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小農戶的大期待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李錦華 字號:【

  年年走基層,年年都有新故事。農業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生態,鄉土鄉愁鄉賢,阡陌之間,在透紅的燈籠和春聯中,祖國廣袤大地彌漫著節日的歡悅。

  又到一年春節時。本刊連續第11年推出“春節回鄉見聞”專題報道。記者奔赴山東、西藏、遼寧等地,與老鄉嘮家常、敘農事,用筆墨和鏡頭捕捉農民真實的心聲與愿景,感受新農村的時代脈動。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工作在基層,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一起來看看老鄉們對鄉村振興的所盼所感,所想所干,一起來看看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圖。

  新春佳節回鄉省親,拜年之余少不了聊聊農事。魯西北的小村莊是傳統農區,自20世紀90年代棉花效益大幅降低后,農民便改種玉米小麥,從播種到收割主要靠機械,家庭收入靠外出務工。和全國其他農區一樣,留在村里的大多數是老人和孩子。“空心化”持續一年又一年。

  農民的小日子:“農活越干越少,日子越過越好”

  60多歲的劉華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莊稼漢,這幾年家里光景越來越好,幸福感也越來越強。全家6口人,如今只剩下4畝地。“孩子們戶口遷走,我家少了一半耕地”。但對他來說,這種“減少”是幸福的。“四個孩子全在濟南和青島買了房,安了家。今年回來,看我們屋里沒有暖氣,就給添了空調。”老兩口的幸福蕩漾在眼尾和嘴角。

  “現在農民好當,農活都靠機械,給人付錢就行了。雖然種地掙不了什么錢,但很省勁啊。”農機的普遍應用使農民從繁重的農活中解脫,而農機的社會化服務又大大地幫助小農戶走近了現代農業。

  “種地不掙錢,為啥不流轉出去?”聽罷,他便開始算賬。“種子化肥每畝地一年330塊左右,澆水打藥一畝地一年110元左右。播種和收獲都靠機械,種一畝給人付25元,收小麥一畝70元,收玉米一畝90元,秸稈還田翻地一畝100元。”算下來,總計一畝地成本為750元左右,而收成是玉米小麥各約1000斤,能賣到1800元,所以去年種地的純收入為一畝地1050元左右。

  “流轉給大戶代管,一畝收入400元左右,四畝地就比自己種少掙2400塊。又不影響打工,還是留著吧。”糧食作物經濟效益低導致土地流轉價格低,所以像劉華這樣考慮的農民在當地仍是大多數。“我們農村人的日子好不好主要靠打工,更大的指望在下一代身上。”

  農機手的無奈:“農機服務利潤低,創新思路求發展”

  50多歲的趙國是村里經營農田托管的能人,夫妻倆在2012年購得一臺小型聯合收割機,做代耕代收,最近幾年開始從事農田全程托管,去年托管面積達到50多畝,每畝付給農戶400元。兩口子為了節省成本,起早貪黑地忙活,只在收獲時偶爾找親友鄰居幫忙。“每畝地每年純收入最多能掙500塊。”他直言,托管業務一年只有2.5萬元收入。“到外面打工能多掙點,但是老人和孩子就沒人照看了。”

  “有沒有想過擴大面積?”趙國坦言:“再擴大面積我們兩口子就干不過來了,如果雇人就多了一筆支出,而且雇工沒有自己干出活,不劃算。”其實,趙國早已盤算清楚,50多畝是他們夫妻倆經營利潤最合適的規模。“另外,村里有托管意愿的差不多就這些,其他人還是愿意自己種。”他告訴筆者,若一定要擴大規模除非貸款買大馬力農機,去別的村子“搶生意”。

  然而,這條路也走不通。“現在普通農機已經不稀奇了,競爭激烈,若買大馬力農機就得貸款,但是農田托管利潤太少,不值。”趙國說,若增加投資,他會選擇其他利潤率更高的農業項目。農田全程托管是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創新模式,像趙國夫妻倆這樣經營一臺拖拉機,容易起步,投資少,但也極為辛苦。土地不能連片、機械無力增加、成本難以壓縮,種種原因導致農田托管利潤有限、規模難以擴大。

  趙國算是村子里有頭腦有魄力的能人,但他沒少念叨鄰村最早靠著農機致富的殷磊。“他頭腦靈活,農機服務干得早,前幾年可是掙著錢了。”

  “我2005年就買了俺村的第一臺拖拉機,花了5萬塊。”殷磊剛買的小轎車停在門口,看得出家底殷實。2014年,他又以8.5萬元購買了一臺(谷物/小麥)自走式收割機,以每畝地60-70元的價格(倒伏的麥地需要每畝100元)為周邊約300畝小麥提供收割服務。

  “現在做農機服務的利潤比以前差遠了。2005年剛開始干的時候,收一畝地也要40-50塊,全村800畝地都靠我收。”然而,今非昔比,目前全村共有四臺拖拉機。“現在一年收割300畝麥子要用柴油800升,共4000元,每年保養一次2000元,農機成本一年約6000元,毛收21000元,每年純收15000塊。而8萬的農機最多用8年就會被淘汰,難做。”

  從2005年到今天,殷磊深切感受到農業生產和農村的發展與變化。“怎么才能發展得更好?”“可以考慮聯合起來買更大馬力的機械。”但大馬力機械貴,需要貸款,而且更新速度快,一個人投資有困難。

