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滕州市被譽為“中國馬鈴薯之鄉”,屢次刷新我國二季作馬鈴薯單產紀錄,轄區內界河、龍陽、姜屯、大塢等多個鄉鎮得益于馬鈴薯種植而脫貧致富。今年春節,我趁回家過年之機到龍陽鎮李沙土村,探訪了龍陽鎮李沙土村的馬鈴薯水肥一體化示范田。
依托適宜的水土、先進的技術、豐富的經驗,滕州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國菜薯第一品牌”,龍陽等鄉鎮的馬鈴薯產業多年前就已達到“畝產萬元”,在滕州種植馬鈴薯的收入明顯高過種植其他作物,但馬鈴薯種植卻并沒有在全市普及,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幾個鄉鎮。究其原因,除了傳統種植習慣和水土因素以外,還在于馬鈴薯種植雖然收入高卻非常苦累,很多鄉鎮仍然以機械化程度更高的糧食作物種植為主,節省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到市區打零工賺錢。而李沙土村的馬鈴薯水肥一體化示范項目卻徹底改變了過去馬鈴薯種植高勞動力的面貌。
2017年年底,在山東省供銷社牽頭指導和支持下,李沙土村引入了馬鈴薯水肥一體化項目,滴灌技術用在了50畝馬鈴薯示范田上。在50畝示范田旁有一個機井和總控制管道,提供水源和壓力,通過分管道連接31家農戶的田地,每家農戶有一個自己的控制閥門,來具體操作自家田地里的澆水、施肥。“普通的馬鈴薯種植方式消耗巨大,通過水肥一體化項目能節省90%的人力。以前下一次地回來滿身都是泥,現在只需要看看表,擰一下閥門就行了。”李沙土村支部書記張靖介紹說,早春馬鈴薯需水量較大,而滕州春季雨水較少,灌溉主要用地下水,農忙時農戶要在地下水井旁排隊用水,耗水、耗時、耗力。水肥一體化項目讓每家農戶都有了自己的控制管道,不需要再排隊用水,滴灌技術也使總用水量能節省50%以上,更重要的是農戶不需要再在泥濘的田間勞作,只需要在田頭操作一下管道開關即可。除此之外,該項目還能更好地把控馬鈴薯大棚內環境,減少病蟲害發生,用水用肥量更加精確,預計馬鈴薯產量和品質還會有小幅提升。
通過這一項目的引進,農戶實現了“穿上西裝工作”,能有效解決農戶因體力勞動大、工作不體面而不愿種地的情況,同時一家一戶的管道控制方式也讓小農戶搭上了現代農業的快車,對探索解決“誰來種地”問題、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問題意義重大。
據了解,該項目引入后,50畝示范田也成了“明星田”,不僅李沙土村和龍陽鎮的村民紛紛叫好,其他鄉鎮也多次來參觀學習。但該技術能否大范圍推廣,張靖坦言目前難度還很大:“村民多數是有心無力。”該項目每畝成本大概2000元,田間設施2年需要更換一次,現在大多數村民寧可繼續多出力,也不舍得拿出這么多錢上設備。李沙土村民對有經費支持的50畝示范田羨慕不已,也期待政府給小農戶更多的支持,而現階段的財政支持大多還是針對有規模的大企業和大農戶。
李沙土村幾年前建設了馬鈴薯存儲冷庫,今年春節期間里面擺滿了來自內蒙古的馬鈴薯。內蒙古馬鈴薯怎么存放在了滕州的冷庫?原來,滕州馬鈴薯因優良的品質在市場上售價一直比較高,去年價格大概是1.3元/斤,而內蒙古馬鈴薯的價格大概是0.6元/斤,于是在李沙土村就出現了拿內蒙古馬鈴薯來冒充滕州馬鈴薯的現象。個別“菜販”從內蒙古低價收購當地馬鈴薯,運到滕州來試圖以滕州馬鈴薯的名頭對外出售,結果由于兩者品相差距大,內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區別,導致收來的內蒙古馬鈴薯大量滯銷,最終以0.4元/斤都難以賣出,只得暫存在冷庫內。雖然這一出鬧劇并沒有成功,這種砸自己牌子的做法也遭到當地百姓唾棄,但長此以往下去,“天下大米假五常”“陽澄湖洗澡蟹”的現象會不會出現在更多優秀的區域品牌身上難以預料,農產品區域品牌的保護機制亟待建立。
滕州按照“一村一品”思路發展馬鈴薯產業的村莊不在少數,水肥一體化項目為什么單單選中了龍陽鎮李沙土村作為試點?“沒有好的村兩委班子,好事難辦好。”引入該項目的山東省供銷社負責人一語道破。基層黨組織對鄉村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村兩委班子如果不能做到公私分明,會嚴重阻礙村集體的進步。以李沙土村的馬鈴薯水肥一體化項目為例,該項目在引入前就決定不可用在村兩委成員的土地上,類似這種有經費支持的好項目李沙土村一向如此處理,這種先人后己的做法也讓村集體對兩委班子非常擁護和認可,兩委班子做出一些重大決定時也能得到更好貫徹執行。
李沙土村兩委班子能有今天的公信力,與村支書張靖的以身作則不無關系,鄉村振興離不開這樣踏踏實實為民辦事的基層干部。張靖作為一名80后已經在李沙土村當了十余年村支書,他的曾祖父曾在革命時期成立了李沙土村第一個黨支部。紅色基因傳給了他。除了做事公私分明,心系村集體發展,他還十分注重黨風建設。他自己出資把個人的養殖場改造成了村史館,展示李沙土村發展至今的艱辛不易,讓更多人銘記老一輩的革命精神。除了村史館內鮮明的紅色文化,全村上下也隨處可見紅色標語,最新的中央精神真正深入到了最基層。
李沙土村展示了“一村一品”思路的發展成果,馬鈴薯水肥一體化示范項目為解決“誰來種地”和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也應看到,新技術推廣到田間地頭還需要國家更多財政支持,尤其是對小農戶的支持;優秀的區域品牌需要得到更多的保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