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雖然不是全國生豬養殖大省,但是生豬養殖是滿足當地和周邊地區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民生產業,也是實現脫貧攻堅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經過9月底對在貴陽開陽縣和遵義市播州區兩個養殖大縣的實地調研,我們發現貴州省積極推進行政事業機構改革,努力探索機制創新,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也面臨一些困難。
基層管理服務散養戶
貴州省“十三五”以來,豬、牛、羊、禽四肉產量和蛋、奶產量不斷攀升,畜牧業增加值增速進入全國前列,目前生豬存欄和出欄分別列全國第12和第15位;肉類產量列全國第18位,其中,豬肉列14位,牛肉列13位。2019年8月14日貴州省非洲豬瘟解封以來,累計調出生豬388236頭。豬肉累計凈調出2698噸,為全國保供做出了貢獻。貴州省畜牧業規模化專業化組織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與其他養殖大省相比,發展速度還是相對較慢,目前生豬規模化水平剛剛超過30%,也就是說三分之二以上的生豬出欄來自家庭散養戶,散戶數量龐大,布局分散。同時,畜牧業也是貴州實現脫貧攻堅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因此,畜牧獸醫的行政管理、監督監管、指導服務尤為重要。
畜牧獸醫工作需要理順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是全省畜牧獸醫行業管理主管部門,本輪機構改革還是保留了畜牧發展處和獸醫管理處兩個處室,省級畜牧獸醫工作得到保留。據統計,2018年全省9個市(州)和貴安新區共設畜牧站7個,在編人員72人。全省88個縣共設畜牧站66個,在編人員480人。應該說,縣級以上畜牧獸醫行政管理機構還是比較完整的。
但是,在縣級事業單位的改革中,畜牧獸醫相關部門有較大調整。在機構改革步伐較快的縣,將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撤銷,成立副科級的畜牧漁業發展中心和股級的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畜牧漁業發展中心下設畜牧站、屠宰檢疫站和水產站。調研了解到,動物衛生監督所撤銷后,將其中執法工作轉入執法大隊,帶走了相關的畜牧獸醫專業人員以及編制,但執法工作只占動物衛生監督所工作的四分之一,還有四分之三的工作留在了農業農村局,包括動物防疫、檢疫的日常監督管理。改革后的農業農村局相關部門沒有執法權以及相應的人員,這些工作難以開展。同時,執法大隊是綜合執法,工作繁忙并整體統籌管理,如今遇到一些執法案件,還需要請農業部門配合取證。
專業技術服務有待加強
貴州省早在2012年將鎮原畜牧獸醫站與農技站整合為鎮農業服務中心,具體的畜牧獸醫基層工作由鎮農業服務中心里的畜牧獸醫工作人員完成,走在了精簡機構的改革前沿。然而,實際上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越來越少,工作內容越來越繁雜,工作效果受到明顯影響。
第一,畜牧獸醫人員編制被擠占的現象時有發生。地方政府往往有一些特殊人員安置的任務,一些專業崗位被擠占,真正的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反而沒有被招錄。由于年輕的專業技術人員難以進入,這也造成畜牧獸醫人員隊伍老齡化,知識結構較為陳舊,應對新問題的能力下降。
第二,畜牧獸醫人員多業化、兼業化問題較突出。調研中,個別縣工作人員反應鎮里服務中心表面上看編制人員較多,但實際從事畜牧獸醫工作人員較少,例如有個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編制有22人,實際在崗9人,其中畜牧獸醫技術人員4人,還有1人被臨時借調,這3位除了日常要完成畜牧獸醫相關工作外,還要完成鎮里交辦的其他工作,工作人員介紹“畜牧獸醫工作在我們工作量的占比大約只有10%”。
獸醫社會化發展差異較大
從2014年起,貴州省為解決村級防疫員隊伍不穩定、管理不規范和工作質量難保障等問題,探索推進防疫社會化服務。到目前為止,各鎮村級防疫員形成了合作社模式、專業公司模式和復合型獸醫院模式,分別適用于農村散養地區、中小型規模養殖場為主的地區和養殖規模相對集中社會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
調研的兩縣中主要采用合作社模式,資金運營均采取自收自支的方式,合作社里的村級防疫員除了接受財政補貼外,還在合作社的帶領下額外創收。總體來看,村級防疫員合作社的創新方式改變了過去單個防疫員孤軍奮戰的局面,使村級防疫員緊密團結、分工協作、提效增收,提高整個鎮里的畜牧獸醫技術服務水平。
但是,合作社的發展情況存在差異。開陽縣馮山鎮村級防疫員合作社自2016年組建,目前運轉很好,防疫員工作充滿熱情。16名村級防疫員共享受市縣級鄉鎮補貼15萬,每人養老補貼400元,還有人均2000元的獎金,其中業績較好的加上補貼一年可以拿到6~7萬元收入。遵義市的另一個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但發展不是太好,從早期的11個村級防疫員到去年就只剩下了6個,服務6個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合作社所服務的區域,養殖戶規模非常小,數量多且居住分散,補貼經費不多但是工作量較大;另一方面,負責人經營合作社的熱情和經驗不足。
未來,還需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區域畜牧業發展的特點,綜合考察技術、經驗、干勁等多方面因素,精心挑選合適的負責人,組建畜牧獸醫合作社,并進行培訓指導和表彰獎勵,有效促進合作社的良性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