擔起責任。

  深化農村改革,不僅波及面廣、政策性強,而且影響深遠,有些地方甚至還極為復雜、艱巨與敏感,觸及深層次社會矛盾和利益關系的調整,所以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在摸索、選擇,甚至試錯中前行。需要在明確底線的前提下,鼓勵基層大膽探索創新,支持地方試行,尊重農民群眾的實踐創新。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情況迥然相異,要承認差異性,兼顧特殊性。所以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深化農村改革,允許采取過渡性、差異性的政策及制度安排,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

  (來源:《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