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新型城鎮化視野下的文化景觀保護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胡翔 字號:【

  文化景觀的有效保護和挖掘,可以打造地區旅游品牌,帶動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湖南長沙、株洲、湘潭三個城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下游,包括12個縣市,177個建制鎮,人口1238萬。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為長株潭文化景觀的整合發展提供了契機。

  湖湘文化是長株潭城市群文化景觀發展的根基,縱觀長株潭文化景觀的構成,根據景觀的文化屬性將長株潭文化景觀大致可分為:“農耕文化”“民居文化”“紅色旅游文化”“江灘文化”“名人文化”“歷史古城文化”“湖湘書院文化”等文化景觀類型。

  農耕文化類型及特征。長株潭作為湖湘文化的集中地,擁有歷史悠久的稻作文化和漁民文化傳承,在歷史的傳承中形成豐富而獨特的農耕文化類型,如湖湘特色農居建筑群、傳統農耕用具、農家節氣、生態園、農村書畫院非遺博物館等。長沙全市擁有眾多的非遺博物館,這些非遺博物館既有綜合性的,如長沙非遺展示館,也有主題性的,如銅官窯博物館,無論是其建筑景觀本身還是其陳列內容均呈現出濃郁的農耕文化風情。

  株洲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發源地之一。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陵寢就坐落在株洲市境內的炎陵縣。炎帝陵已成為當今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謁祖、憑吊先尊的圣地。湖南省每年定期在這里舉行盛大的祭典活動。

  湘潭歷史悠久,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藝術,形成異彩紛呈的農耕文化景觀。湘潭紙影戲、舞火龍燈、花鼓戲,端午節湘江龍舟賽等都是頗具特色的農耕文化傳承下來的文化景觀。

  景觀特征:農耕文化往往以動態的形式得以體現,在每年的節氣舉行相關的儀式慶典活動,體現出尊重自然、尊重歷史、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深度體驗農耕文化,能感受勞動與自然之美。

  代表景觀:長沙非遺展示館、雨花非遺保護展示中心、天心非遺館、銅官窯博物館、沙坪湘繡博物館、火神廟博物館;株洲炎帝陵、炎陵廣場;湘潭湘江龍舟賽、皮影戲陳列館等。

  民居文化類型及特征。長株潭城市群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地域建筑景觀,長株潭區域就其街道、巷子、民居、古建而言,外在樸素。它們的產生、存在、流傳、甚至沿用,已經不單是存在意義,時間的磨礪已賦予它更多的內涵,它既是物質實體、又是精神的載體,其物質文化中滲透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將物化為具體的物質文化,不斷的積淀催生出傳統文化基因,具有濃厚的湖湘文化底蘊,這一文化成為連接過去、現在、將來的生命之源,是一個區域得以支撐人的主流精神。

  景觀特征:長株潭民居往往以堂屋為中心,正屋為主體,中軸對稱,廂房雜物均衡擴展,天井院落有序變化的基本格局。造型均衡簡潔、色調素凈明雅,承載了一座城市的往昔與傳承,多為木造和石造。

  代表景觀:長沙坡子街、太平街、潮宗街、化龍池等為代表的古街小巷以及長沙靖港古鎮、喬口古鎮、銅關古鎮;株洲朱亭古鎮、淦田古鎮、建寧古鎮;湘潭窯灣古鎮、洛口古鎮等。

  紅色旅游文化類型及特征。長株潭地區具有悠久的革命傳統,在中國革命史上起著關鍵的歷史作用。這里既有重要的革命歷史文化遺址,又有著名的紀念場所,涵蓋了建黨初期、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建設五個時期一系列的革命活動、革命事跡、革命遺址等,構成了長株潭革命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極其寶貴的革命文化資源。

  景觀特征:紅色文化往往以會議遺址、紀念地、領袖故居、標志物等物質載體成為人們瞻仰、憑吊和緬懷先烈的重要場所。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革命理論、精神、傳統等精神遺產成為宣揚愛國愛民的寶貴財富,長株潭紅色文化景觀歷史遺留下來的革命遺址和紀念性建筑如今遍布長株潭三地,且構成長株潭一項特殊的景觀資源。