  “貸款買農機可不好辦啊。”他說,農村貸款要托關系,雖有聯保免抵押貸款政策,但共擔風險的聯保人卻不好找,而且利息也不便宜。所以,他選擇自掏腰包。筆者問到農機補貼,他說,“我2014年買的農機是8.5萬元,除了培訓費、駕駛證費用等等,到手補貼才3500多塊,跑手續還耽誤三個工。”據他和趙國反映,農機補貼政策雖好,但農機售價由經銷商說了算,在高價面前,補貼的刺激效果顯得非常有限。

  “憑個人力量做代耕代收已經過時了。”殷磊說,“農機服務利潤低,得創新思路求發展才能跟上時代。”“小農戶振興鄉村?太難了。得靠合作,還得靠國家支持啊。我們附近有個村支書叫樊斌,發起了合作社,人家那機器全是大馬力,流轉規模大還享受國家補貼。”言談間,看得出殷磊心生羨慕。

  合作社的渴望:“鄉村振興最缺的還是科技和人才”

  樊斌很能干,2014年發起了種植專業合作社,是大家眼中振興鄉村的帶頭人。“我們在種植專業合作社之外又新成立了農機服務合作社,向農民提供深耕旋耕服務,深度能達到45厘米,旋耕一畝地費用是90塊,國家有補貼深耕免費服務,算下來農民還是劃算。”樊斌告訴筆者,合作社有大型拖拉機5臺、大型收割機8臺、深耕犁4臺,另外還有播種機、施肥機、噴防設備等幾十臺套。合作社不僅作為全省的先進典型享受了國家補貼,他本人還到北京參加過農業部的培訓,很是自豪。

  目前合作社流轉了1700多畝耕地,而連片成方的只有600畝,用來做試驗田,搞育種。由于合作社流轉規模大、合同時間長、享受國家補貼,每畝流轉費達到了700-800元。樊斌坦言,“地租較高,種植傳統糧食作物只能勉強維持運營。幸虧我懂農業有竅門,節省一些農資成本,否則,外行來做肯定不掙錢啊。”

  “合作社提高效益最大的障礙就是土地不連片。”據他介紹,最大限度地發揮機械作用還得靠土地連片,而連片的障礙是一部分農民缺少好的就業機會,更愿意自己種。“都守著一畝三分地,舍不得自己種多掙的那幾百塊錢啊,還是得創造就業機會,讓農民有新的增收渠道。”

  “您覺得鄉村怎樣才能振興?”

  “鄉村發展很被動,光靠傳統種植肯定不行,得搞點效益高的項目。但大多數小農戶缺少發展思路,個別人有點思路想發展高效農業,還缺少技術和人才,也不懂市場。”樊斌直言,思路、科技、人才、市場,農村發展困難一環套一環,僅僅靠農民靠農村很難突破。

  他還說,合作需要繼續擴大,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走三產融合的路子才能提高農業經營效益。“歸根結底,鄉村振興最缺的還是科技和人才。不論是農業院校的技術人才還是懂市場的商業人才,都缺,特別需要有人才來幫我們發展一村一品。”

  小農戶的期待:“盼著現代化的養殖場能建好,我們好搭車”

  對于缺少技術和人才支撐,劉華的弟弟劉德深有感觸。“去年口蹄疫病、病毒性腹瀉、肺炎,各種豬病爆發,我家的大小豬死了40頭。”說起去年的損失,養了十幾年母豬、繁育豬仔的劉德心疼不已。簡易的農家豬舍,五頭母豬的規模,兩年下五窩豬仔,能活三窩就挺好——這就是小農戶劉德的養豬路。

  “最怕豬得病,一得病就沒治。豬仔的存活率大概是60%吧。”由于缺少專業技術人員,更缺少現代養殖設施,劉德的養豬事業一直不溫不火。“得了病就去鎮里的獸醫站買點藥,效果一般不咋地。”他說冬天是最危險的時候,“等天氣一暖,有多少豬仔就有多少錢。”

  說起農村產業興旺,劉德非常有感觸。“還得靠現代技術,靠我這樣的老辦法肯定不行。聽說有個浙江人要來我們這里蓋現代化的大型養殖場,兩個豬場一個雞場,到時候就有專業獸醫了,可以去找人家幫忙,或者干脆去那里找點活干。”劉德對產業興旺的期待是搭上現代化養殖場的順風車。“盼著現代化的養殖場能建好,我們好搭車。”

  “我就養5頭母豬,屬于小打小鬧,沒想過擴大,能賺一點是一點。”劉德的話,是像他這樣的大多數小農戶的真實告白。“農民自己投資不起,也承受不起風險,還得靠政府引進大企業帶動我們。”說完,劉德看向旁邊的大哥劉華,二人相視,頻頻點頭。

  不論是守著小日子的劉華、只養5頭豬的劉德,還是另尋門路的趙國與風光不再的殷磊,抑或是合作社的領頭人樊斌,他們都是鄉村的主人,是鄉村振興路上最平凡的參與者。也許他們被認為能力不足或是魄力不夠,難以擔當振興鄉村的大任,但他們對家鄉充滿眷戀,對土地充滿熱愛,更對國家政策充滿期待。

  (文中出現人名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