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兩岸一家親 共筑三農夢——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回顧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楊勇 王琦琪 字號:【

  “親愛的臺灣同胞:今天是1979年元旦,我們代表祖國大陸的各族人民,向各位同胞致以親切的問候和衷心的祝賀……”帶有鄉情的閩南語播音,讓無數久離家鄉的臺灣同胞聽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1979年1月1日,《告臺灣同胞書》正式發表,“雙方盡快實現通航通郵”“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等一系列真誠的呼吁倡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發出了交流合作的呼喊。《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標志著解決臺灣問題進入了新時期,開啟了兩岸關系改善和發展的新階段。

  “新時代是中華民族大發展大作為的時代,也是兩岸同胞大發展大作為的時代。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但只要我們和衷共濟、共同奮斗,就一定能夠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好未來,就一定能夠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習近平總書記1月2日上午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祖國統一的5點主張,系統闡釋了實現國家統一的目標內涵、基本方略、路徑模式,深刻指明了今后一個時期對臺工作的基本綱領、重點任務和前進方向,既有堅定的原則性又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極大的包容性,展現了非凡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

  在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歷史洪流中,農業交流合作是破冰的先行者,是重要的紐帶和平臺,也是成效最明顯的領域。從1988年兩岸農業界人士分隔40年后第一次在香港實現正式會晤,到現在兩岸每年數以萬計農業人士的互訪考察、學術研討、合作研究和專題培訓;從1996年臺灣專家在福建永春手把手教大陸農民改造第一家蘆柑果園,到現在福建仙游萬畝甜柿、福建漳平萬畝高山茶、四川鹽邊萬畝芒果、江蘇淮陰蝴蝶蘭高檔溫室等一批兩岸農業產業合作亮點;從1997年臺灣爆發豬口蹄疫后兩岸首次開展動物疫病防控交流,到2004年兩岸發生禽流感疫情后建立動物疫情信息交換的民間渠道;從2005年第一批臺灣“零”關稅農產品運抵大陸,到現在兩岸農產品每年數十億美元的貿易額,無數優質農產品走入兩岸尋常百姓家……一個個里程碑令人振奮,一塊塊界標石讓人感嘆。

  這是兩岸農業界凝聚發展共識的40年。從創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到設立臺灣農民創業園;從2006年惠及臺灣同胞的15項政策措施,到2018年的“31條惠及臺胞措施”……40年中,變的,是一年年推進農業現代化路上的壯闊風光,是不斷調整深化的惠臺政策;不變的,是一脈相承的“兩岸一家親”理念,是真心為臺農臺商辦好事辦實事的一貫主張,是同根同源、無法割斷的精神血脈。

  這是兩岸農業界攜手同心合作共贏的40年。從1978-1987年的艱難探索階段,到1988-1999年的破冰起步階段,再到2000-2008年的曲折發展階段,和2009-2018年的深化推進階段……40年中,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點及面、由淺入深,形成了沛然之勢。

  盡管臺海形勢復雜多變,島內政局跌宕起伏,但兩岸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對兩岸關系走近走好的一致向往愈發強烈,一個個臺灣農民創業園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一批批臺農臺商到祖國大陸扎根創業。臺灣農業的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市場網絡和科學的管理經驗,同大陸多樣化的自然資源、豐富的勞動力、日趨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結合在一起,開出了無比絢麗的合作之花!

  春潮暖汛

  兩岸農業合作破冰起步

  1985年,臺商邱伏對在福建漳浦成立了當地第一家臺資農業企業——浦臺水產開發有限公司。彼時,臺灣當局尚未開放對民眾回歸大陸探親的限制,邱伏對聽朋友說,祖國大陸正在進行改革開放,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于是輾轉回到大陸,先后考察了廣東、福建等地,當他看到漳浦海岸那一片片開闊的灘涂時,不禁怦然心動:這里正是進行水產養殖的理想環境。13歲就在臺南搞對蝦養殖的邱伏對有著豐富的水產養殖經驗,但當地的資源有限,事業始終難以做大,他當即決定租下漳浦縣白沙村的一大片池塘,開始人工培育蝦苗,隨后的幾十年,邱伏對將自己的水產夢一步步變為現實。

