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在推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部署要求的重大舉措,深入分析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面臨的形勢,總結經驗、凝聚共識,創新舉措、破除瓶頸,努力開創中國特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新局面,就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提出以下認識和思考。
一、深刻認識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是一項重大歷史任務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是要促進農民全面發展。
首先,大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對新時代“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三農”工作總抓手。以人民為中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到農民,就是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關鍵是要促進農民全面發展,這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要求,也是根本保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手段,農民全面發展是目標。論壇將主題定位到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具有現實針對性。
第二,大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現實選擇。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從農業轉向非農業、從鄉村流向城鎮,一些地區農村空心化現象比較嚴重。這些年,中央高度重視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農村空心化等問題,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應該看到,當前“誰來種地”問題依然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第三,大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的迫切需要。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是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必然要求。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應用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的先行者,在率先掌握農業先進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型職業農民作為創辦新型經營主體的實踐者,在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帶動小農戶、貧困戶實現持續增收全面發展,讓更多農民分享到農業產業增值收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具有良好的實踐基礎
自中央部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以來,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積極推動協同開展進城務工農民工培訓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2004年開始,原農業部等6部門共同組織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投入逐年增加到11億元。從2009年開始推動陽光工程轉型,由外出務工農民工培訓向就地就近就業農民培訓轉變。2010年國辦出臺的關于農民工培訓指導意見,明確了農業部門負責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培訓。2012年,農業部率先在全國100個縣啟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2014年,原農業部會同財政部正式全面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統籌考慮制度構建、體系建設、隊伍培養,取得良好效果。截至2017年,培育工程實施范圍已經擴大到全國各省2000多個農業縣(團、場)。同時,農業農村部還會同團中央、全國婦聯等有關部門先后啟動了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和新型職業女農民培育試點等,全面推動職業農民發展。主要工作可從以下幾方面概括:
一是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頂層設計不斷優化。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 2022 年)》,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第一個五年工作作出具體部署,也對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進行了全面設計,從國家層面對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做出了規劃,為指導各地區各部門分類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
二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基本建立。隨著工作深入推進,教育培訓、規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制度逐漸完善。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目前,全國18個省(區、市)制定了省級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意見、細則,已有1096個縣市出臺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正向制度化、法制化、規范化邁進。
三是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為有效聚合各方力量,各地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導,農業部門牽頭,公益性培訓機構為主體,市場力量和多方資源參與的教育培訓體系。各級農廣校作為主體力量,支撐和協調作用更加突出,農業院校、科研院所、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園區等多元力量以多種方式共同參與,“一主多元”“一性三化”格局不斷鞏固。
四是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形成良好氛圍。各級黨委政府對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政策措施越來越實,投入力度越來越大。近七年來,中央和各級財政累計投入100多億元。同時,中央和地方媒體廣泛宣傳,形成了政府重視、社會關注、多方資源積極參與的濃厚氛圍,一大批懷揣創新創業夢想的各類人才主動加入職業農民隊伍,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呈現蒸蒸日上的良好態勢。
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實踐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統籌負責、農業部門牽頭協調的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推進體制。二是堅持服務農業農村重點工作。緊緊圍繞產業,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對人才數量、質量和結構的需求,分層次、分產業、分類型開展培訓。三是突出農民主體地位。鼓勵支持各地制定出臺差異化政策措施,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選擇權,樹立職業農民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四是始終堅持提升培育質量效能。堅持“提質量”與“強監管”兩手發力,強化精準培育政策措施,創新培育手段載體,嚴格實施績效考核,確保農民發展取得實效。這些好經驗好做法要鞏固堅持并與時俱進地不斷創新完善。
總的看,近年來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成效顯著,目前新型職業農民數量已突破1500萬人,為今后農民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與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相比,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不全面、不充分,在區域分布、數量規模還是素質結構上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雖已基本形成,但促進職業農民全面發展的制度體系尚未建立;二是城鄉發展差距導致人才虹吸效應,鄉村振興“缺人”或人才流失現象仍比較嚴重;三是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內容、方式和課程體系等與農業農村發展需要、與農民實際需求還不相適應,對職業農民的支持政策不足。
