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及世界經濟全球化時代,廣東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及更為復雜的挑戰,要立足省情農情,順勢而為,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國際化視野謀劃廣東特色農業現代化格局,推動國際化、品牌化、良種化、智能化,加快廣東農業現代化建設,將廣東打造成為熱帶亞熱帶高效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業對外開放合作先行區、全國生物農業創新集聚區、全國農業可持續優化發展區。
當前,廣東省農業現代化建設正處于補齊短板、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發展內涵的深刻變化,遵循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律,要加快實現由規模快速擴張為主向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階段轉變,大力推動農業國際化、品牌化、良種化、智能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國際化
進一步鞏固“橋頭堡”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明,農業現代化的過程是農業不斷國際化的過程,農業國際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廣東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隨著“一帶一路”倡儀的推進,廣東的對外貿易戰略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有利于開展農業對外合作。廣東全省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居全國第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數量也位列各省前茅,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但與第二、第三產業相比,廣東農業領域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明顯嚴重滯后,而且以香港、澳門和臺灣為主要來源地的外資更愿意以外資獨資企業的投資形式投資,并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加工領域,而對農產品新技術、新品種開發研究領域則較少投資。在農業“走出去”方面,培育發展農業跨國公司方面已具備良好基礎。涌現出廣墾橡膠集團有限公司、深圳華大基因農業集團、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走出去”企業。但廣東農業境外投資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尚未形成健全的物流營銷體系,全球化視野和國際化經營能力不足。
為此,廣東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要求,積極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儀,研究探索廣東農業對外交流合作新模式、新路徑、新體制。
鼓勵優勢農產品出口,推進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設。大力推動雷州半島口蹄疫免疫無疫區建設,打造一流的畜產品生產、對外貿易和品牌創新基地。做好農業龍頭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指導和服務工作,支持龍頭企業申請商標國際注冊,積極培育出口產品品牌。完善農產品貿易摩擦應訴機制,積極應對各類貿易糾紛。加快構建廣東重要農產品監測、預警和分析體系,建設基礎數據平臺,建立中長期預測模型和分級預警與響應機制。
鼓勵企業向境外農產品收購、加工、物流、倉儲、碼頭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以及種子、農機、農藥、化肥等科技含量較高的關鍵領域投資。強化企業在糧食、遠洋漁業等重點產業的合作,加強農業對外推介、技術合作和培訓力度,提升對外投資層次和參與運營能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跨國經營管理人才和大型跨國企業。完善農業對外合作服務體系和合作機制,推進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和農業對外合作試驗區建設;鼓勵支持省內種業企業組團到老撾、柬埔寨等境外地區建立繁育種基地,推介優質良種,開展種子貿易等;提升農業國際貿易、技術合作、人才交流、資金引進、對外投資層次和水平,為實現經濟走廊互聯互通提供有力支持。
實施“引進來”戰略,創新“引進來”機制,促進產業素質提升。積極引進國外和港澳地區大型農業企業在廣東建立品種研發和技術示范基地,支持臺灣農民創業園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注重引進農業科技創新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科技和優質種質資源,學習借鑒先進的管理經驗。創新利用貸款、補償等辦法,加大國內緊缺農機裝備引進。
打造高水平參與國際農業合作的重要區域,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面臨新的重大機遇,立足泛珠三角區域連接南亞、東南亞和溝通太平洋、印度洋的區位優勢,實施區域聯動發展。堅持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充分借鑒國內外如農業自貿區等農業合作交流平臺的建設發展經驗,加強規劃引領區域合作,做好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實施優勢互補,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協同發展。加快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平臺,在科技、產業、公共服務共享等方面加快改革,加速泛珠三角經濟圈、泛北部灣經濟圈和粵桂黔高鐵經濟帶的融合,使其真正成為中國農業走向世界的窗口。
品牌化
依托嶺南文化創標桿