  邱伏對的回歸,既是市場經濟規律的使然,更是兩岸農業界務實推動的結果。20世紀80年代,大陸通過中國農業交流協會(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前身)與臺灣有關方面聯系并開展活動。作為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合作事業的開創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之一,原農業部副部長相重揚回憶起兩岸開始接觸時的情景:“1985年,原臺灣‘農業復興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崇道先生,通過他的弟弟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先生表達了他想與何康部長見面談談兩岸合作的事情。可巧的是,何康部長、李崇道先生,以及時任香港漁農處處長黃成達,都曾是廣西大學農學院院長馬保之先生的學生,經過多方努力,后來他們三個老同學在香港見了面,上來就擁抱在一起。”老同學重逢,暢談兩岸合作,一時被傳為佳話。

  1987年,臺灣當局廢除戒嚴令,從“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變為“不鼓勵、不支持、不壓制”,新“三不政策”使兩岸民間交流往來呈現松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兩岸農業界人士有同行、師生、同窗的情誼,交往溝通時有發生。1988年,在分隔40年后,兩岸農業界產官學代表在香港實現首次會晤,拉開了恢復交流交往的歷史序幕。11月28日至12月3日,應香港大學嘉道理農業研究所所長黃成達邀請,沈陽農業大學校長顧慰連、中國農業交流協會秘書長瞿寧康等10人,與臺灣亞農中心主任黃正華、臺灣雜糧發展基金會顧問趙元桂等8人,就兩岸農業建設和發展進行了研討,對兩岸農業開啟交流達成了初步共識。在答謝宴會上,大家合唱抗日救亡歌曲,國家和民族的情懷讓大家的心貼的更緊,氣氛熱烈。這次研討會達到了相互溝通、消除隔閡、推進交流的目的,開啟了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合作之門。

  1992年9月,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在京開幕,在中國農業交流協會組織協調下,臺灣農機具第一次來大陸參展。1993年5月,農業部部長劉江在北京會見臺灣農業界知名人士王友釗、葛錦昭一行。6月,應臺灣亞農中心邀請,中國農業交流協會相重揚會長一行4人赴臺訪問,首次實現兩岸農業界高層雙向交流。1995年7月,臺灣改組亞農中心,成立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主要負責與大陸的農業交流事務,此后該基金會與中國農業交流協會建立了穩定的交流溝通渠道。1996年9月,臺灣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與中國農業交流協會商定,由福建閩臺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會承辦“永春蘆柑生產技術綜合改進計劃”和“漳州香蕉綜合技術和運銷改進計劃”,這是兩岸農業界深入開展合作的首批項目。此后,伴隨著大量兩岸農業人員的雙向往來,兩岸農業合作日益常態化,合作項目也擴大到浙江樂清的水稻機械化栽培、四川丹棱和井研的柑橘產銷技術改良示范、大連蔬菜機械化育苗示范等方面,雙方交流的熱潮延伸至基層民眾之中。

  為了吸引更多臺農臺商來大陸創業發展,大陸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積極探索。1997年6月,國務院臺辦、外經貿部、農業部批準在福建福州、漳州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2005年拓展到福建全省),此后又相繼在海南、山東、黑龍江、陜西、廣東、廣西、上海、江蘇等地設立,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為推進兩岸農業合作向深層次發展提供了廣闊平臺。

  春潮涌動,在各種優惠政策的支持下,越來越多像邱伏對一樣的臺農臺商通過相互介紹、探親訪友、旅游觀光等渠道,在沿海地區進行試探性投資。如果說邱伏對是先行的嘗試,那如今已是“千軍萬馬”的局面:三代接力回饋桑梓的臺商陳建中、扎根黑土地的“南瓜子大王”謝江得、“臺灣十大杰出青年農民”莊炳耀,數不清的優秀臺農臺商攜家帶口,像一顆顆種子深深扎根在祖國大陸,將自己的青春歲月和滿腔熱忱留在了這片他們熱愛的土地上。

