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情灑庫木西力克——新疆農科院“訪惠聚”駐村工作紀實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夏樹 劉秀峰 宋杰 字號:【

  新疆農業科學院按照新疆自治區黨委工作部署,自2014年3月選派干部赴喀什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7村、9村、10村、15村,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駐村工作(以下簡稱“訪惠聚”駐村工作隊),一干就是5年多。讓我們走近這些工作在民族地區的農業科技干部,走進農民家里……

  個頭不高,頭發花白,高鼻梁,藍眼睛。今年56歲的維吾爾族干部趙德提·阿不都哈德爾,從新疆農科院副院長的崗位上,被選派到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任“訪惠聚”工作隊總領隊兼7村第一書記,已經4年了。得知我們要到村里采訪時,他戴上鴨舌帽、穿上紅色羽絨服,騎上三輪摩托車,拉著我們來到了村民艾麥提·伊斯馬伊力的家里。

  艾麥提·伊斯馬伊力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的妻子是新疆農業科學院辦公室女干部姜婷婷的“維吾爾族親戚”。2016年12月,姜婷婷隨同新疆農科院結親工作隊,首次從烏魯木齊來到這里,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認親活動。第一次到艾麥提家,這位年輕的女干部驚呆了,破舊低矮的土墻房屋,沒有窗戶,沒有門,房頂上鋪的是茅草。姜婷婷向這個剛剛結對的親戚打聽廁所在哪里?親戚不好意思地用手指向房子的后面,意思是屋后的空地就是她家的廁所。晚上,姜婷婷就住在這個親戚家里,因為沒有門,嚇得她一夜都沒好好睡覺。艾麥提·伊斯馬伊力看到記者一行,走進他家的院子里,高興地迎了出來。把我們幾個人讓到他家吃飯的餐桌旁坐下,忙著去泡茶招待我們。這時,趙書記介紹了他家的情況:艾麥提2016年到教育培訓中心學習,他的愛人圖爾蓀古麗·庫杜斯一人,帶著3個年幼的孩子在家里生活,因為缺乏勞動力,家庭收入很低,是村里典型的特困戶。工作隊入戶核實情況后,針對他家的實際情況,制定幫扶方案,首先把原來的土坯房拆除,申請了富民安居房補貼,工作隊把村里干部、黨員、團員、工作隊員組成志愿服務隊,幫助她家蓋房子、建院墻、安裝大門,新房建成后還安裝了集成吊頂,對房子內外墻進行了粉刷。姜婷婷一次捐款3000元,幫助新建廁所,還貼了瓷磚,安裝了抽水馬桶和淋浴器。艾麥提說:“我在培訓中心學習2年多,拿到了泥瓦工上崗證,趙書記為解決我家的困難,讓我在村合作社工作,負責建菜窖、粉刷圍墻等,妻子在村委會公益衛生崗位,我們兩人每月工資有2800元,再加上6畝地的土地流轉收入和合作社年底分紅,3個孩子上學都是免費義務教育,中午吃飯也不要錢,生活慢慢好起來了。這一切的變化,要感謝趙書記帶領黨派來的工作隊給我家的幫助。”趙書記聽了艾麥提的感激之言,也很有感觸:“我們開展精準扶貧,就要一戶一策,把黨的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只要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們多吃一點苦不算什么!”

  發揮科技特長,產業助力脫貧

  新疆農科院黨委高度重視“訪惠聚”駐村工作,精挑細選47名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員,長年駐扎在4個村,就連春節也不回烏魯木齊,每個隊都配了優秀的維族干部。工作隊成員中具有高級職稱18人、博士9人、碩士10人。駐9村第一書記、糧食作物所所長金平,這個達斡爾族的甘薯研究專家,和記者開玩笑說,“我這個本科生是工作隊里學歷最低的。”

  由于時差的原因,早上9點多鐘,天才亮。10點多鐘,我們在15村工作隊的駐地,和他們一起吃早飯。駐村第一書記、品種資源所所長徐麟,帶我們參觀隊員們自己腌制的各種泡菜,足足有十幾個大玻璃瓶。走廊上掛著一面面農民送來的錦旗。