  代表景觀:長沙秋收起義會師舊址紀念館、影珠山抗戰遺址文化公園;株洲茶陵縣工農兵政府遺址、炎陵紅軍標語博物館、株洲工農義勇軍指揮部舊址、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指揮部舊址等;湘潭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等。

  江灘文化類型及特征。浩浩湘江,作為湖南人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騰不息。湘江成就了長株潭區域的人文景觀氣質。在歷史的長河中,三市依水而建,隨著城市的發展,昔日荒蕪遍野、雜亂無章的江灘,今日變成了集城市防洪、道路、景觀、文化、旅游、休閑、體育健身為一體,地域文化為底蘊、人與自然相和諧、城市與江河互融合的風景長卷,成為鑲嵌在湘江中游的一顆璀璨明珠。目前,長株潭的后續江灘工程——湘潭九華段,河東連接長沙、株洲段;“株洲市百億工程”河東段等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力求打造更為壯觀的江灘美景。

  景觀特征:湘江如一根連綿的紐帶,將三地景觀串聯起來,熠熠生輝。長株潭三地各自的人文風貌,賦予了江灘豐富的人文內涵,使江灘文化更加多元化,成為多種文化的復合體,融休閑文化、湖湘文化、碼頭文化、抗洪文化、體育文化、科普文化等于一身,新建景觀和原有景觀有機結合又相互映襯,使長株潭區域的江灘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

  代表景觀:長沙沿江風光帶、橘子洲;株洲沿江風光帶、白石港、建寧港、楓溪港;湘潭沿江風光帶、楊梅洲、十八總、建寧港等。

  名人文化類型及特征。長株潭區域自古人杰地靈,群英薈萃。三國蜀國宰相蔣琬、名將蔣斌;唐朝書法家歐陽詢;明首輔大學士李東陽;明清思想家王夫之;清朝軍事家、政治家曾國藩;近代政治家、革命家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陳賡、譚政等;近代人民藝術家齊白石、作曲家田漢、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李錦暉等這些湘籍歷史名人對中國的政治、軍事、藝術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景觀特征:旅游者愿意親近和了解名人主要原因在于可以用他們的事跡來教育激勵現在的人們,當人們了解到這些文化精英在中國歷史上所產生的重要作用,不僅會加深對長株潭城市的熱愛,同時還會通過審視名人在這些地方留下的遺跡,并有所感悟和借鑒。

  代表景觀:長沙譚嗣同故居、劉少奇故居等;株洲李立三故居、秋瑾故居、楊得志故居;湘潭齊白石故居、毛澤東故居、毛澤東紀念館、彭德懷紀念館、陳賡故居、譚政故居等。

  歷史古城文化類型及特征。歷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長株潭區域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沙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經3000年城名、城址不變,這在中國乃至世界建城史中,極為罕見。有“屈賈之鄉”“瀟湘洙泗”之稱。株洲是炎黃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古城”之稱,歷經各朝各代,具有厚重的歷史沉淀。湘潭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湖湘文化的發源地,湘潭市境內自漢代建立第一個縣治——湘南縣并構筑縣城,迄今2200余年,湖湘文化重鎮是湘潭城市文化的主要特色。

  景觀特征:歷史文化名城具有自身城市的歷史特點、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歷史名城往往具有古文明遺址、歷史建筑等歷史文物,他們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有助于增強人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也為人們進行歷史文化研究和現代科技文化創新提供了活化石。

  代表景觀:長沙馬王堆漢墓、天心閣、南宋古城墻、杜甫江閣;株洲茶陵南宋古城;湘潭窯灣古街、明清古建筑萬樓、晉朝古建筑望衡亭等。

  湖湘書院文化類型及特征。長株潭境內傳統書院具有歷史悠久、數量眾多的特點。這些書院大多建于南宋,興于明。反映出長株潭區域歷來重教興學的傳統。

  長沙岳麓書院是著名的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初年。位于岳麓山;城南書院始建于南宋初年,位于妙高峰上,與岳麓書院隔江相望。株洲是一個人杰地靈的書香之地,歷朝歷代共有一百余座書院出現于這片土地,保存較為完好的書院有淥江書院、洣泉書院、洣江書院、長橋書屋等。湘潭東山書院創建于1890年,具有典型的湖湘書院文化特色。

