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時133天,走訪108個村莊,行程8.6萬公里,自費17萬元。這是一位七旬老人的壯舉!
張林成在北京市順義區是一個“響當當的新聞人物”。
1947年出生的張林成,18歲參軍,歷任排、連、營、團等職務,作為優秀干部曾先后兩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從部隊轉業后,放棄留在國家機關工作機會,主動要求回到北京遠郊的家鄉,從順義區組織部到區水產局,再到區農委,這個愛學習、勤鉆研的老兵從此跟“三農”結下了不解之緣。進入新世紀,張林成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創建了北京市首個民間“三農”社會組織——順義區三農研究會。“研究‘三農’不受年齡、職務限制。只要情系‘三農’,身體健康,依然能為社會做些有益工作。”張林成說。
“退休了反而比在職時更忙”,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放著好好的安穩日子不過,開始“浪跡天涯”?他在走訪百村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趣事?走訪歸來后,他又做了什么?近日,《農村工作通訊》記者專訪張林成。
定下決心有備而去
“首屆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活動的成功舉辦,令我深受鼓舞,才有了‘走百村、寫百篇、講百課、做百事’的夢想。”順義區三農研究會會長張林成說:“就是為了傳播中央的好聲音,總結各地的好經驗。”
2017年4月,中國農村雜志社主辦的首屆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宣傳推介活動,推選出了104個全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憑著對“三農”工作的一腔熱情,受聘為中國美麗鄉村聯誼會顧問的張林成,萌生了用一年的時間走訪這一百多個村的想法。
“作為中國農村雜志社聘請的顧問,咱不能只走形式,啥事不干,得做點實實在在的事兒才行。”張林成跟家人說出了自己想走訪一百個村莊的想法。
因為軍人出身,從小就給身邊親人形成了“說一不二”的印象,張林成的想法并沒有遭到家人的反對。
“這是個好事兒!我們肯定支持您。但是,希望您能考慮下自己的身體狀況,建議您選擇三五十個發達地區的村子走一遍就行了。”大女兒首先帶頭發言。2014年,張林成因患腦血栓住院。出院后,家里人一直擔心老人因為工作太勞累而影響身體健康。
“那不行!那還不是流于形式了嗎?走訪這一百多個村子,是我的一個夢想,希望你們都能支持。”張林成說。家里人拗不過他,最終雙方妥協,達成一致:走訪發達地區村莊,張林成可以自行前往;至于貧困地區山村,必須由一個家里人陪同前往。
因為涉及村莊多,地域廣,交通不便,加上語言交流等問題,走訪百佳美麗鄉村可謂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張林成在走訪前買了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把104個美麗鄉村在地圖上標出來,再按照相鄰區域制定出11條走訪路線,并從中國農村雜志社要來百佳范例村負責人名單和電話號碼,每到一地,跟誰聯系,怎么走,做到心中有數。
2017年7月2日,是張林成走訪百村的出行首日。這一天,家里人把他送到機場。“爸,您出門在外,該吃就吃,該喝就喝,千萬別委屈自己。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太過于勞累。”女兒們強忍淚水,叮囑即將遠行的父親。“行嘞,知道了,你們都回吧。”張林成說。
臨行前,兩個女兒不約而同地給父親各送來兩雙運動鞋和各種保健品。大女兒給父親微信里轉了幾千塊錢,二女兒悄悄塞給父親四千元錢。
“這倒好,我這出一次遠門,一下賺了四雙鞋。”張林成說。帶著家人的掛念與支持,他踏上了走訪百村的行程。
走鄉串村為村干部支招
“您來了正好!您是搞‘三農’研究的,正好幫我們出出主意。俺們村獲得了全省‘黨員教育基地’,接下來該怎么發展?”
2017年8月的一天,張成林來到位于山東沂蒙老區的桃棵子村走訪,恰逢村里召開村委會。見到遠道而來的張林成,村黨支部書記張在召特別高興,并向張林成請教。
桃棵子村曾被列入“國家級貧困村”。近年來,該村以興辦鄉村旅游為切入點,全村六百多人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扭成一股繩,終于摘了“窮帽子”。在了解了村里情況后,張林成說:“你們村已是省級‘黨員教育基地’,就應在黨建創新上下功夫。”
在張林成的建議下,桃棵子村的黨員們在“如何亮身份”“明確職責”方面下起功夫。在出席一些重要場合,或者村里有重大活動時,36名黨員要統一著裝,佩戴黨徽,讓別人一看,就知道這是桃棵子村的黨員。為此,張林成給桃棵子村捐獻了36套黨員衣服和帽子。從此,桃棵子村每逢重要活動,黨員們的統一亮相成了當地一道風景。村里來的游客需要問路,或者村民有啥問題需要咨詢,找村干部也方便多了。平時,黨員們走在街上,因為著裝亮明了身份,也多了一些自律意識。這些變化,讓張在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真心希望張林成在村里多待一段時間。
走訪百村過程中,有的地方熱情好客,給張林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云南大理市的南五里橋村。聽說是北京來的,而且在美麗鄉村聯誼會群中保持著良好聯系,張林成的到來受到了村里人的歡迎,村干部熱情地介紹村里建設美麗鄉村的經驗。然而,也有個別村里因為村干部換人等各種原因,張林成并沒有見到要找的村干部。這些給張林成的走訪留下了一些遺憾。
“這老頭是干嘛的?是不是上面派來查問題的?”