三、積極學習借鑒發達國家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有益做法
根據對一些發達國家的調研了解,雖然各國國情農情不同,推進現代化路徑也不盡相同,但均高度重視職業農民發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第一,普遍重視制度保障。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均通過立法明確農民的地位、教育培訓實施機構、教育培訓重點、發展模式等,強化責任與義務、經費投入等制度。如美國1862年頒布的《莫里爾法》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法案,對農民職業化、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等提供了法律保障。加拿大推行“綠色證書”制度,不獲得綠色證書不能成為農民,不能繼承或購買農場。
第二,普遍重視資格準入。受農業產業最終產品性、土地資源稀缺性影響,政府通過農民職業資格準入、扶持協會組織等方式促進農民職業化。如法國政府建立多種培訓機構,規定農民必須接受職業教育,只有取得教育合格證書后,才具有經營農業的資格并且能享受國家的優惠貸款及補貼。德國建立完善的職業農民資格證書制度,英國的農民職業資格證書分為農業職業培訓證書和技術教育證書兩大系列,以保證寶貴的農業資源,也包括優惠貸款及補貼,讓高素質的農民來使用和經營。
第三,普遍重視農民教育培訓。農民教育培訓經費投入以政府資金為主,如英國農民培訓經費70%由政府承擔;法國、日本等整合多種資源構建完善農業教育體系,滿足不同層次農民的教育培訓需求;德國、韓國等農民教育培訓強調政府與非政府部門合作,體現出政府、企業和個人聯合供給,共同支撐的特征。
第四,普遍重視持證農民的政策扶持。給予持證農民政策扶持和優惠,保證農民的積極性。日本政府多種政策性補貼資金以及貸款優惠政策向“認定農業者”傾斜。美國、法國、日本資助支持務農者創業,韓國對新村運動中先進人物典型制定“獎勤”政策。
第五,普遍重視青年農民發展。目前我國18-30歲的農民只占到三成多,一些產業后繼乏力,沒有新生力量、生力軍、高素質力量,這也是發達國家遇到過的問題。為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美國提出“新農民和農場主發展計劃”,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新設了“青年農民計劃”,法國農業信貸銀行贊助青年農民的安置和培訓。
我們要以更加寬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姿態,積極學習借鑒有益國際經驗做法,銳意創新、不斷進取,努力開創中國特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新局面。
四、努力開創中國特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新局面
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時間緊迫,時不我待。我們要著力破除人才瓶頸,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道路。具體要做到“三個切實”:
一要切實把握好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總體思路。要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以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為突破,以提升培育質量效能為關鍵,加快構建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要按照“制度先行、多方參與,學以致用、精準培育,立足農業、服務鄉村”要求,創新體制機制,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壯大職業農民隊伍;廣泛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形成發展合力;強化精準培育,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進農業綠色優質高效發展,全面服務鄉村振興。
二要切實謀劃好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重大舉措。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農業農村部正在研究職業農民制度框架體系,并推動各地積極落實。要結合國情農情,組織開展制度創設研究,探索形成符合實際的配套政策體系,努力在教育培訓、評價認定、定向扶持、社會保障和使用激勵等方面為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提供更多專項支持。提升職業農民培育質量。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大力實施農業職業經理人和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計劃和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計劃,不斷提高教育培訓質量和效果。提高師資隊伍水平。要按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三農”工作隊伍發展和職業農民培育的實際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大力開展優秀教師和精品課程推介活動,示范帶動各級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典型示范引領。經過近年來的實踐探索,已經形成“一點三線、四大課堂、全程服務”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村莊是教室+村官是教師+現場是教材”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養等模式,評選出“全國十佳農民”“風鵬行動 新型職業農民”等典型代表,在實踐中均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今后要繼續開展“全國十佳農民”和“全國百名杰出職業農民”等遴選與資助活動,講好職業農民創業興業故事,加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典型模式和典型案例并在全國大力宣傳推廣,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
三要切實夯實好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基礎。創新條件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建設,推進各省落地對接和推廣應用,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大手機運用技能培訓力度,讓手機成為農民的“新農具”。繼續打造一批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圍繞現代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農業綠色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生態環保等打造精品課程,開發精品教材,為培育工作提供支撐保障。推進機制建設。建立農業農村部門與教育、財政、共青團、婦聯等部門之間長效合作機制。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完善“一主多元”機制,強化農廣校專門機構主體職能,統籌涉農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資源,通過校企合作、田間學校、實訓基地等方式廣泛參與,形成合力。強化工作支撐。要以持續辦好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論壇為抓手,廣泛組織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和力量高質量編撰好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和發展指數,及時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發展工作精準診斷把脈,為提高培育及發展水平提供有效支持,為政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有益參考。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以及網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主動支持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促進農民全面發展的濃厚氛圍。
(本文根據張桃林副部長在2018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論壇上的講話整理)
#FormatImgID_0#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