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關鍵在人。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伴隨著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不斷壯大,廣大農村中被老生常談的“種地難題”得到有效疏解,鄉村振興之路也越走越寬。5月16-17日,2018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培訓班暨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現場會在河南省商丘市召開。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各地農廣校體系及來自全國的新型職業農民代表集聚一堂,共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
今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也是組建成立農業農村部的第一年,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與往年相比有哪些不同?對于農民教育培訓事業而言,又將迎來哪些發展機遇和挑戰?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與會人員。
學農之風更勁
“我是全國‘十佳農民’和陜西省高級職業農民;在當地,我有一個稱號‘美女豬倌’。當然,美女是假的,但養豬是真的。今天,我的心情既激動又忐忑,但更多的是自豪。借此機會,我想和各位分享一下我和職業農民培育的故事。”來自陜西鳳翔的張凌云的發言主題是“守護追夢初心,不負芳華時代”。
張凌云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其父母靠養豬供姐弟三人讀書上學,“上學是你唯一的出路”是父母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逃離農村,放下農具,走進城市就成了我努力的目標。”張凌云說??忌洗髮W之后,張凌云原以為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樣,在城里上學、就業、安家……2008年的一件事,卻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父親和鄉親們拼車從外地購買的仔豬發生了疫情,所有仔豬全部病死掩埋,以致開學時父親已經拿不出我們姐弟三人的學費,父親緊鎖的眉頭、無助的目光,鄉親們焦慮期盼的神情深深地刻進了我的心里。”
2011年畢業后,在父母的反對和鄉親的不解中,張凌云回到了農村,從父母手中接過接力棒,干上了養豬的行當。“為了降低風險,減少成本,我建起了仔豬繁育場。當我的養殖量從幾百頭到一萬頭,我正想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時候,養殖業環保給了我重重一擊。緊接著,又遇上兩年的養殖市場大洗牌,因環境污染、效益下滑,政府不滿意、群眾不樂意、企業不盈利,當時的我欲哭無淚。”
為了能把養豬產業繼續發展下去,張凌云開始尋求新的出路。正當走投無路,進退兩難時,聽說縣農廣校舉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班,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報了名。“可喜的是,這個決定沒讓我失望,通過參加學習,我不光有了鋤頭和種子,還有了技術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培訓給了我一份職業自信。”張凌云說。通過這次培育班的學習,張凌云的理論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還認識了一批專家教授和生豬養殖的同行。
向老師請教,與同行交流,張凌云開始走出困境,而且愈發堅定了干下去的信心。2013年,張凌云成立了寶雞神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用“循環農業”的思路,解決養豬糞污對鄉村環境造成的污染,形成了“統一規劃、整村推進、種養結合、生態平衡”的“菜-飼-畜-沼-肥”五位一體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經過7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公司建成了年出欄1萬頭的生豬養殖基地1個、存欄600頭良種母豬繁育場1個,280畝的設施蔬菜基地1個,年產10000噸的生物有機肥加工廠1座和7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池1座,形成“菜-飼-畜-沼-肥”五位一體農業循環模式,實現了廢棄物互為原料、再使用、再利用、零排放的目標,實現年銷售收入4000多萬元,企業逐步走上了發展壯大的快車道。
張凌云的故事只是全國職業農民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伴隨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不斷推進以及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對于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傳統印象已被打破,廣大農村已成為大有作為的地方,“農民”一詞也從“身份”認同逐漸轉變為“職業”認同。截至2017年底,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體規模突破1500萬人,他們活躍在農業生產經營各領域,成為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的先行者、應用新技術新裝備的引領者、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踐者。一批像張凌云一樣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脫穎而出,這批人正在成為全國各地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
愛農之氣更強
“我感覺現在的部分職業農民在具體的種植、養殖技術技巧方面可能比有些專家還‘通’,我們現在的培育重點工作主要是放在經營、管理方面的課程。培育一批人,最重要的是給學員們做好后期的跟蹤服務。”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農廣校校長楊超說:“在我們當地,大部分職業農民是一批80后、90后的年輕人,這些人腦子靈活,但是干事兒的耐勁兒有時候還是差點兒,得把他們當作自家的孩子來培養引導才行。”
38歲的路東風是商丘市閆集鄉唐莊村村民,也是當地暢農作物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目前,該合作社與周邊農戶通過訂單合作種植土豆面積達3000畝,每畝地效益達到3000元,帶動農戶每畝增收近2000元。“我能有今天的成績,真的很感謝我師父楊超。”路東風說。這是怎么回事呢?一個農廣校的校長怎么成了農民口中的師父呢?
