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湖南省的農業大市,衡陽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糧、油、菜、茶、果、畜禽等大宗農產品產量常年居全省前列,但脫貧攻堅任務也十分艱巨,擁有省級貧困縣1個,省級貧困村322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0.4萬戶,貧困人口33.04萬人。近年來,衡陽市立足區域農業資源優勢和特色產品優勢,以“一村一品”工程為抓手,打造保障脫貧實效、高效、長效的產業扶貧機制,基本實現了產業幫扶全覆蓋,全市已有6.03萬戶20.77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7.11%降至1.95%,214個省級貧困村出列,祁東縣成功摘帽。
揮好“指揮棒”,堅持政策推動。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先后編制《衡陽市農業產業化“十三五”規劃》及油茶、茶葉、蔬菜等11個行業發展規劃,建立“1+N”的農業特色產業規劃體系,形成村與村、片與片錯位發展、差別競爭、各興其業的發展格局。大膽創新求變,圍繞油茶、茶葉等特色產業,推動一批抓產業促扶貧的創造性、突破性政策文件落實落地。加大財政投入,除明確1億元的市級扶貧資金外,還圍繞油茶、茶葉、蔬菜等特色產業,設立總金額達1.73億元的多個基金,積極撬動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投入產業扶貧。
牽住“牛鼻子”,突出龍頭帶動。落實“四跟四走”思路,深入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其在產業發展中的帶動作用和產業扶貧中的引領作用。扎實開展“千企幫千村”活動,以“親情”“鄉情”“交情”為紐帶,全市1362家企業(合作社)與行政村對接起來,2456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永不撤走的“扶貧工作隊”。同時,創新“租金+股金+薪金”多渠道增收模式,將村、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結成產業聯合體、利益共同體,貧困戶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全面提升。
提升“驅動力”,強化市場拉動。始終堅持市場導向就是扶貧方向,市場機遇就是脫貧機會。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全市陸續開設1801個“湖南扶貧小店”,543個村級電商服務站。截至目前,已完成農產品上行8.4億元,其中貧困村農產品上行交易額5067.5萬元。充分挖掘貧困地區資源優勢,先后舉辦湖南省油菜花節、衡陽市油茶旅游文化節、南岳茶文化節祭茶大典等節會活動,以此為載體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打造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農業品牌,成功創建“三品一標”有效認證274個,國家地標產品10個。
用活“工具箱”,狠抓服務聯動。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扶技相結合,加強培訓服務,推動貧困戶由普通農民向職業農民轉變。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一流轉五服務”活動,2017年,全市土地流轉總面積523.6萬畝,其中耕地流轉面積274.1萬畝(占比57.8%)。持續加強社會化服務,大力推行“菜單式”社會化服務,全市4219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參與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扶貧工作的社會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真正實現以服務促脫貧、以服務增實效。
(湖南省衡陽市農業委員會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