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特色農業多重價值實現的障礙因素與建議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張瑩 龍文軍 字號:【

  多年來,有些地方政府部門和農民對特色農業價值的認識還局限在經濟價值上,偏重于提高特色農業經濟效益,對特色農業的生態、文化、社會等多重價值認識不足,多種功能挖掘不夠。

  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產業振興是關鍵。特色農業作為產業振興的重要內容,一定要挖掘其多種功能、擴展多重價值。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制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鼓勵各地爭創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2019年中央一號再次提出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然而,多年來,有些地方政府部門和農民對特色農業價值的認識普遍局限在經濟價值上,偏重于提高特色農業經濟效益,對特色農業的生態、文化、社會等多重價值認識不足,多種功能挖掘不夠。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對特色農業價值的認識、推廣和增值,通過橫向聯合、品牌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意農業發展等方式把特色農業的價值充分挖掘出來,為產業興旺、生活富裕打下堅實基礎。

  阻礙特色農業經濟價值實現的因素

  發展特色農業,首要目的是實現經濟價值,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脫貧。以貴州水城縣營盤村為例,當地發展高山云霧茶產業,2017年全村2500畝可采摘茶園創造了400萬元的經濟價值,僅騰鵬合作社發放的茶葉采摘和茶園管護費就高達180萬元,促進人均增收1.1萬元,有力帶動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然而,在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著新形勢、新特征的背景下,特色農業實現經濟價值出現了一些阻礙。

  “高成本”壓力越發明顯。隨著物質投入成本的不斷上漲,人工費用、土地租金的顯著上升,特色農業面臨的“高成本”壓力越發明顯。比如肉羊產業,2000-2016年,我國肉羊每50公斤主產品生產總成本從237.7元增加到1242.6元,增長了4.2倍。再比如甜葉菊產業,該產業是一個高投入高收益的產業,在內蒙古興安盟的調研中,我們發現,當地甜葉菊生產因越來越高的勞動力費用、流轉費用,經濟效益逐年降低,以前好的時候純收益能達到3000元/畝,現在好的情況也只有1000元/畝左右。可以看出,隨著種子、化肥、農藥、飼料等農資產品價格的逐步攀高,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外轉移及勞動力成本的升高,農地價值增值及農地租金的上升,特色農業生產成本“地板”將進一步抬升,經濟價值增值急需開辟新的空間。

  品牌建設能力偏弱。無論是提高特色農業經濟價值,還是推動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都需要高品質、優品牌的支撐,都需要大力加強品牌建設,都需要充分發揮品牌的引領作用。調研發現,內蒙古興安盟、吉林白城在本地區內打響品牌的特色農產品不少,但在省和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特色農產品屈指可數,品牌小而散的狀況未有較大改觀,存在有品質,但品牌不響的問題,既影響了產品市場競爭力,又不利于經濟價值增值。在貴州納雍縣陶營村,瑪瑙紅櫻桃大都由農民自己賣,只要在總溪河邊上長出來瑪瑙紅櫻桃,就能賣出去,但農民自己基本沒有品牌概念。櫻桃樹苗也到處賣,沒有品牌保護意識,與此相關的包裝等還做得不夠好。貴州省水城縣“水城春”茶葉,缺乏不同定級的品牌,導致市場購買者不能建立起對品牌價值的全面認識。

  部分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低。支撐特色農業發展的科技創新和新技術儲備不足,應用落后,良種工程及技術推廣體系不夠完善,一些名特優產品因品種混雜、品質退化、質量下降而面臨優勢產品失去優勢的危險。生產規模小而粗的現象仍然存在,整體上仍以原料出售為主,精深加工技術等后續技術研發落后、能力不足,影響著經濟效益的提高。以江蘇泰州為例,香沙芋是靖江市的特色農產品,但當地初級加工廠都很少,當地農民多是簡單地出售原始產品;泰興的白果,近年來雖開發了銀杏精、銀杏酒等加工品,但終究加工層次低、產品檔次不高,缺乏精品,形不成熱銷,白果價格持續走低。

