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產業精準扶貧,應以項目扶持為主要手段,努力創造條件讓貧困戶自身能力增強,形成自主創收的開發式扶貧模式,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實施連片集成開發,打造全產業鏈,為脫貧攻堅持續釋放動能。
近日,筆者赴山東省單縣黃崗鎮開展產業扶貧專題調研,通過實地走訪,與當地政府、畜牧部門和龍頭企業座談,交流產業扶貧的做法與經驗,研究畜牧業精準扶貧的思路和措施。總的看,黃崗鎮政府與畜牧龍頭企業合作、籌建精準扶貧肉鴨養殖項目,依托產業發展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探索出“政府+龍頭企業+貧困戶”三位一體的精準扶貧模式,扶貧項目選擇精準,扶貧長效機制基本建立,形成了合作共贏的產業發展模式,脫貧增收效果較好。
產業扶貧進展和成效
單縣位于華北平原中心地帶魯蘇豫皖四省八縣交界處,現轄鄉鎮22個,黃崗鎮地處單縣城南15公里處,全鎮人口9.2萬,耕地10.5萬畝,以種植小麥、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為主,農業生產方式原始,經濟發展基礎薄弱。截至2018年,全鎮貧困戶4100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000余人,以因病致貧和失去勞動能力的中老年人為主,主要收入來自種植收入、農閑打臨工、低保、養老金(60歲以上)和扶貧項目分紅等。
2016年以來,黃崗鎮結合本地實際,利用上級撥付各類扶貧專項資金3641萬元,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70個,項目累計收益200余萬元,帶動2001戶共3559人脫貧致富。在畜牧業扶貧方面,黃崗鎮政府與本地龍頭企業對接,通過公開招標確定了7個肉鴨養殖產業扶貧項目,整合專項扶貧款共620萬元,建成高標準新型鴨棚8棟,在建高標準新型三層網養鴨棚3棟;同時,縣畜牧獸醫局籌集產業扶貧資金,在黃崗鎮投資建設新型鴨棚2棟,預計年后投入使用。鴨棚建成后鎮政府與龍頭企業簽訂租賃協議,企業每年按投資額的10%支付租金,租金由鎮政府分配給建檔立卡貧困戶。自2018年鴨棚投產以來,項目帶動周邊5個村613戶貧困戶966人脫貧增收,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貧困戶有了穩定收入。黃岡鎮政府與單縣新希望六和飼料有限公司食品分公司簽訂肉鴨養殖場租賃合同,租期10年,固定了項目利潤。2018年項目實施,當年獲得租金35.44萬元(合同約定前3年租金35.44萬元/年,后7年16.2288萬元/年,平均22萬元/年),鎮政府按貧困程度將貧困戶劃分為一般、相對和深度三個貧困等級,所獲租金按貧困等級分配,扶貧款直接打給貧困戶。調研組在常溜村了解到,貧困戶從肉鴨產業扶貧項目收益500、1000、2000元不等,最高可達2900元,貧困戶得到了穩定收益。
降低了生產經營風險。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由鎮政府出資,企業提供建場指導(設計規模、選址、基建等),減輕了企業資金投入壓力。新希望六和公司在單縣建有1個飼料廠和一個食品加工廠,肉鴨產業扶貧項目為食品加工廠提供了穩定的貨源。成品肉鴨經食品加工廠屠宰分割速凍,由新希望六和公司統一調配銷售,解決了銷售出路。同時,龍頭企業是市場主體、產業體系的主力軍,在資源、技術上具有天然優勢,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強,項目交由龍頭企業托管,經營風險大大降低。
推動當地肉鴨養殖產業升級。項目全部采用純舍飼高床網養,配備全自動上料和乳頭式飲水設備,2個工人即可管理1個鴨棚,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在建3棟新型三層網養鴨棚,每棟鴨棚可養肉鴨2.5萬只,肉鴨單位面積飼養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大幅提升。糞污處理采用發酵床模式,通過稻殼、糞便、菌粉協同發酵,快速轉化生糞、尿等養殖廢棄物,消除惡臭,實現將糞便降解無污染。
示范帶動周邊農戶致富。近幾年,受禁限養影響,肉鴨養殖量下降價格上升,規模場肉鴨凈利潤將近2元/只,利潤可觀。項目實施后,示范帶動周邊農戶自建鴨棚養殖肉鴨。新希望六和公司以“公司+農戶”模式,在單縣每月簽訂150萬只肉鴨購銷合同,涉及農戶100多戶,其中利用扶貧貼息貸款建棚養殖的貧困戶有10戶。據養殖戶介紹,自建鴨棚相對簡易,前期投入小、經營成本低,2018年肉鴨純利潤可達2.5~3元/只,以飼養7000~8000只/棚、年出欄6批次計,一個鴨棚每年收益可達10萬元以上。
當前產業扶貧面臨的問題
貧困戶自身發展動力不足。黃崗鎮主要是家庭勞動力不足,或是因病致貧,老年人和重病戶較多,因年齡大、身體狀況差等無法從事勞動發展產業。與貧困戶聊天發現,大多貧困戶思想觀念陳舊,干事創業意識不強,加上生產經營能力較差,主動學習新技術能力弱,更注重眼前利益。因此,單靠注入資金,讓貧困戶單打獨斗發展產業,存在很大困難。
