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舅姥爺還是在前年夏天,公婆招待我父母到東戴河景區游玩。還記得當時舅姥爺在自家的漁家樂正忙著收拾客人剛吃完的飯桌,父親說:“老舅手腳麻利得哪像年近70的老人!”舅姥爺大名趙文淵,是愛人姥姥的親弟弟,姥姥家兄弟9人,姊妹2人,舅姥爺排行老九。
舅姥爺家在遼寧省綏中縣萬家鎮止錨灣村,借著東戴河旅游景區開發的東風,全村300戶左右的人家,幾乎家家都開漁家樂。
從出海打漁到帶客人趕海
愛人小時候暑假常到舅姥爺家長住。盡管屬于不同的省,但止錨灣村距離愛人家僅8公里,緊靠海邊。2012年,遼寧省將綏中濱海經濟區更名為遼寧東戴河新區,其中就包括止錨灣村所在的萬家鎮。但海邊旅游的生意興起得更早,據舅姥爺說,當地漁家樂的興起最早是從2000年當地一個煙草老板在海邊蓋了度假村開始。2008年舅姥爺的二兒子震舅在自己家蓋了20間房,靠著一出門直走就是海邊的位置優勢,開始經營起漁家樂,當年村里陸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家做起了海邊旅游住宿生意。隨著“東戴河”被大家知道,近5年,游客明顯增多。
游客主要的興趣點就在玩海,除了游海泳外,有時舅姥爺還會帶著客人起大早趕海,好的時候能撿幾盆海貨。舅姥爺說,這比以前出海打漁可輕松多了。以前家里的收入主要靠出海,有時一走幾個月,村里每年都有船遇險。婦女為貼補收入則在家夏天補網冬天加工皮皮蝦干,手上長年裂口子,現在全家經營漁家樂,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
震舅家的漁家樂分工很明確,震舅負責在網上宣傳聯系游客,舅媽和舅姥負責管賬和餐飲,舅姥爺則負責打掃衛生和零活。五證齊全讓震舅家的漁家樂更容易贏得游客的信賴,而熱情樸實的待客之道則留住了不少回頭客。震舅很有宣傳意識,早在2008年就開始在網上宣傳,幾乎每年旺季都會爆滿。隨著每年的裝修升級,現在震舅家已有40間客房,靠自家人已經忙不過來了,旺季要請本縣的四、五位廚師和服務員。據舅姥爺粗算,從五一到十一,每年家里接待的游客約有7000人次,有些游客來不止一次。
如今,舅姥爺家的兩個舅舅,連同村里八舅姥家的兩個舅舅,都靠著經營漁家樂賺的錢分別買了樓房。
從打漁住海、休漁住村到夏季在村、冬季上樓
去年春節就聽婆婆說,現在村里人冬天都搬進了樓房,租住在樓房比在農村燒煤還省錢,今年借著串親戚的機會,到舅姥爺家一看果然如此。老兩口租住了50平方米的一個大開間,床、電視等家具都是現成的,廚房衛生間雖小但五臟俱全,落地窗打開,一眼就能看到海邊的村子,天氣晴朗時還能看見自己家的院子。
租住的樓房屬于當地最早開發的樓盤,自從東戴河新區開發后,當地的樓盤也隨之興起,據舅姥爺講,主要是賣給了北京天津等周邊城市的人,看中的是低廉的價格(和北京比)和海邊的地理位置,就連我順義的舅舅也跟風在這附近的樓盤買了房。舅姥爺租住這套房的業主也是北京人,買房主要為投資,房子已完全委托給物業公司,夏天按日租房租給游客,冬天租給當地村民。
八舅姥家的洪為舅家也在附近,從舅姥爺家出來我們便去他家,他自己在村里的漁家樂早在幾年前就開始轉包出去,洪為舅和弟弟憑著自己裝修的手藝在當地樓盤的物業公司里當起了維修工,還趕在去年3月份房子漲價前買了房,徹底告別了漁民身份。晚上吃飯時,洪為舅笑著說:“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今天中午和親家吃飯,除了冬天緊俏的海貨,其他菜基本沒人動筷子。”
從打漁為生到現在或是經營漁家樂,或是到企業上班,景區開發帶動的不僅僅是當地漁民身份的變化,更是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