  阻礙特色農業生態價值實現的因素

  特色農業具有氣體調節、水源涵養、土壤保育、廢物處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價值。以云南哈尼梯田、湖南紫鵲界梯田為代表的南方稻作梯田系統,具有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系統特征,形成自流灌溉農業生產體系,紫鵲界梯田一帶素有“天下大旱,此地有收”的說法;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陜西佳縣,干旱少雨,生態脆弱,棗樹不僅是當地農民的重要生計來源,在生態保護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資源、環境的硬約束越來越明顯的背景下,阻礙特色農業生態價值實現的因素有:

  部分特色產業開發過度。隨著人們對特色農業產業增收作用認識程度的不斷加深,再加上部分特色農產品價格持續攀升的刺激,有些地方對發展特色農業積極性空前高漲,導致部分產業開發過度,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不匹配,品種結構不合理,導致地區資源優勢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阻礙了生態價值的實現。比如,在半干旱地區,過分發展特色草食畜,過度放牧,引起草場退化甚至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過分發展旱作水稻、設施蔬菜等特色產業,導致農膜等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加劇;南方稻作梯田部分地區過分發展旅游觀光業,隨著游客和客棧的增多,用水量增加,由于住宅和客棧位于山腰,從而減少和分散了山上涵養并自流到山下梯田的水量,有些梯田開始出現旱化。

  農民長期形成的不良生產習慣尚未改變。長期以來,農民在特色農業生產中形成了諸多不良習慣。雖然各級政府都在積極引導,但習慣的養成根深蒂固,短期內難以改變。比如,長期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導致土壤退化、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環境污染愈發嚴重。又如,每到收獲季節,有關部門三令五申禁燒秸稈,有些地方幾乎采取人盯人的戰術,行政成本極高,但還是有農戶私下焚燒,既污染了環境,又浪費了資源。再比如,在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土渠輸水,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仍在普遍使用,灌溉用水的一半在輸水過程中就滲漏了,水資源被白白浪費。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有所淡化。我們的祖先在長期農業生產實踐中認識到,人和自然不是對抗關系,而是和諧共生關系,并由此孕育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講求天、地、人的和諧共生,堅持種養循環的生產方式。然而,為了吃飯,需要大面積種糧;為了發展經濟,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還有一些鄉村不顧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竭澤而漁,進行粗暴的掠奪式開發,由此帶來了森林資源減少、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就是由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有所淡化。

  阻礙特色農業文化價值實現的因素

  文化價值為特色農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如云南元陽哈尼梯田稻田養魚、孟連神魚節文化、江川開魚節、勐臘弩弓水下射魚等漁業文化,彰顯了特色農業文化價值的魅力,豐富了特色農業的價值內涵;甘肅省皋蘭縣依托什川萬畝梨園、黃河奇峽、天斧沙宮及軟兒梨、蘭州白蘭瓜、旱砂西甜瓜、隴上精品禾尚頭小麥等農耕和觀光資源優勢,厚植農耕文化,積極打造什川梨園、九合桃園和葡萄園高新農業園區三大休閑觀光品牌,開發家庭農場等農事體驗休閑活動。當前,阻礙特色農業文化價值實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點:

  高素質勞動力被轉移。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和農業生產比較效益的下降,農村青壯年、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導致特色農業文化得不到有效傳承。比如許多頗具特色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如刺繡、剪紙、竹編、草編等,受當今大工業機械化制造的影響,生存空間越來越窄,部分工藝甚至面臨失傳的危險。據調查,我國86%的傳統手工藝從業者分布在農村,近七成年收入在2萬元以下,近六成尚未找到繼承人,近七成受訪者對傳統手工藝的學習意愿不高。