  這一時期也并非一帆風順,李登輝的“兩國論”甚囂塵上,主張“臺獨”的陳水扁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后,使兩岸形勢一度變得復雜尖銳,但血緣情感是無論如何也割不斷的,兩岸農業合作依然堅定,臺商投資大陸節節攀升,像邱伏對一樣的臺農臺商就是兩岸同胞血濃于水、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生動注腳。

  多點開花

  兩岸農業合作快速發展

  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談新聞公報》中指出要進行農漁業合作,解決臺灣農產品在大陸的銷售問題;《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會談公報》中指出,要加強兩岸農業合作,擴大臺商在農業領域的投資,增加臺灣農產品在大陸的銷售,大陸方面提供通關、檢驗、檢疫便利和部分農產品(水果)零關稅等優惠待遇,以協助解決臺灣水果豐收季節滯銷問題。5月,大陸將臺灣水果檢驗檢疫準入品種由12種擴大到18種,并對其中15種水果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7月,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覽暨臺灣農產品展銷會在上海成功舉辦,島內各級農會、農業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踴躍參展,現場銷售額近5億元。

  2006年,首屆兩岸經貿論壇在北京舉行,達成的《兩岸經貿論壇共同建議》中宣布了大陸進一步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惠及臺灣同胞的15項政策措施。2007年,大陸又宣布對臺灣19種蔬菜和水產品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2008年12月,海峽兩岸正式簽署了兩岸空運直航、海運直航、直接通郵三項協議,實現“三通”,為農業領域的交流合作帶來了更大的空間。在此期間,農業部、國務院臺辦批準設立的臺灣農民創業園成了吸引臺農臺商來大陸創業發展的又一新型平臺。

  2007年,祖籍漳州經營花卉生意的臺商黃瑞寶選擇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作為大陸事業的起點,他創辦了漳州鉅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蝴蝶蘭新品種的培育以及組培苗生產。漳州不僅有適宜蝴蝶蘭生長的氣候,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與臺灣相近的生活習俗,更讓黃瑞寶動心的,是當地政府和臺灣農民創業園的誠意。對大陸管理營銷模式的不熟悉,讓黃瑞寶在創業的最初兩年收益甚微,為幫助臺商順利渡過艱辛的初創期,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提供了專項資金扶持和用地、用電、用水、稅收、融資、保險等各個方面的優惠政策。先是小額貸款100萬元,后又一次次地增加,累計貸款達到1500萬元人民幣。再是農業生產用電價格優惠,收費標準下浮30%,一年就為黃瑞寶減少生產成本40~50萬元,這些對臺商創業的堅定支持打消了黃瑞寶所有的后顧之憂,讓他相信在大陸同樣可以實現自己的蘭花夢。

  2010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視察福建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走進了黃瑞寶的花卉大棚。胡總書記稱贊這個園區辦得好,是兩岸農業合作結出的豐碩果實,為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時隔四年,2014年11月,作為唯一的臺農創業代表,已屆花甲的黃瑞寶與其他8名臺商受邀在平潭和習近平總書記座談。“那天,我向習總書記說,我來自臺南,是種蘭花的,我為大家創造美麗的生活環境。總書記聽后很高興,祝福我的蘭花產業越做越順,做大做強。”

  如今,漳州鉅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成長為大陸最大的蝴蝶蘭種苗研發企業,培育出了1000多個蝴蝶蘭新品種。在黃瑞寶牽線下,臺南蘭花生物科技園與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互動頻繁,保持長期合作關系,原先不產蝴蝶蘭的漳浦縣已有大型蝴蝶蘭企業14家,年產蝴蝶蘭苗近5000萬株,成為兩岸農民共同的“致富花”。