“就算是查問題也不應該一個人來呀?”
“是不是來行騙要錢的呀?”
在走訪遼寧鐵嶺某村時,張林成受到了盤問。
“只要良心正,沒有‘后遺癥’”。張林成一再說明自己的身份和來意,終于取得了村民們的信任,村干部向這位遠道而來的“老專家”請教:“現在村里啥都好,就是感覺黨建工作落后了,咋整?”
張林成詳細了解村情后,為該村干部支招:“八個黨支部實行五統一管理。”即:統一謀劃定路子,統一著裝亮牌子,統一服務邁步子,統一培訓登梯子,統一考核記本子。聽了張成林的進一步解釋后,村干部們紛紛拍大腿叫好:“就按張老師說的干!”
五個小時定下發展路子后,村干部又紛紛挽留張林成:“張老師,俺們請您吃個飯,您放心,咱不上大飯店,就請您吃個農家飯。”盛情難卻,張林成這次只好客隨主便。
張林成白天走訪村子,與村民、村干部聊天,晚上寫簡報搞材料。為了規范走訪行為,張林成堅持差旅費自理,臨行前就為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則”:不用接,不用送,不給地方添麻煩。即使遇到“不受歡迎”的特殊情況,他依然入村搜集資料,與村民聊天,找其他村干部請教,為村子寫一期《簡報》做正面宣傳,快樂地行走在美麗村落之間。
一次難忘的“維權經歷”
“出行期間有沒有難忘的特殊經歷?”
面對這個問題,張林成想了很久,笑著說:“要說特殊,就數那次維權經歷了吧。”
2018年4月5日,張林成到湖北十堰走訪。因為是晚上到的,等張林成找好賓館住下已經八點多了。
酒店附近恰好在修路,到處是機器的轟鳴聲,路上揚起的粉塵中,路燈下一片灰蒙蒙的。在火車上沒吃晚飯,張林成打算出門找個小店吃一口東西。“撲通”一聲,張林成掉進了一處水泥坑里。正當他想從半米深的坑里爬上來時,對面來的兩個中學生也沒“剎住”,走在前面的那個也掉進了坑里,后面的中學生還算走運,沒掉下去,只不過衣服上濺上了泥水。
好不容易,三個人相互攙扶著來到稍明亮的路燈下,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不知所措。“爺爺,算了吧,我們就自認倒霉,趕緊回家吧。”倆孩子說。
張林成想了想,說:“不行,咱們得維護自己的權益才成。人家修路沒有錯,可是施工的水泥坑邊得圍上護欄,警示行人注意。你們看,這水泥坑周邊啥都沒有啊。”
“這樣吧,你們倆要是有時間,陪我一起去討個說法。咱們可不能這么糊里糊涂的算了,萬一后面還有行人不注意掉下去呢?”于是,三人打車來到當地政府所在地,找到值班人員,說明情況。“要不你們先回去吧,今天是清明節,沒人辦公。”值班人員說。
“你們值班人員不就是工作人員嘛?我們不找其他人,就是想問下這種情況該怎么處理……”張林成等人堅持要“討個說法”。看到眼前的這“一老兩小”,最終值班人員妥協,找來了施工負責人。雙方達成一致:“按照兩個人的損失標準,明天去商場買身差不多的衣服。”
兩個孩子聽這么一說,高興地握著張林成的手說:“爺爺,真是太謝謝您了。沒想到,跟您走這么一趟,我們還換了身新衣服。跟您真是長見識了。”
張林成在走訪途中,很多旅游景點沒有時間去看,但對紅色教育景點卻絕不錯過。“把黨的早期建設經驗同研究新時代黨建和美麗鄉村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在思想上注入更強的精神動力。”
不會網上購票,張林成就去車站排隊,買不到坐票就買站票。在不通公共汽車、打不著出租車的地方,他就坐“三輪敞篷車”“腳蹬式斗車”和“兩輪摩托車”。為了完成走訪任務,張林成可以說“不怕吃苦受累,什么車都坐”。有時候,買的車票提前了幾小時,他就在車站趴在行李包上寫《簡報》。“目的在于快捷走訪,快速傳遞,把美麗鄉村的經驗分享給更多的人。”張林成說。
一次特別的“路線安排”
“我把西藏這趟行程安排到最后,是有特別的目的。”張林成說。2018年6月,張林成開始謀劃前往西藏的行程。