  文化元素挖掘不夠。適度發展旅游是特色農業文化價值實現的有效途徑。但當前特色農業旅游開發層級較低,特色不明顯,同質化問題較為突出,在農作體驗、傳統飲食、農耕文化等方面的深度挖掘不足,缺乏鄉土的味道,原有的文化價值沒有完全體現出來。有些地方為開發旅游資源,還存在造園區、掛燈籠、編故事等雷同行為。這些問題的出現就是因為對文化價值認識不足,對文化元素挖掘不夠,缺乏足夠的文化自信,不利于特色農業文化價值的實現。

  阻礙特色農業社會價值實現的因素

  特色農業社會價值表現在保障農民生計安全、社會福祉、教育培訓、科學研究等方面。如吉林省白城市2017年特色畜牧業實現糧食過腹轉化約30億斤,占全市糧食總產量的34%,帶動農戶12萬戶,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近14萬人;安徽省鳳陽縣九天生態農業園以休閑農業帶動特色農業發展,是鳳陽縣農科所新型職業農民果蔬培訓基地、青少年社會實踐科普基地。當前,阻礙特色農業社會價值實現的因素有兩點。

  熟練的特色農業勞動力缺乏。中西部地區特色農業大都集中在山區,很多作物都生長在坡地或山地上,不適宜機械操作,因此,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大,尤其對熟練的勞動力需求量更大,但目前熟練的特色農業勞動力十分缺乏。比如內蒙古興安盟五道河子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甜葉菊產業,但當地勞動力不足,在插苗、采摘期間需要從吉林、黑龍江等周邊省市雇傭大量勞動力。貴州省水城縣營盤村騰鵬合作社有2000多畝茶園,平均每天需要200多名工人來采茶。當茶園進入盛產期后,需要工人的數量更大。而當地和周邊很多村民外出浙江等地打工,導致當地都出現了“用工荒”的現象。

  特色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落后。西部地區的特色農業基礎設施普遍落后。如貴州省水城縣營盤村的茶產業、獼猴桃產業、蔬菜產業等特色農業產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但是,獼猴桃、茶葉的田間道路、灌溉等都還非常缺乏,一旦出現天災,這些產業的損失十分巨大,與此相關的農戶增收來源也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當年就會返貧。云南省昭陽區、魯甸縣、永善縣分別有68%、75%、80%的果園不通路,68%、88%、90%的果園不通水,缺水問題嚴重,果園間道路狀況差,災害性天氣頻繁,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十分脆弱。

  對策建議

  提高重視程度,做好規劃與頂層設計。發展特色農業必須充分考慮資源與市場的特殊性,組織適度規模生產,以提高生產效率,保持特色農產品的自然特性與經濟價值。為此,各級有關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摸清實際情況,準確認識和把握特色農產品發展客觀規律,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化布局,作為發展特色農業的一項重要措施。各地區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規劃的宏觀指導作用,找準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切入點,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打造區域特色產業。要加強對國有農場特色產品發展的指導,使其成為所在區域發展特色農產品的重要力量。在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化布局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搞強迫命令,不急于求成,堅持市場取向,依靠產業政策,加快引導和推動。

  強化科技支撐,提升特色農業生產力。要建立健全具有較高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集中優勢力量發展特色農業優質高效配套生產、特色農業無公害綜合管理、特色農產品儲藏、保鮮與深加工,特色農業開發中的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整治、觀光農業模式的組建與綜合開發等關鍵技術領域,結合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工程技術等現代高科技的研究開發及在特色農業中的應用,加強農業基礎研究,為特色農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技術基礎。要建立健全高效率、高效益的特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充分利用社會的各種宣傳途徑,大力推廣農業技術。形成以政府技術推廣服務部門為骨干,專業隊伍與群眾結合,各方面共同參與的技術推廣體系。

