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過后,天津市武清區大良鎮田水鋪村的村民們還像往年一樣,來到青園蔬菜專業合作社,領取了這一季蘿卜種植所需的種子。春季這一茬蘿卜將在春分時節下種,村里人稱“綠皮蘿卜”,生長期短,口感相對辣,更受南方市場歡迎;上一茬蘿卜是處暑時節下種,村里人稱“黃皮蘿卜”,生長期長,口感脆、甜,就是讓田水鋪村遠近聞名的“招牌”——水果蘿卜。近年來,一辣一甜的兩茬蘿卜,讓田水鋪村民們的生活蒸蒸日上,成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蘿卜”。
田水鋪村有很高的辨識度。進入武清區大良鎮,在武香路上開著車,當在公路邊看到一排排整整齊齊的蔬菜大棚時,就知道以種植蘿卜聞名的田水鋪村到了。
“147個大棚,蘿卜村誕生了”
倒退20年,要聊點田水鋪村種蘿卜的事就只能算是奇聞異事了。在以生產隊為單位組織農事勞動的上世紀60年代,各家地里大部分種的還都是糧食。田水鋪村村民張勛在自家菜園種了一些蘿卜,成熟后拉到鎮集市上賣,賺了一些錢,引來了村民們紛紛效仿。田水鋪村種蘿卜的故事,就從這時候開始了。
張書義是田水鋪村里的“能人”。2003年,39歲的他自開始擔任村委會主任起,就想為村里做一點實事。張書義在村里老人們那里,得知村里種蘿卜的歷史。請過來指導工作的專家也說,田水鋪村的沙質土壤非常適合種植蘿卜。于是,張書義下定了種蘿卜的決心。短短五年時間,村民們跟著張書義,在田水鋪村種上了800畝蘿卜。
張書義為村民們找到了種蘿卜致富的新出路,村民們也把張書義選為了村黨支部書記,張書義感覺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2007年春天,武清區扶植各村建設蔬菜大棚。聽說田水鋪村分到了100個指標,張書義又動起了腦筋,“鄰村家家都種糧食,不適合建設蔬菜大棚,補貼指標肯定用不完。”在知道鄰村的50個指標只有3個被戶里認領后,張書義趕緊跑去鎮政府,爭取到了這47個寶貴的指標。
可是147個大棚怎么分,又讓張書義犯了難。為此,他召集了村民代表一起想辦法。“按登記先后分”“按家庭情況分”“按種植意愿分”……村民代表們踴躍發言,莫衷一是。讓張書義意外的是,第二天一早村委會門外排起了長隊。原來,不知道是誰散出了大棚按登記先后分的消息,聽到信兒的村民都趕來排隊了。
“從村頭公路兩側往里排,分到誰家算誰家。”張書義經過和村民們協商,最終拍了板。盡管張書義自家沒能分到補貼指標,但他看著整整齊齊的蔬菜大棚,他覺得這就是田水鋪村人的希望。
由于大棚讓田水鋪村可以種下當年的第二茬蘿卜,實實在在地助推了田水鋪村蘿卜產業的發展。就這樣,田水鋪村又掀起了一波蘿卜種植的高潮,全村年產蘿卜達到1800萬斤。張書義笑得合不攏嘴,“147個大棚,‘蘿卜村’誕生了。”張書義成了村民們心目中的“蘿卜頭兒”,“蘿卜村”也成了田水鋪村的名片。
“蘿卜品種要改,思想更要改”
雖然村里的蘿卜產量上去了,但是早期田水鋪的蘿卜在北方蘿卜市場卻沒有什么競爭力。提到天津的蘿卜,人們往往想到的都是有600年種植歷史的“沙窩蘿卜”。張書義深知,想要使田水鋪蘿卜更好地發展下去,必須改種優良的蘿卜品種,同時提高村民的蘿卜種植技術。為此,他在內蒙古建立了自己的蘿卜種植試驗基地,并邀請天津市農科院的專家來村里指導村民種植。
受邀而來的天津市農科院科研小組,為田水鋪村帶來了一場種植技術變革。起初,村民們心里并不接納這些戴著眼鏡的“大學生”,覺得他們不是農民、不會種地。張書義就帶著專家們一戶戶走訪,主動給村民解答種植中的問題。慢慢地,有問題找專家成為了村民的一種習慣,村里蘿卜的整齊度和品質都上了一個臺階,化肥、農藥的施用量也都大幅度下降。
2013年,張書義動員村民們種植名為“七星”的新品種,他自掏腰包免費為村民提供種子。時更生就是第一批響應號召的村民之一,“張書記腦子活,接受新鮮事物快,我們都愿意跟著他干。”兩年的時間,“七星”蘿卜在村里推廣種植了1100畝。這種水果蘿卜每種一茬,一畝地能給村民帶來1萬多元的收益,比老品種的收益翻了一番。
在田水鋪村,一家兩口人能分到五畝地,再承包十幾、二十畝地,有的年收入能有二三十萬元。村民們的腰包慢慢鼓起來了,張書義卻又有了新的憂慮。
張書義發現,村里有幾個年輕人整天無所事事,不愿意種地,不愿意做農民。“我是村黨支部書記,不能只管村民們的錢包。蘿卜品種要改,村民們的思想更要改,要讓村民們的精神也‘富裕’起來。”張書義想了想,這件事還得從蘿卜入手。“我要把種蘿卜變成田水鋪村每一名村民的事業。有了事業,村民們就有了精神的追求。”
