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云,蓮葉何田田,雨絲綿綿,山巒更顯青碧,江南故鄉景觀復現。最近,記者跟隨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的“走進美麗鄉村”記者行活動,深入江蘇、安徽兩省的村莊,實地走訪了四縣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村莊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村民有什么感受,讓記者帶你探尋村莊嬗變背后的故事。
優化定位 尋回一縷鄉愁
“挑著筐子賣桃子,拼了命去搶位子,含著眼淚數票子。”安徽省當涂縣李白文化旅游區桃花村黨委委員畢銀根對記者說,這是他家所在的萬山自然村流傳的順口溜。桃花村原名不叫桃花村,因所處地大青山連綿數十里的萬畝桃樹而更名。曾經挑下山賣的桃子,如今成了游客競相采摘的“寵兒”,價格翻了兩番。村民丁小梅說,這改變還得從村里修路開始說起。在外打工的她,每到過年回村都發怵,汽車開不到村口,家人挑著扁擔下山接。自從村里確定了鄉村旅游開發定位以來,通了自來水,修了柏油路,確定了徽派民居風格,還通了旅游專線,游客越來越多。丁小梅家也翻蓋老房,開辦民宿,退休回村的她吃起了“旅游飯”。
三面環山,視野比山下更開闊,景色秀麗,環境清幽,是村里40多戶農家樂紅火的原因。畢銀根說,自打游客來了,村民對村里環境更上心了。
明確定位后,同樣的改變也在佘村發生。
尋著一片五色梅,記者找到了佘村王家自然村去年評選出的五星級文明家庭,見到了女主人謝鳳英。說起原來破亂的環境她印象深刻:“路邊是旱廁,粉塵很大,廢棄的豬圈破破爛爛的。”佘村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原本靠采石為經濟支柱,在2000年被列入生態保護區后,集體經濟發展一度停滯,這些年一直在探索如何復蘇。2018年以來,王家村開始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完成雨污水管網設施提升改造,實現雨污分流,進行水塘、公園、古石灰窯改造,清理田間露天糞缸、路兩側雜草、建筑垃圾、砂石磚塊等。今年江寧區優化村莊定位,把王家村確定為100個特色保護村之一。王家村以“美麗庭院”評選為載體,進一步調動村民參與美麗家園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謝鳳英家因栽花錯落有致,布置協調,被村里評為第一名。
有著三十多年黨齡的村民代表孫大祥對此大加贊賞,他說以前孩子周末吃完飯就回城,現在總是住上兩晚。多個景點的打造還讓佘村成了“網紅”打卡地,受到不少城市年輕人的追捧。
中辦國辦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提出,“根據地理、民俗、經濟水平和農民期盼,科學確定本地區整治目標任務,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我國各地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條件也不一樣,如何挖掘出自身的特色,明確定位加速復蘇,走訪的村莊或許可以借鑒。
村民主體 激發一份責任感
在安徽省丹陽市訪仙鎮紅光村鸞集翔自然村村史館,記者偶遇正值暑假的村里大學生張穎,她對記者說:“文明銀行促進村民更加自覺地維護村居環境,形成人人參與文明實踐的氛圍。”文明銀行是鸞集翔村今年的一項有益探索,在征集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村里篩選設定了5大類、60項文明行為細則,對村民維護村居環境實現積分管理。今年84歲的老黨員張長興對記者說:“文明銀行開展以來,不僅環境變得更干凈,連講不文明話的人都沒有了。”
在激發農民群眾主體意識方面,徐家院村選擇從小培養。“剛剛使用過的紙巾屬于哪一類垃圾呢?”走進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張溪社區徐家院自然村“友蘭婦女微家”,記者看到,一群小朋友圍著社區志愿者爭先恐后地舉手。負責現場教學的志愿者用一張張圖片,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垃圾分類觀念。“婦女微家”是2017年江寧區婦聯的改革探索,如今已成為村民了解環境治理的培訓點。據介紹,張溪社區積極推進農村垃圾分類“二次四分法”,首次干濕垃圾分類在家完成,實現垃圾分類社區全覆蓋,垃圾處理量同比減少60%。
在西河村,記者看到,一池碧水倒映著藍天白云,村里清潔員袁興保對記者說,現在凡是路過的人都要停下來賞一賞美景。“昔日西河窮又臟,今朝村莊美翻天;文明實踐‘金鑰匙’,打開治理‘百寶箱’。”一段順口溜,道出了安徽省當涂縣黃池鎮西河村蝶變的秘密——人人參與環境整治。
“把好事辦好,首先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凝聚眾人之力。”西河村村支書兼主任張慶華說,村里第一次召集戶代表征求改廁意見時,就有不同的聲音。有的認為移到屋里占地方,有的說廁所挪動會影響家運。針對這些顧慮,村里又多次開會,逐戶發放《群眾征求意見表》,“兩委”干部和村民理事會成員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終于取得了所有村民的支持,把支部的決策變成了群眾的意愿。改廁也成了西河村環境整治的第一步。
家家受益,戶戶出力。張慶華說,不管是拆除旱廁,還是污水管網挖溝,村民都出工出力,節約了不少成本,原本預算50多萬的污水管網建成用了不到30萬。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怎么才能不搞假把式,走訪的村莊各有各的方法,記者認為,“自己的事自己辦”的自覺性有沒有激發出來是關鍵,只有把決策轉化為群眾的意愿,才是真實的美麗村莊。
建管并重 守住一抹綠色
細雨淋淋,在江蘇省丹陽市呂城鎮大荊村,記者看到農戶每家門口都有一個廚房污水收集口,打開蓋子可以看到桶聯通管網,據丹陽水務集團副書記胡國慶介紹,這些生活污水統一處理達到無害標準后將排入京杭運河支流河道。
在大荊村,記者看到地上展示著玻璃鋼裝備式三格式化糞池,胡國慶介紹,這樣的化糞池每個成本600元,可以用50年。為保證管護質量,合同約定4年建設期結束只付給全部資金的45%,剩余部分分三個階段18年支付,第一個六年每戶付200元,中間六年每戶付300元,最后六年每戶付400元。胡國慶解釋,后期運維難度更大,這種支付方式長期來看更穩定。
破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難題,前期建設和后期管理一樣重要。單靠農村一家一戶,很難接觸到專業的技術和現代的管理理念,要引進群眾更為信賴的國有企業,建管并重,真正保持住農村的好環境,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從“要我改”到“我要改”,從環境美到心里美,村莊的變化就像是倒下的第一個多米諾骨牌,將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成為村莊舊貌換新顏的契機。據最新數據,2018年全國已完成改廁1000多萬戶,80%以上行政村的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近30%的農戶生活污水得到處理,80%以上的村莊已開展清潔行動。明年將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信隨著農村環境整治的不斷深化,農村環境將越來越美,鄉村振興的步伐也會行穩致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