  加強品牌建設,全面挖掘特色農業經濟價值。充分發揮特色農業的獨特性,多方位挖掘要素打造品牌。一是積極制訂品牌發展戰略。要充分認識品牌的價值,打造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依托當地的能人、名人或龍頭企業,尋找當地農業發展優勢,進行差異化定位,凸顯自己的特色,與其他地區形成區隔,建立核心品牌。支持鼓勵企業注冊“三品一標”、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農業企業品牌等,積極申請著名商標和馳名商標,參加各種展銷博覽會,通過品牌化建設充分提升特色農業產業鏈價值,促進多重價值實現。二是重視推介宣傳。政府、企業、廣告公司等傾力合作,積極利用各種農產品推介會、促銷會等展銷特色農產品;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借用名人效應、導游宣傳等多種途徑,形象生動地說明每個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方法、特點、營養價值、食療功能、烹飪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使特色農產品在消費者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產生強烈的購買欲望。

  推廣綠色高效生產方式,提高特色農業生態價值。在當前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轉型的背景下,特色農業內部產業鏈要注重構建循環式特色農業產業鏈,推廣綠色高效生產方式,充分發揮生態功能。典型的循環農業產業鏈包括以“稻-菜-魚(蝦)-鴨”為重點的農田內循環模式、以“豬-沼-魚(菜、稻、果、茶)”為重點的種養循環模式、以“秸稈-糞-菌-肥-糧(果、菜)”等產業鏈為重點的生物鏈循環模式。此外,一些特殊的地理條件、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特色農業具有更鮮明的獨特性,要求特色農業必須采用符合當地環境的技術路線,例如甘肅的節水型特色農業、西藏的高原特色農牧業、云南的特色山地農林業等。

  挖掘多重元素,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我國幅員遼闊、特色農產品種類繁多,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的文化特質存在差異性。要尊重鄉土風情、民族特色,充分挖掘特色農業多重文化元素,對特色農業生產生活、民風民俗等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調查搜集,對與農事、農耕有關的各類禮儀、民俗風情、傳統習慣進行溯源與整理。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要求,可以促進農、旅、文深度融合,建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休閑觀光、特色產品銷售為一體產業集群,讓心底藏有鄉愁、渴望親近泥土的城市人群體驗田園生活、參與農事活動、品嘗勞動滋味,了解風俗習慣,享受文化對精神的熏陶;可以建設博物館、展覽館、展覽室等文化展示場所,開展文化宣傳教育活動,提升特色農業的社會價值;可以將刺繡、剪紙、竹編等文化衍生手工藝,融入“一縣一品”“一村一品”發展中,展示和傳承文化的活態精神內核。此外,農業文化遺產是特色農業文化價值功能發揮的典型,特色農業地區可以通過努力申請成為農業文化遺產,促進特色農業多重價值增值。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吸引人才力度。一是制定優惠政策,引進優秀特色農業科技人才。瞄準新技術,依托產業基礎,通過良好的住房、生活條件、優厚的薪酬等方式招引國內外種植養殖、產品開發、加工生產、供應銷售等特色農業各關鍵環節人才,從根本上解決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二是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實用性技術人才。把本地鄉土拔尖人才和村干部送到相關農業專業技術的高校或者農業發達地區進行實用技術培訓,讓農村的各類人才掌握比較系統的農業實用技術;定期聘請有關專家、教授、農林牧漁業等部門的技術人員到農村開辦科技講座,傳授先進的農業技術;組織有一技之長的“土專家”通過傳技帶徒等形式對農村人才進行培訓,讓實用技術及時得到推廣和利用。鼓勵外地務工有成就的人士返鄉創業或參與到家鄉的鄉村振興中去。總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形成特色農業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的人才群體,使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農村特色人才得到有效開發利用。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特色農業多重價值實現的物質基礎。基礎設施是特色農業多重價值實現的物質載體和保障。只有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才能加快特色農業發展的步伐,促進特色農業多重價值實現,激發廣大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對田間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夯實產業發展的基礎。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提高耕地質量水平、有機肥資源利用水平和科學施肥水平。加快推進高效節水灌溉水網和“五小水利”建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優化農機裝備結構,研發和推廣適宜山區、半山區的農機設備,提高特色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轉型升級,完善優勢特色農產品的區域性市場網絡。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