逢年過節,張書義會帶著村“兩委”班子成員到困難戶、五保戶家里送上一些生活用品,并對有勞動能力的村民普及種植蘿卜的知識和好處。村里的大喇叭響得也越來越頻繁,既宣傳黨的理論,也宣傳農業政策,既講奮斗,也講事業,當然講的最多的還是蘿卜。
不僅如此,通過加強黨支部建設,村“兩委”班子更加團結了,凝聚力也更強了。發放明白紙、建設文化墻、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持續不斷的努力換來了田水鋪村民風村風的逐漸好轉。
今年36歲的張奪曾經是村里懶人中的一員,如今他承包了15畝地,畝產13000斤,成了村里的高產大戶。說起種蘿卜,他自信滿滿:“以前,不好意思說在家種地。現在,種蘿卜既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的事業。”從最初回鄉種地時的難為情到現在的成熟自信,張奪多了一份種好“田水鋪蘿卜”的責任感。
“打響品牌是一場持久戰”
要做好一個品牌,張書義深知其中的不易。為了這個“田水鋪蘿卜”的商標使用權,張書義就花費了很長時間。
2004年,“田水鋪蘿卜”商標被個人搶注了。田水鋪村的蘿卜越種越好、價格越賣越高,但是“田水鋪蘿卜”的商標卻一直不能為村集體所用。經過張書義一班人多方協調,在10年商標注冊有效期結束后,2013年“田水鋪蘿卜”商標終于回到了村里。“起初,不看重商標,不注重品牌保護,10年后才把商標使用權拿回來。”張書義也曾設想,如果商標能早點啟用,也許田水鋪蘿卜的品牌能創得更快一些。產品品牌的重要性深深印在了張書義的腦海里。
2018年1月,一場專門為田水鋪蘿卜舉辦的新聞發布會在武清區舉行,區域農產品品牌——“小兔拔拔”水果蘿卜正式對外發布。“小兔拔拔,拔出農產品新高度”這句響亮的宣傳語讓田水鋪蘿卜以新的面孔進入大眾視野,新的品牌、新的口號、新的包裝,讓田水鋪蘿卜在品牌塑造上邁出了一大步。
借助外智,讓品牌煥發新生。這一次的品牌塑造,張書義毫不猶豫,把運營都交給了專業團隊來策劃。“打響品牌是一場持久戰,我要把田水鋪蘿卜推向更大的市場。”
為此,田水鋪村配建起了新的加工車間,一筐筐速檢合格后的蘿卜碼放在車間一側。經過清洗、篩選、稱量等一系列標準化流程之后,只有品相完全符合要求的蘿卜才能打上“小兔拔拔”的標簽,并通過盒馬鮮生超市送到消費者手中,而蘿卜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增值。
“在農村產業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過程中,田水鋪蘿卜是一個很好的代表。它能一步步走過來,得益于農業與科技的對接,得益于對品牌的重視,也得益于借鑒外智、開拓市場。”大良鎮黨委書記張宏瑛認為,一個村的一個單品走向產業化的過程需要不懈努力,要想打出品牌需要很多力量的配合。
未來,田水鋪蘿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信以蘿卜立村的故事還會更加精彩。
#FormatImgID_0#
#FormatImgID_1#
訪談實錄
創 業 與 品 牌
記 者:現在,有很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在田水鋪村,我也注意到,有一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成為承包大戶。您覺得,怎樣能吸引年輕人返鄉發展?
張書義:從2006年開始,我們村陸續有年輕人回鄉種菜。到現在,有20位年輕人承包10畝地以上。一方面,他們看到了種地的效益。另一方面,通過村“兩委”班子對各項國家農業補貼政策的宣傳,也給了他們一些觸動。而且,我們的合作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各方面服務,還提供相關知識培訓,讓種地變得容易,慢慢就把年輕人吸引回來了。年輕人的觀念也在慢慢地轉變。
記 者:您怎么看待產業發展中品牌培育的作用?
張書義:現在,我們通過專業團隊來做品牌塑造,是借助外智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北京天下星農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重新對田水鋪蘿卜的品牌標識、名稱、包裝進行了設計,進入盒馬鮮生門店銷售后價格就翻了幾番,這就是塑造品牌的效果。我們始終認為,品牌培育的前提是品質過關,做到品相一致、綠色環保才能真正讓品牌立住、打響。#FormatImgID_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