  福建是臺灣農民創業園最密集的省份,從2006年國家在漳浦設立首個臺灣農民創業園開始,又相繼設立了5個臺灣農民創業園,范圍相對固定,項目建設集中,為臺農臺商提供了土地、租稅等創業扶持優惠政策,為對臺農業的各項活動開展提供了新的平臺,為臺灣同胞由“小農”向“大農”成長插上了翅膀。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臺灣農民創業園的設立和發展,有力地吸引了臺灣農業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向大陸集聚。“以臺引臺”,口口相傳,通過園區內已有的臺農臺商在臺灣的人際關系和網絡,吸引帶動其他臺農臺商來園區落戶。雖然兩岸的農業發展階段不同,資源稟賦和發展優勢差異較大,但面臨全球化發展帶來的挑戰,臺灣要克服島內資源匱乏帶給農業發展的桎梏,大陸要提升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和速度,加強農業交流與合作成為兩岸共同的要求和必然的選擇。

  “我們經常到臺灣南部跟農民交流互動、合作聯誼。在與臺灣的合作交流中,福建農業得到較快發展。八九十年代,臺灣茶葉技術傳到安溪,教會當地一批茶農做烏龍茶,大大提高了當地的茶葉品質,產生很大效益。除了引進栽培技術,更新換代農機設備,我們還從臺灣引進柿子、棗等水果蔬菜上百個品種。當然在閩臺合作中,臺灣也從中獲益,大陸廣闊的市場、廉價勞動力等,都是他們向往的。總體看,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實現了互利雙贏。”原福建農業廳廳長陳紹軍說。

  目前,大陸共批準設立15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29個臺灣農民創業園,越來越多的臺農臺商匯聚于此。試驗區和臺創園已經成為全面承接臺灣農業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兩岸人員常態化交流往來的對接基地、兩岸科技成果試驗示范的展示中心、兩岸農業合作互利雙贏的先行樣板。特別是臺灣農民創業園突出“產業特色化、園區品牌化、服務專業化、機制長效化”,成功打造了現代農業的產業園、新型農民的培訓園、美麗鄉村的展示園、臺灣農民的新家園,助推了農業農村發展轉型升級。

  此外,大陸還先后批準設立了“海峽兩岸漁業交流示范基地”“海峽兩岸生態農業合作先行實驗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澄邁示范基地”等平臺,不斷為兩岸農業產業合作探索新模式、注入新活力。

  持續發力

  政策措施惠及更多臺農臺商

  40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不斷出臺各種政策措施推動兩岸農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讓利臺灣農業和農民。落戶大陸的臺商們說,大陸惠及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是層層深入、不斷跟進補充的,這背后有一個“誠”字。

  2009年入駐福建清流臺創園的臺商吳森源,對管委會的貼心服務贊不絕口。“育種基地的道路、溝渠和智能溫控鋼架大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都得到了補助。甚至最困難的融資貸款也幫助我們解決了,貼息比例達到80%。”為了協助臺商解決土地、勞動等糾紛,清流臺創園管委會設立“臺胞連心警務室”“涉臺巡回檢察聯絡室”“司法服務聯絡點”。幾年前,吳森源與云南買家發生買賣合同糾紛,正是“司法服務聯絡點”的工作人員出面協調、主動介入,讓吳森源最終追回了被拖欠的款項。

  2009年,福建省人大出臺了全國第一個優惠臺農的地方性法規《福建省促進閩臺農業合作條例》,其中包括了在發展要素上優先保障臺商、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優先保障臺創園、在資金人才上向臺農臺商優先傾斜等一系列措施。在政策基礎上,福建各臺創園有的實行“一站式”服務,將土地流轉、工商登記等行政服務窗口前移,有的實行“零距離”服務,全程代辦用地、用水、用電、稅費等一切手續,提升服務水平;浙江仙居臺創園更是將“保姆式服務”升級成“媽媽式服務”,為前來創業的臺商設置“政府代理”,安排駐企干部為企業提供政策服務、技術服務、營銷服務、生活服務。“有些保姆的照顧是不合格的,但媽媽的關懷是加入愛心的、全方位照料的,”仙居臺創園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馮黎靈說。