  景觀特征:在上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湖湘書院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些書院根植于湖湘大地的山水文化中,其景觀形態樸素而雅致,色調以青灰、粉綠、深棕、黑白居多。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軸對稱,空間層次豐富,倚勢而建,注重虛實滲透、迂回曲折,建筑與周邊山林融為一體,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凸顯出來的實用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對當代景觀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代表景觀:長沙岳麓書院、城南書院、南軒書院;株洲淥江書院、洣江書院、雩江書院;湘潭東山書院等。

  保護文化景觀,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需要。文化景觀離不開歷史文化的熏陶,其中,歷史文化景觀更是文化景觀重要的組成部分。構成歷史文化景觀的歷史建筑、觀念文化、信仰文化、審美文化、農耕文化等歷經緩慢的發展歷程,承襲著歷史文化的基因,形成穩定的、可延續性的、具有典型區域文化特征的文化形態,這些文化景觀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傳承意義。

  文化景觀將地域歷史文化采用片段再現的方式,以一種可視、可感、可聽的形式呈現出來,對文化景觀類型的挖掘,以及對不同類型的文化景觀特質的梳理,有助于形成區域性文化景觀,提升文化景觀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增強區域認同感以及歷史文化的自豪感。

  保護文化景觀,就是保護和發展綠水青山。2005年習近平同志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成為指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理論,建構了為實現城鄉文明共生、城鄉均衡發展的中國特色城鎮化模式。文化景觀往往與自然景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古民居、古村落離不開自然景觀的協調發展,文化景觀與綠水青山渾然一體,才能增強文化景觀的可觀賞性,為文化景觀的長久保護和創新發展提供無限空間。

  保護文化景觀,體現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與“保護和發展綠水青山”異曲同工。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生態惡化、資源短缺、人口激增等問題日益嚴重,文化景觀生態價值的研究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重視。英國園林設計師麥克哈格在《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提出注重生態的自然價值觀,其“設計尊重自然”的理論對研究文化景觀的可持續性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保護文化景觀,是新時代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課題。新農村文化景觀的保護和創建有助于構建和諧發展的社會新局面。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鄉村文化景觀受到了各地政府的重視,通過建設農村民俗博物館、舉辦節慶民俗活動等,增強村民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新農村文化景觀如今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軟實力。

  鄉村文化景觀類型豐富,審美文化、農耕文化、建筑文化、制度文化等構成立體的文化景觀類型。新農村文化景觀的建設一方面需要深層次挖掘,尤其是很少引起重視的古民居、古歌謠、農田水利等,這些本身就是鄉村文化中的重要文化景觀,他們承載了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是歷代先人為生存適應環境的人工景觀,具有歷史和精神雙重意義。在城鎮景觀改造中部分鄉村景觀延續了歷史文脈,保存了城鎮及鄉土記憶,提高了鄉村文化內涵。但也存在改造過程中文化景觀地域特性缺乏,人文關懷缺少、理念和策略單一等問題。構筑符合鄉村性格又具有時代感的新農村形象,成為當前市政規劃者和公眾共同關注的問題。

  保護文化景觀,是新時代創造美好生活,促進人文素養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文化景觀的保護,需要政府部門和公眾的共同參與。文化景觀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是多種學科的綜合,涉及社會學、藝術學、景觀規劃學等多個研究領域。對文化景觀類型的認定及保護是一個復雜的工程。一方面政府部門需要引導,制訂相關的文化景觀政策與管理體制及運作模式等;公民需要提升自身素質自覺認識到文化景觀的歷史意義及價值;文化景觀工作者需要加強文化景觀場所精神與當前社會價值觀的同構、文化景觀公共性與公眾精神訴求等的研究,為保護和創新文化景觀做出貢獻。

  保護文化景觀也是基于其經濟價值的考慮,文化景觀帶動經濟發展已經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通過文化景觀的有效保護和挖掘,可以打造地區旅游品牌,帶動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保護文化景觀,已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作者系湖南工程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副院長)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