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河東鄉村勁吹文明新風——山西運城鄉風文明建設紀實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王琦琪 字號:【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之“魂”,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抓好鄉風文明建設,就抓住了鄉村振興的關鍵。

  近年來,山西運城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一約七會”制度為保障、以文化大禮堂為平臺、以新鄉賢為引領,采取多種措施深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重德行孝在運城蔚然成風;濁行陋習在運城基本銷聲匿跡;維系鄉情鄉愁的文化禮堂等平臺載體在運城越來越多;一支萬人規模的新鄉賢隊伍讓運城鄉風文明建設如虎添翼……

  揚善行義舉美德,樹社會文明新風——優秀傳統文化為鄉風文明樹“根”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基本、最深厚、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沒有文化的振興,鄉村就會失去最強大、最廣泛、最深沉的基礎。樹文明鄉風,必須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挖掘出來,結合現實條件,面向人民群眾需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闡發時代價值,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煥發生機、迸發活力。

  劉桂芳是鹽湖區雷家坡村一名普通的村民。2019年3月21日,她像往常一樣照顧自家的小賣店,幾名看著面生的人突然“闖”進門來。“桂芳,快來領獎,你家被選為山西省‘最美家庭’了!”村黨支部副書記姚永計大聲說道。劉桂芳愣了一下,接過山西省婦聯為她頒發的榮譽證書和獎杯,臉上掛著羞澀的笑容。“她本來就是我們村的‘好媳婦’,自己屋里不安空調先給公婆安上了空調,平時有啥好的都是先緊著老人用,給婆婆做飯、洗澡十年如一日……孝敬父母,夫妻同心,她家不得獎誰家得獎?”圍攏來的鄉親邊夸贊,邊祝賀。

  德為立身之本,孝乃百善之先。但曾經的“德孝文化之鄉”卻一度出現了不良狀況。“2006年以前,我們村是典型的單、薄、渙、散、落后村,大家各種各的地,沒啥聯絡,還經常因為贍養老人或鄰里糾紛到村委會告狀。”姚永計說,“運城是‘舜帝德孝文化之鄉’,舜帝留下的‘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好家風不能在我們這斷了啊!”

  雷家坡從改善家庭關系入手,開展了一系列宣揚德孝的文化活動:每年評選“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夫妻”等稱號,每逢重陽節等重要的尊老敬老節日,通過簽訂《養老協議書》、開展“一盆溫水、一個擁抱、一聲爸媽”敬老儀式,鼓勵、督促兒女們為老人盡孝心。一年一度的“夸媳婦比賽”是全村最熱鬧的時候,這時,眾多婆婆爭搶登臺,就為了同大伙講講自家媳婦的種種好處。原來是“評媳婦”,看材料、搞投票,現在是婆婆上臺夸,突然有了競爭的氣氛,各家的媳婦恨不得使出全身力氣對婆婆好,各家的婆婆也生恐落后了他人,凡事都和媳婦有商有量,無形之中形成了你追我趕孝敬老人的好家風、好村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俗話說“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是通過千萬個家庭代代傳承的。沒有一個個家庭的德孝家風,就形不成整個社會的德孝文化。如今,雷家坡村德孝文化搞得熱熱鬧鬧,效果也十分明顯,原來的“各人自掃門前雪”變成了“有活大家干,有難齊上陣”,村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天比一天好。雷家坡村持之以恒弘揚德孝文化,也讓他們獲得了“全國文明村”的榮譽,還引來十幾家企業爭相入駐,不僅鄉風更加文明,產業也跟著興旺起來。

  為了深入挖掘舜帝德孝文化的時代價值,弘揚新時期德孝文化,運城還發布《關于以“星級文明戶”創建為抓手,推進全市鄉風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把“星級文明戶”評選作為建設鄉風文明的重要抓手,這是“最美家庭”“好媳婦”等稱號的升級版。截至目前,運城市已評選“星級文明戶”87461戶,占村家庭總數的50%。

  優秀傳統文化是鄉風文明的“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引下,運城還深入挖掘闡發了河東人類遠古文化、農耕源頭文化、黃河根祖文化、河東民俗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文化品牌,增強了新時代的鄉村文化自信,再加上不斷更新的活動形式和內容,讓運城鄉村逐漸形成崇德向善的氛圍,推動鄉風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

  移風易俗倡文明,婚喪簡辦樹新風——“一約七會”為鄉風文明立“制”

  推進鄉風文明,需要有立有破,一方面需要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應該摒棄愚昧的陳規舊俗,通過建立新制度向陋習宣戰。運城的紅白理事會等“一約七會”就是掃除陋習的“橋頭堡”。