  40年間,各地積極推動兩岸農業領域交流合作,因地制宜地出臺了許多配套政策,并在實踐中總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江蘇省出臺了《江蘇省保護和促進臺胞投資條例》,并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了深化蘇臺合作意見,推進農業合作平臺建設;安徽省出臺了《安徽省保護和促進臺胞投資條例》,明確提出省政府要設立臺灣產業園發展資金,統籌制定土地使用、基礎設施等支持政策。特別是2018年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9部門發布了《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惠及臺胞措施”),其中涉及農業的有3條。截至目前,已有22個省區市60個地方制定了落實的具體辦法,結合本地實際先行先試,給予臺胞臺企提供更多與當地居民和企業的同等待遇,進一步促進了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合作。

  在政策促進下,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由曾經的對臺單向交流和單一技術引進不斷發展成以“四流五新”為主的新形式。如今,兩岸人員交流、技術交流、展會交流、信息交流往來頻繁,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五新”科技成果互通有無、資源共享,極大提升了兩岸農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在2018年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臺農臺商和各個試驗區、臺創園創業者齊聚一堂,帶來了魚松、黑米、鳳梨、高山茶、蝴蝶蘭、香水檸檬、百香果等各種優質農產品,向來自五湖四海的經銷商和消費者熱情推介。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與參展的臺農臺商合影留念,極大地提振了他們的信心。從2003年首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以來,一直開設的“臺灣展區”,每年都會吸引大量客商前來咨詢和合作,成為農交會上的一抹亮色。

  除了農交會,各級農業部門每年還積極邀請臺農臺商參加“臺灣農民大陸行”“兩岸鄉村論壇”“海峽論壇”“臺灣美食節”“臺灣活動周”及各類展會座談,加深了對大陸現代農業建設的直觀了解,拉近了兩岸基層農民間的距離和感情。其中“兩岸鄉村座談”還被兩岸農民譽為“三通”之后的第四通——“心靈相通”。另外,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還傾力打造“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網”,申請“海峽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微信公眾號,讓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最新資訊走入民眾的“朋友圈”,使兩岸民眾交流交往駛上了擴大和深化的“高速路”。

  近年來,各地重點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病蟲害綠色防控、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農旅結合等主題開展海峽兩岸農業交流,進一步促進了雙方的合作。福建每年引進示范臺灣新品種100多個,配套實用技術50多項,培育壯大南靖金線蓮等一批新產業;廣東引進木瓜防風、富貴竹栽培等一系列生產技術及夏威夷木瓜等多個重要作物品種;黑龍江引進水稻綠色無農藥殘留等多項新成果,極大促進了大陸農產品品種的豐富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與此同時,大陸也不斷向臺灣輸出成熟的農產品生產技術。山東省從2011年開始向臺灣輸出數以噸計的梨樹接穗幫助臺灣梨樹完成嫁接;上海與臺灣苗栗縣“結對子”,將養殖大閘蟹的技術傳播給臺灣農民,打破了“北緯28度以南養不好大閘蟹”的業界定論,“愛的蟹逅”已成為臺灣苗栗縣人民津津樂道的話題。

  從鼓勵臺商回鄉投資、用血緣拉近情感,再到用廣闊市場和需求空間吸引更多想來大陸投資農業的臺灣青年人,用真情實策留住農業人才,保障他們享有同等待遇,40年間,對臺農業政策不斷深化。目前,大陸已對臺灣大部分主要農產品實施了零關稅優惠措施,有力推動了兩岸農產品貿易往來,讓臺灣農漁民及消費者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據統計,1993-2017年,兩岸農產品貿易額從1.81億美元持續增長到32.65億美元,增長18倍,其中大陸從臺灣進口農產品貿易額從0.7億美元持續增長到8.5億美元,大陸已超過日本成為臺灣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市場;2004-2017年,臺農臺商在大陸投資農林牧漁業新增企業2258家,投資金額13.1億美元,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大陸已經成為臺灣在島外農業投資規模最大、最集中的地區。