廣東省農業特色資源豐富、農產品品類繁多、嶺南食材文化源遠流長,要始終將品牌建設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廣東雖然有不少優勢、特色農產品,但明顯缺乏享譽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品牌。目前,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均較早地進入農業產業化和品牌化時代,這些國家都把品牌建設作為參與全球農業競爭的國家戰略。廣東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高占有率和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屈指可數,需要加大力度發展一批承載嶺南文化的自主品牌。
在新的發展階段,要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通過品牌帶動標準化、規范化,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實現產業升級換代。在品牌建設中,形成品牌發展的整體工作機制,實現部門聯合、媒體聯合、專家聯合、社團組織聯合。
要壯大培育發展農業名牌。在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培育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和名牌農產品,努力打造農業品牌強省,提高廣東農產品影響力和競爭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要著力搞好農業名牌評選,促進區域特色產業升級轉型,樹立主要農業產業的行業標桿,使廣大經營主體形成重質量、創名牌的良好氛圍。要借助國家級、省級農業博覽會、推介會、展會等平臺,培育做大地方特色農業推介會等平臺,充分發揮各種新聞媒體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廣視角地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農業品牌的認知,引導消費者關注農業名牌,信賴農業名牌。要引入品牌專業機構,加強農業企業品牌策劃、包裝、開發,走品牌強企之路,做大做強一批農業品牌企業。
良種化
打造“現代種業硅谷”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廣東省高度重視現代種業的發展,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廣東省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廣東省政府從2013年起連續5年將發展現代種業相關工作列入年度重點工作,大力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深化種業體制機制改革,扶持壯大種業主體,加強市場監管和體系建設。目前,廣東省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逐漸形成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種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今后,要繼續做強現代種業,加快打造廣東“現代種業硅谷”,推進廣東從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跨越。加強廣東特色種質資源的收集、鑒評、保護和開發利用,扶持科研院校開展現代育種技術等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加快商業化育種體系構建,推動科企合作,打造一批支撐廣東優勢產業發展的專業型種業龍頭企業,加快培育一批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和配套系。加強供種保障能力建設,支持種業企業在雷州半島、粵北等種子生產優勢區域建設一批相對集中、長期穩定、設施先進的種子生產基地。支持建設農作物脫毒無病苗圃、特色種質資源圃、種畜禽場、保種場和國家級種公牛站。建立健全種子應急儲備調控制度。加強種業貿易發展,強化種子市場監管,建立健全全省及區域性種子質量監管體系和信息追溯體系。
智能化
開啟現代農業新階段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加速向農業產業鏈滲透,數字農業將開啟現代農業的全新發展階段,資本、信息、技術、人才將替代傳統的生產要素,成為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要堅持政府引導,多方共建、需求導向,創新驅動、協同共享,普惠農民、統籌規劃,示范帶動的原則,抓住“互聯網+”發展機遇,全面推進農業智能化發展,全面提升農業管理和運營效率,有效促進廣東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深化農業轉型升級,以實現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農業。
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加強頂層設計和技術支撐,強化智慧農業技術體系建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啟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加快設施農業發展,建立一批省級現代節水灌溉示范基地和區域示范點。認定一批農業信息化示范市、縣,省市縣聯動,推進信息共建共享,互聯互通。開展物聯網建設試點,推廣成熟可復制的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探索應用物聯網技術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在設施農業較發達地區探索應用物聯網技術開展農業生產智能化監控和災害預警等。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建設集政務辦公、信息服務、農業生產調度、農村經營管理、農業資源利用、氣象災害防御為一體,并覆蓋到基層的農業信息化綜合平臺。
加快發展創意農業、精準農業,實施資源整合工程,打造農業信息化“一圖、一庫、一網、一平臺”。組織實施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建設工作,不斷完善農村基層信息服務體系,提高農業信息技術應用覆蓋率。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加速推進電子商務與交易服務、物流服務、金融服務的創新融合。
推進廣東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作,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創新驅動,完善體制機制,加強投入保障和人才保障,確保規劃的各項任務順利完成。
(作者:劉英杰 任昕 莫玉環 楊多陽 許斯恬 張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