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家全國知名的連鎖超市,央視記者購買了某品牌的胡蘿卜等有機蔬菜,根據查詢有機碼找到生產基地。詭異的是,在有機認證書上標注的產地,根本沒有種植胡蘿卜。更令人詫異的是,在該生產基地,藏有大量本不該出現的化肥和尿素。隨后的檢測結果證實,記者購買的幾種有機菜,均檢測出多種有機生產中禁用的農藥殘留。
近年來,消費者對于有機食品的需求日漸增長。在不少人心目中,有機就是生活品質和環境友好的代名詞,意味著更天然、環保、健康、安全。然而,現實中,有機食品背后卻大有玄機,想買到真正的有機食品并不容易。
有機產品國家標準明確規定:應在銷售場所設立有機產品銷售專區或陳列專柜,并與非有機產品銷售區、柜分開。但一些超市卻故意將有機菜和普通菜混在一起賣。相似的包裝、相仿的價格,消費者一不小心就會誤把“李鬼”當“李逵”。一言蔽之,在所謂的有機食品專區,有可能買到低質高價的普通蔬菜,即使認準了“有機標”,同樣可能是“掛羊頭賣狗肉”,無疑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損害了有機食品認證制度的公信力。
我國有機食品在過去10年間增長了500多倍。2015年,全國投入市場上的有機碼數量達到了15億件,即平均每人都可以買到一件有機產品。但在繁榮的表象之下,有機產品的真實性問題成為一大隱患,假冒有機碼和被檢出禁用物質問題頻現。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重認證、輕管理”的畸形發展。一些認證機構只是忙于收錢發證,疏于后期的跟蹤檢查,每年一兩次的檢測也多為走走過場,很少能夠發現問題,甚至有意“睜只眼閉只眼”,為違規企業簽字背書。
根據《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獲證產品的認證委托人提供虛假信息、違規使用禁用物質、超范圍使用有機認證標志,或者出現產品質量安全重大事故的,認證機構5年內不得受理該企業及其生產基地、加工場所的有機產品認證委托。”應該說這樣的處罰已夠嚴厲,但在現實中,盡管有機食品名不符實的現象屢見不鮮,除了少數被媒體曝光后撤銷有機認證外,很少在有關部門和認證機構的日常監管中被查處。
有機食品不能成為“投機食品”,必須讓有機食品變得名副其實,有效維護消費者權益和行業健康發展。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切實負起責任,加強監管,依法查處企業違規行為,提高造假成本。同時,厘清認證機構的連帶責任,倘若存在把關不嚴、縱容造假行為,取消其認證資格,從而倒逼認證機構盡職履責,當好“守門人”。
(河南省漯河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