  衛張虎是聞喜縣柏底村紅白理事會的成員,他專門負責檢查村內紅白宴席是否超出規定標準。他說:“曾經我們村辦白事都是‘煙酒兩頓飯,鑼鼓鬧兩天’,少一個環節就被說是‘不孝順’。如今有了紅白理事會和制度,大家都必須遵守‘煙酒不上桌,只吃一頓飯,鑼鼓敲半天’,隨份子每次不超過100元,宴請的標準一桌低于200。這樣下來一場白事差不多能省1萬元,原來花費兩天時間,如今不到一天就全部結束。”這正是“不辦滿月不過壽,升學參軍不宴請;村會料理紅白事,勤儉節約人稱贊”。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條件的逐步好轉,辦紅白事重排場、好攀比在運城一些地方有所抬頭。鹽湖區大村村民李根深說:“從前我們辦婚禮都是自己組織,村里不管,規定不定,家庭富裕的‘掙個臉面’,家庭困難的也‘打腫臉充胖子’,隨份子有時能達五六百,宴請席甚至有三四十桌。雖然大家很不情愿,但輪到自己時,還是隨大流,誰都沒有魄力去抵制這種不良風氣。”

  2018年,運城市出臺《關于充分發揮農村紅白理事會作用切實規范農村辦理婚喪喜慶事宜的指導意見》,開始在農村全面建立紅白理事會制度,力求通過紅白理事會及其相關制度推動形成鄉村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它事不辦的文明新風。“婚嫁車,限六輛。豪華車,不提倡。請吃席,二十桌。總六十,莫坐多。兩便餐,八個菜。一桌飯,低二百。發喜煙,只十塊。彩禮金,限六萬……”這“紅事三字經”再配上當地能人創作的剪紙,讓村民們把辦紅事的要求和規則聽得順順溜溜、記得明明白白。

  破除陋習,運城不單單靠嚴管。為了方便群眾就地就近辦事,運城每個村子都建起了紅白事場所,提供給村民免費使用。這樣通過“嚴管”一邊壓著村民不要鋪張浪費,一邊通過“服務”幫助村民降低支出,既讓村民們辦好紅白事,又切實減輕了經濟負擔,從而實現“一把移風易俗金鑰匙打開社會文明、群眾減負兩把鎖”的效果,推動鄉風文明工作再上新臺階。

  除了紅白理事會,運城市每個村都建立了“一約七會”制度——“一約”是村規民約,“七會”是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老年協會、新鄉賢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協會和民調理事會。這“一約七會”制度的不斷健全,對破除鄉村社會陋習、引導群眾移風易俗、引領社會新風、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基層社會和諧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讓鄉村文明新風吹拂河東大地。

  文化禮堂觀古今,精神家園鑄民魂——文化大禮堂為鄉風文明強“體”

  文化需要載體和儀式。有了載體,文化才能有展示的場地;有了儀式,文明才能一次次被運用、被發揚。“村里的一棵老槐樹,一口水井,往往維系著村民最大的鄉愁、鄉情。鄉風文明建設需要去營造公共的文化活動場所。”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龍文軍說。

  運城文化底蘊深厚,各村各縣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習俗。如何將這些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建設統一平臺方便展示的同時讓各個村、縣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運城市宣傳部想出了建設文化大禮堂這一鄉村文化綜合體的辦法。運城文化大禮堂建設試點自2018年4月啟動,囊括了村史館、道德講堂、日間照料中心、文化活動場所等七個功能,通過文化禮堂建設,打造鄉風文明建設的新高地。

  我們村名字從何而來?有怎樣的歷史沿革?傳承了什么樣的文化風俗?村史館能帶給你答案。遠古時期的萬榮縣四望村是后稷教民稼穡之地,四望村的村史館里重點介紹了在本村出土的農耕工具等,一圈下來,就對四望村悠久的農耕文明了然于胸。

  萬榮縣靈池村的道德講堂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講課”——村主任楊自寧每月都給大家講鄉村建設知識,鼓舞動員大家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好;“寧教掙死牛,不教打窩車”,寧可累死一頭牛,也絕不把車停下后退,這種勇往直前、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通過道德講堂的講述得以強化,并賦予新的涵義。

  在鹽湖區大村村委會,掛著“日間照料中心”牌子的幾間房格外引人矚目。大村村主任介紹:“日間照料中心專門為村里老年人服務,凡是滿70歲的老人每月只要交100元就可以在這里吃三餐。”日間照料中心,是解決農村獨居老人“吃不好、穿不暖、缺少交流關懷”現實問題應運而生的新模式。

  萬榮縣永利村是萬榮“侃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是永利村在調解村內矛盾糾紛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獨特文化:以調侃、幽默的說話方式化解矛盾,同時蘊含的道理又讓人頓悟。當前,永利村大力挖掘侃文化,修整原有的古老“侃臺”,使之成為永利侃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和繼續傳承地……