  深化發展

  兩岸農業合作走進新時代

  謝東慶,臺灣南投縣鹿谷鄉人。1995年,憑著一股“臺灣牛”的韌勁,謝東慶踏上祖國大陸的神奇熱土,在海拔、氣候、土壤酷似臺灣阿里山的漳平市永福鎮開山種茶。1997年7月24日是謝東慶刻骨銘心的日子,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到永福調研,特地到他的茶場考察,鼓勵他利用當地良好的自然和生態條件,把茶產業做好,這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

  多年的苦心經營使謝東慶的高山茶取得不錯的效益,但受到臺灣“三生”融合理念的影響,他認為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是今后大陸農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道路之一。2008年,在漳平臺創園的政策支持下,謝東慶決定將臺灣觀光休閑農業的理念搬到永福,從各地引進各種櫻花8000多株,發展“茶園+櫻花”休閑觀光園。如今,休閑旅游帶來的人流,拉動了茶葉、花卉等銷售,也促進了當地餐飲、住宿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了當地百姓的收入,僅2017年漳平臺創園共接待游客128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6億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發展目標下,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而臺灣比大陸更早渡過了農業轉型升級的階段,臺灣“精致農業”、“農村再生”、“三生結合”的理念與鄉村振興的總目標要求有許多相似之處,其發展思路、政策措施和成功經驗,可以為大陸建設三產融合的“大農業”提供有益的啟示。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引下,兩岸合作的重點從種植和初級加工環節提升到精致農業、綠色農業、休閑觀光農業。惠安臺創園通過引進臺灣休閑精致農業理念,把園區內鳳翔山莊打造成為群眾休閑娛樂的又一好去處。鳳翔山莊負責人楊向陽說,“臺灣休閑觀光農業起步早,發展較好,我們鼓勵企業引進臺灣先進的生態休閑農業經營管理模式和理念,對傳統農業進行深度開發,提升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各地試驗區、臺創園都積極響應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的號召,廣西玉林試驗區“五彩田園”、廣東佛山試驗區“萬頃園藝世界”、四川新津臺創園“田園農博小鎮”、漳浦臺創園“海峽花卉小鎮”等,都是將臺灣生態觀光農業好經驗好做法“嫁接”到各地的重要成果。

  不僅發展休閑旅游農業,近年來,各地積極引導臺企產業升級,發展“互聯網+農業”的經營模式,宏暢電商就是福建清流臺創園農產品線上銷售的主要渠道之一。“我們都感受到了運用互聯網打通輸出通道的必要性。目前,有三四十家臺資企業和大陸企業入駐,通過線上線下平臺,一年銷售額可達5000萬元。”清流臺創園管委會負責人說。

  與此同時,農業農村部臺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在生鮮電商“本來生活網”建立臺創園農產品網上銷售專區,鼓勵臺農臺商農產品通過“互聯網+”拓展銷售渠道,著力培育起臺創園的園區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臺創園農產品電子商務研習班已連續舉辦了3年,以臺農臺商為培訓對象,系統講解農產品電子商務方面營銷技巧、成功案例,實地組織考察農產品電子商務倉儲物流體系和線上線下銜接的購物流程,探索出了一條“政府+互聯網+臺創園+臺農臺商”的新型營銷通路。謝東慶說:“電商為我們茶葉制定了很好的營銷方案,對產品進行了精美設計包裝,打開了銷售渠道,農業農村部臺辦總是想我們所想、急我們所急,真正是我們臺灣農民兄弟在大陸的娘家親人!”

  從吃飽到吃好,從追求數量到追求數量質量并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越來越多的臺農臺商利用“農業+”“旅游+”“生態+”“互聯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進入到農產品精深加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領域,促進了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的進步需要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反過來也能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和需求。祖國大陸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農業的不斷進步是兩岸同胞加強聯系的必要條件,是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繁榮穩定的基礎,為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機。

  回首來路,披荊斬棘;矚目今日,氣象萬新。回望過去40年,從破冰起步到深化發展,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從無到有,由淺及深,連點成面,合作的領域不斷加深擴寬,成為“兩岸一家親”理念的生動實踐。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兩岸農業交流合作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展現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有理由堅信,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將為兩岸同胞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新的貢獻!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