對于西藏,張林成并不陌生。2012年,他曾到西藏旅游。因高原反應太強,期間只在布達拉宮前留了張影便匆匆返京。這次下決心去西藏,用張林成的話來說是“完成一次自我挑戰”。
“你上次到西藏不適應,前幾年又患過腦血栓,加上年齡增長,再去不是玩命嗎?”老伴兒說。“上次是花高價搞了個‘一日游’,總而言之是旅游去的。這次不一樣,是去圓夢的。如果把西藏兩個村剩下沒走訪,將是我終生遺憾。”張林成說。老伴兒一看,勸是勸不住了,只好讓大女婿陪同前往。
在去往拉薩途中,張林成決定這次不再坐飛機,而是選擇從西寧乘坐火車。列車上雖然有供氧,但仍然有不適感覺。在入住拉薩賓館后,盡管全屋彌散式供氧,張林成依然出現頭暈、惡心、嘔吐、流鼻血等癥狀。賓館的醫生到房間來給張林成例行檢查,大女婿順手拍了照片發到家人的微信群里。這下“炸了鍋”,“你爸肯定是住院了!”老伴兒看到后擔心得不行,讓女兒趕緊打錢,“他們只帶了路費,住院的開銷肯定沒有準備。”為此,張林成在安慰了老伴兒后,嚴厲地“訓斥”了大女婿一番:“以后不要發這種照片,讓他們誤會擔心!”
放下家里這一頭,張林成強忍痛苦不適,讓大女婿租了輛車,又租來一個氧氣瓶裝在車上,堅持吸著氧氣完成走訪。走訪昌都市加日扎村和昌南市的克松居委會兩個村,需要往返行程2800多公里,途中要翻越4600米海拔以上的4座山口,歷經因險而著稱的“72拐”,每天乘車需要11個小時……最終,張林成依靠頑強的意志,硬是把西藏兩個村走完了。
“走完這兩個村,我沒有遺憾了。”張林成說。
一路走一路學一路收獲
“說實話,這一路走,也算收獲很多。一是在很多基層干部身上學到了好思想,特別是創新精神和鄉村干部的‘三農’情懷。二是結交了一批好朋友。他們不只是‘三農’方面的,各行各業的都有。”張林成說。
自2017年7月2日至2018年6月26日,133天的時間里,年過七旬的張林成除了走訪了104個全國美麗鄉村的百佳范例外,還走訪了江蘇的華西村、安徽的小崗村、陜西的梁家河村、河南的南街村等4個特色村,行程達8.6萬公里。他邊走邊看邊總結,先后撰寫出104期《簡報》;編輯出版了《走遍中國:唱響美麗鄉村主旋律》一書,及《鄉村振興新路徑》和《基層黨建新招數》兩本手冊;并向11個村黨組織捐贈了550套“黨員標志服”“黨員標志帽”。
“走訪百佳美麗鄉村能圓滿成行,主要得益于家里人的理解和支持。”張林成說。2018年6月26日,從西藏歸來,親友們為張林成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慶祝儀式。一條橫幅掛在房間墻上:祝賀家中老黨員走訪中國美麗鄉村圓滿結束。看到這些,這位有著51年黨齡的老兵眼角濕潤了:“謝謝大家,謝謝我的親戚朋友們。”
2018年12月26日,由北京市順義區三農研究會主辦的“走訪美麗鄉村匯報暨鄉村振興展啟動儀式”,在順義區南彩鎮河北村民俗園舉行。中國農村雜志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夏樹在致辭中說:“張林成是一個有著‘三農’情懷的老黨員,他的身上體現的是中國農民的精神。要實現鄉村振興,就需要千千萬萬像他這樣的優秀黨員干部。”
走訪百村結束后,張林成即著手建起了鄉村振興展館。“一室一廊四廳”的鄉村振興展館分別命名為:接待室、文化長廊、走筆留印廳、砥礪前行廳、振興路徑廳、黨建引領廳,墻上掛滿了他這一年所到之處的點滴經歷。一期期簡報,一張張鮮活的照片,向參觀者描繪出一幅幅中國百佳美麗鄉村建設的美好畫面。
“我出生在農村,對農業、農村和農民有著特殊感情。我覺得服務于‘三農’事業是一種享受,除了能讓農民受益,我自己也有成就感,精神很充實。只要農民受益、政府滿意、社會認可,我將繼續追逐自己的‘三農’夢想,讓咱共產黨員這面旗幟在農民心中高高飄揚。”張林成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