  鄉風文明建設,必須打造相應平臺載體。截至2018年底,運城市已建成48個鄉村文化禮堂,全面涵蓋了鄉村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包含統一的職能,又各有各自的特色。更多鄉村文化禮堂正在運城如火如荼的建設中,文化禮堂將成為村民新的生活空間和舞臺、文化傳承和文明教育的綜合體和大本營,更成為守住鄉土、傳承鄉風、留住鄉愁的精神家園。

  春風萬里鳳還巢,鄉情感召游子歸——新鄉賢為鄉風文明助“力”

  樹文明鄉風,調動各方參與者的力量是關鍵。“新鄉賢”應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的呼喚而生,他們德才兼備,倡導新文化、新思想,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建設家鄉的強烈意愿,是鄉風文明建設的引領者。樹文明鄉風,必須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

  運城是傳統的農業大市,千百年來,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積累了深厚的鄉賢文化底蘊。2017年春節前夕,運城市全面啟動“尋找新鄉賢”活動,在全國20多個省市召開了50多場座談會,廣泛邀請在外地就業創業的離土鄉賢回家參與建設,同時挖掘本土鄉賢,并積極發展戶籍不在本地但在本地生產生活、有一定影響力的外來鄉賢。

  現在運城就有這樣一群新鄉賢:他們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卻離家打拼落戶外地;他們多數時間忙著自己的工作,卻在家鄉最需要的時候聚在一起;他們身上有著資金技術能力,并且愿意將他們的資源無償或低價的奉獻給父老鄉親。他們成長于鄉土,成就與鄉外,如今又奉獻于鄉里。

  劉海水,曾是鹽湖區直工委的一名干部,退休后應相關部門的邀請,接連創作了《紅白事三字經》《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口袋書》《新二十四孝》等眾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漫畫詩歌作品,成為運城指導鄉風文明建設的有力幫手。

  倪苑峰,鹽湖區雷家坡村人,離家在外從事媒體工作。2018年得知村里要開春節晚會,他就自發召集了幾個同事,花了一周時間幫助村里制作了一個10分鐘的宣傳片。幾個同事分了一些勞務費用,他卻一分沒拿,他說給村里做事情是心甘情愿,并不為掙錢。

  衛兵,聞喜縣柏底村人,早年出去經商,自2014年起回村任黨支部書記。2017年他抓住了當地發展蔬菜大棚的政策利好,發展了50多畝蔬菜大棚,直接帶動16戶貧困戶脫貧,如今,他的大棚數又增加了18個,他的愿望是帶動更多農戶發展產業致富……

  優秀的傳統文化加入新時代精神,是新鄉賢的底色;靠人格魅力而不是行政權力,是新鄉賢發揮作用的關鍵點。萬榮縣靈池村主任楊自寧說:“新鄉賢,能發揮政府不能發揮的作用,也有著村民個人不具備的力量。有些事情政府不好解決的,就比如拆遷,靠行政強制推動效率高,但也會造成不安定因素;而通過新鄉賢以德服人的辦法,這些問題就能潤物細無聲地化解。鄉賢治理,就是鄉村德治的重要體現。”

  為了更好地發揮新鄉賢的作用,運城在市、縣、鄉、村四個層級都組建成立了新鄉賢理事會,搭建起新鄉賢議事平臺和新鄉賢聯絡機制,創造條件讓飲水思源的新鄉賢們在家鄉大展身手。截至2018年底,運城市新鄉賢庫的注冊人數已經超過1萬人,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運城有了一支永遠眷戀故土、時刻關心家鄉、傳承發揚家鄉文明的先頭部隊。

  運城市委書記劉志宏說:“經過兩年的實踐,運城新鄉賢的工作理論、模式、制度漸漸有了雛形。通過人人可做新鄉賢、人人易做新鄉賢、人人爭做新鄉賢的大眾模式,匯聚起運城鄉村振興的社會力量。”熱愛家鄉、愿意為家鄉建設出力的新鄉賢群體正在運城大地生根發芽,用自己的優良品行引領農村新風尚,以自己的資源帶領鄉民脫貧致富,成為村里調解糾紛、發展公益、脫貧攻堅、聚集民心的重要力量。

  鄉村振興重在“振心”。運城市通過傳承德孝文化、破除陳規陋習、建設文化禮堂和培育新鄉賢等重要舉措,發掘了一批優秀傳統文化、建立了一系列文明制度、搭建了眾多平臺載體、集結了一群主體力量,趟出了一條新時代振興鄉村文化、培育鄉風文明的現實路徑。鄉風文明建設讓運城廣大農村地區逐步煥發新的氣象和生機,繪就富足多彩、幸福文明的鄉村新風。運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志峰說:“道德就是競爭力,人心就是生產力,運城從鄉風文明建設破題,將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振興的種種問題,為我們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鑄就強大的精神力量。”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