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帶動產業發展能力有限。調研發現,大部分貧困村基礎薄弱、資源貧瘠、村干部觀念落后,集體經濟收入很少,“空殼村”的比重高。一是集體無自身經營收入,主要靠鎮劃撥辦公經費維持運轉。二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缺少“能人”,很多有經濟頭腦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三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缺少可利用資源,多數村將集體土地、山林等資產全部包產到戶或租賃,導致集體資源利用率較低,個別甚至無集體資產可用。
脫貧容易致富難。隨著脫貧攻堅工作不斷深入,各項扶貧政策不斷落地,有力促進了貧困戶增收,幫助貧困戶精準脫貧。調研發現,貧困戶王君蘭家2口人,2018年人均年收入4900元,主要是低保收入4320元,種植收入近1060元,養老金1320元,扶貧項目收益分配2900元,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扶貧項目雖為貧困戶“輸了血”,但貧困戶并未真正參與到項目實施過程中,自身“造血”能力沒有提升,致富奔小康難度大。
養殖產業扶貧項目用地難。隨著現代化、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畜禽養殖用地需求增加。在單縣調研發現,開辦養殖小區需要申請設施農用地,由于土地指標嚴重緊缺,在禁養、限養區外,只有林地、灘涂地和荒地可用,可發展養殖業的土地有限。加之養殖場選址要求遠離居民區、主要干道及水源地,多方限制條件制約了養殖業扶貧項目的發展。另外,據當地養殖企業反映,修建蔬菜大棚用地獲批較易,而修建養殖大棚獲批卻難度很大,同為農業用地,境遇完全不同。
推進畜牧業精準扶貧的幾點思考
通過調研發現,產業扶貧已成為貧困地區持續發展的根基,是貧困戶精準脫貧的重要依托。今后開展產業精準扶貧,應以項目扶持為主要手段,努力創造條件讓貧困戶自身能力增強,形成自主創收的開發式扶貧模式,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實施連片集成開發,打造全產業鏈,為脫貧攻堅持續釋放動能。
強化地方政府引導。地方政府是扶貧攻堅的主力軍,也是扶貧資金的主要來源。要加大財政資金對養殖業扶貧的投入,適度提高養殖業資金占比,平衡種養關系。重點支持養殖產業扶貧項目建設和養殖技術推廣,推動特色品種和新技術引進、示范、推廣。因地制宜細化、完善扶貧產業發展的土地、財政、金融、稅收等支持政策,重點解決用地難、水電道路等設施配套不足及營商環境欠規范等問題。
科學謀劃產業扶貧項目。產業扶貧要讓貧困戶長期受益,必須要扶持有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而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條件,是做好產業扶貧工作的基礎。產業扶貧項目遴選要科學可行,必須要做好充足的技術論證、市場調研、環境評價和效益分析,還要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以及產業發展規劃等相銜接,避免盲目投資,倉促上馬。同時,還要考慮項目收益的可持續性,確保幫扶項目的持續增收。
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脫貧增收。畜牧行業的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是實施產業化扶貧、帶領貧困農戶脫貧致富不可替代的市場主體,要運用市場經濟手段,構建市場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把公司(基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能人大戶與貧困農戶、扶貧資金有機結合起來,使新型經營主體成為項目實施和資金周轉的有效載體,促進扶貧工作市場化運作。同時,產業扶貧增收的關鍵是解決產品銷售問題,要協調產品對接,延長產業鏈條,為扶貧產品解決銷路問題。
扶持返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調研中發現,常溜村部分返鄉青年在村內創辦了腐竹廠和家具廠,吸引了數名村民就業。返鄉創業青年具有眼界開闊、思維活躍、富有激情等優勢,他們結合各自所長,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可通過吸納就業、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脫貧,地方政府應為返鄉創業青年參與扶貧提供全方位支持。建議通過實施創業補獎政策、提供資金信貸支持、典型表彰激勵等措施,幫助解決遇到的實際困難,讓返鄉創業青年成為脫貧攻堅的生力軍。
扶貧先扶志消除精神貧困。貧困人口的穩定脫貧,必須依靠內生動力的增強和發展能力的提升。對于習慣“等靠要”和內生動力不足的貧困戶,要強化精神幫扶。一是樹立脫貧典型,以點帶面,發現、總結、推廣、宣傳扶貧、脫貧典型人物事跡,讓脫貧戶宣講自己的“致富經”和“創業史”,從而形成榜樣示范效應,提振脫貧信心。二是充分利用“村小”“鎮小”等學校這一平臺,加強對中小學生進行脫貧攻堅政策宣傳教育和引導,用孩子的言行影響帶動長輩勵志脫貧。
(作者單位:全國畜牧總站、中國飼料工業協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