原來,3年前,楊超在一次職業農民培育班上講到了時下農民該如何發展,種啥效益高,又講了很多國內的案例……課講完后,楊超就離開了。這次講臺下面就坐著路東風。此時的路東風還是靠著家里的3畝薄田養家度日,聽了楊超的這次講座,頓時感覺到“找到了發展方向”,這個老師講的不就是自己想做還沒做到的嗎?“我一定要拜這個老師為師才行。”通過朋友再三打聽,路東風找到了楊超的工作地址,幾次上門拜訪,楊超最終答應了“收徒弟”的事,但是也提出了要求:“東風,你以后做啥事都得跟我先說一聲;家里有啥困難也得跟我說,我能不能幫上忙再說。”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楊超就為這個“徒弟”開起了小灶,無論是去講課,還是去技術指導,都帶上路東風,路費自然由師父掏。沒過兩年,在楊超的耐心指導下,路東風的土豆種植事業終于有了起色,而且在內蒙古等地找到了銷路,賣出了好價錢。
“其實,收了這個徒弟,也感覺到肩上多了一份責任吧,我把東風當作兒子一樣對待,做人做事都時常‘敲打’著。”楊超說。
把農民當作家人對待,讓新型職業農民在培育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最終的目的是讓農民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受益,這是全國農廣校體系多年來的辦學目標之一。這不但體現在辦學過程中,還延伸到了辦學之外。支農寶APP是一款涵蓋農業生產全產業鏈、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手機應用軟件。支農寶APP一方面圍繞農業生產全過程,提供了包括產前、產中、產后的全方位專業服務,解決了困擾農業、農村、農民多年的技術棚架和全產業鏈綜合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另一方面科學、先進的農場直供、溯源系統、微趣、小視頻等版塊的設計,引領用戶群體購物、生活、享樂的新風潮,解決了農產品進城、農產品安全追溯、居民休閑娛樂等問題。該軟件的研發者正是以楊超為首的研發團隊。“當初研發這款軟件,目的就是想讓咱們農民的產品賣個好價錢,真正做到與市場有效對接,打破以往的市場信息不對稱局面。”楊超說。
近年來,全國各地農廣校體系堅持在產業實踐中培養人,堅持用信息化手段培養人,建立了“一點兩線、全程分段、注重實訓、強化服務”的培育模式,各地實踐中不斷拓展培育類型、探索模式創新、強化延伸服務,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河南省依托涉農院校、科研院所資源優勢,組織專家教授和農技人員分類聯系跟蹤1萬多名新型職業農民,因人制宜提供技術指導服務,開展創新創業孵化。積極推廣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應用,云上智農APP完成在線評價學員比例89.6%,學員綜合滿意度94.6%。
興農之制更健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項開創性事業。總體看,經過幾年持續努力,在制度建設、隊伍發展、模式創新、質量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近兩年圍繞農業農村中心工作,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中央農廣校校長張桃林說,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產業振興,關鍵在人,人才振興,重在教育。要把農業農村人才工作放在首要突出位置,農民教育培訓事業要成為壓艙石。
我國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探索前行中有許多成績值得肯定,取得了長足發展。譬如,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不斷健全,培育模式方法更加有效,培育制度建設步伐加快。目前,全國基本形成黨委政府主導,農業部門牽頭,公益性培訓機構為主體,市場力量和多方資源共同參與的教育培訓體系。各級農廣校主體支撐作用更加突出,農業院校、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園區等參與教育培訓的機制更加靈活,探索積累了很多好經驗好做法,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明顯加強。全國已有18個省區市制定了省級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意見、細則,1096個縣市出臺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
據悉,2018年中央財政繼續安排補助資金20億元,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服務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為導向,以滿足農民需求為核心,以提升培育質量效能為重點,根據鄉村振興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分層分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
“農廣校體系開展農民教育培訓30多年,已經積累很多教育培訓的好經驗好做法,培養了農業農村實用人才。新時期,我們不僅要注重‘量’的增長,更要注重‘質’的提升。”中央農廣校常務副校長向朝陽說,以“三個深化”為著力點,全面促進工作落實。“深化協調配合促落實”。一方面要加強和行政主管部門的協調配合,另一方面要強化體系上下協調配合,只有強化上下協同,增強向心力和凝聚力,農廣校才能鞏固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主體地位,才能更好生存發展。“深化考核評價促落實”。自去年開始,中央校按照“年初建賬、平時查賬、年底清賬”要求,通過制定和完善工作督辦規程,明確督辦職責,強化督辦手段,確保各項工作有效落實并取得顯著成效。各級農廣校也應積極探索建立抓落實的督辦機制,一個目標一個目標分解,一個節點一個節點推進,一件任務一件任務落實。“深化宣傳引導促落實。”各級農廣校要加大宣傳力度,要一邊干、一邊吆喝,既要扎扎實實、也要轟轟烈烈。在內容上要注重總結宣傳一批奮發有為、勇于創新、扎實工作、富有成效的農廣校辦學人員,農廣校培養的優秀新型職業農民先進事跡,各地在實踐探索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典型、好模式。在手段上要充分利用中央校和地方?,F代媒體手段優勢,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進行宣傳,全面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良好氛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