  早飯后,徐麟把我們領到馬路對面的設施農業園區。10棟溫室大棚依次排開,“5G物聯網智慧大棚”的牌子映入我們的眼簾。隊員們介紹,大棚主要搞蔬菜、葡萄、無花果、花卉的育苗,每到冬天駐村干部都會帶領村里的育苗能手和貧困戶,到大棚里搞育苗,為開春農民發展庭院經濟準備好種苗。徐麟介紹,2018年建成的2個溫室大棚,已繁育蔬菜苗32萬株,扦插葡萄5萬株,繁育特色花卉2萬株,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開展現場育苗技能培訓23場,面對面、手把手向農民傳授種植技術。2019年新建的8棟大棚,將建成集蔬菜、花卉、果樹為一體的大型繁育基地,每次育苗將達百萬株以上,促進本村庭院經濟發展并輻射到周邊鄉鎮,可以帶動30多個貧困戶脫貧。同時成立果蔬育苗合作社,讓育苗產業成為帶動發展的新引擎。駐村工作隊的背后,是新疆農科院強大的科技專家隊伍,可以說隨叫隨到。徐麟說,“除了本院的專家,我們還和其他兄弟省農業專家合作,把科研與扶貧結合起來,首次從山西農科院引進羊肚菌種植技術,如果試種成功,經濟效益特別高,每公斤可產生800?1000元的收入。同時,還開展了哈密瓜栽培、黃菌菇種植等研究。”在9村,新建的果蔬烘干加工廠、顆粒飼料加工廠拔地而起,農機、農產品貯藏保鮮加工合作社紅紅火火。每到一處,金平書記都非常詳細地給我們介紹,依靠科技助力農業產業,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做法。在參觀好夢農產品貯藏加工合作社時,金平說,“農業還是農民的老本行!人均耕地只有1.7畝,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充分利用農戶庭院后面的空閑土地,發展‘1+N’模式庭院經濟(‘1’代表無核白雞心葡萄,‘N’代表多種種植方式),累計整理庭院種植區315畝,實現每戶4周葡萄、1座拱棚、1畦菜地,按照規?;a模式,讓村民統一種植,訂單收購,統一由合作社進行深加工,保證農民在賣得出的同時,實現二次收益。”天色有點陰沉。農民艾海提·阿不都瓦依提和妻子一起,正在地里忙著收恰瑪古(學名蕪菁,一種維吾爾族喜愛的特色蔬菜),電動三輪車停在田埂上??吹轿覀冏邅?,他熱情地用維語向我們打招呼,主動介紹收入情況:后院的1.5畝核桃地,春天套種雙膜西瓜,賣了1500多元,西瓜收完后,又種了恰瑪古,主要是自家吃和送給親戚朋友,核桃賣了1500元,一畝多地的庭院,一年就收入3000元,還解決了吃菜問題,多虧了金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的技術指導。在7村村委會副主任艾合買提·麥海提家里采訪,他一上來就說:“趙書記帶領工作隊,幫助村里成立了‘疏勒縣玉鮮蔬菜鮮食玉米種植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48戶村民以土地入股,種植鮮食玉米、胡蘿卜、大白菜、紫甘藍,用項目資金建設蔬菜保鮮庫,讓社員錯季銷售,增加很大一塊收入,目前經營狀況特別好,年底家家都有分紅,過去這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趙書記說:“我們在幫扶中,要培育一批這樣的帶頭人,讓他們組織農民成立合作社,我們指導他們經營,走產業化發展路子。目的就是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駐村工作隊按照“穩糧、優棉、發展特色”的思路,打造“一村一品”種植基地,發揮新疆農科院的品種、技術、人才優勢,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7村村民艾合買提·麥海提說:“工作隊來了以后,村里的變化很大,村民穿的衣服也漂亮了,生活條件也好了,還經常到巴扎買羊肉吃了。主要原因就是提升了農業產業效益。改良棉花品種,一畝地就增產100多公斤,今年我家32畝棉花,收了9噸,賣了5萬多塊錢。”

  倡導“三新”,讓愚昧遠離農民

  從地上、炕上到床上,外人眼里的一小步,卻是南疆鄉村的一大步。我們每到一戶農民家,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土炕拆了,換成木板床,有了餐桌、椅子,廚房配上了煤氣灶,廁所貼了瓷磚,有了沖水馬桶,我們農民也用上了熱水器。”這現代化農村生活的新畫卷,緣于“倡導新風尚、樹立新氣象、建立新秩序”(以下稱“三新”)系列活動。

  15村農民艾尼瓦爾·依米提今年41歲,家里有8口人,與父母一起生活,育有4個女兒,兩個女兒讀高中,兩個雙胞胎女兒讀初中,雖然都是女兒,但他沒有舊思想,鼓勵女兒上學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他還非常自豪地跟我們說,兩個上高中的女兒,成績特別優秀,一定能上很好的大學。艾尼瓦爾·依米提特別能說,從一進他家門,到我們離開,他就一直說個不停。后來一問才知道,他過去搞長途運輸,到過內地好多個大城市。他熱情地講述家中發生的變化:工作隊來了以后,讓我們改造庭院,把生活區、養殖區和種植區分離,新建拱棚溫室發展庭院經濟,開展了“三新”活動?,F在來看家里的樣子,和以前比變化太大了。原來房里又黑又臟,現在鋪了地磚,墻面也粉刷了。原來睡覺都在土炕上,現在換成了木板床。原來廚房在外面的墻角,現在搬到房間里還配了櫥柜,使用了煤氣灶和抽油煙機。原來都是旱廁,現在移到了室內,墻面貼了瓷磚,安了沖水馬桶和電熱水器,起夜也不要到外面去了。艾尼瓦爾·依米提說,不是我一家變化大,村里變化都大。這真要感謝工作隊,他們把黨的恩情帶來了。2016年開展結親活動,自己也有了烏魯木齊的漢族親戚——新疆農科院農產品貯藏加工所黨支部書記孔建軍,每次親戚過來,都指導我科學種植,發展庭院特色經濟,孔書記非常關心我家的生活,知道我父母有高血壓病,每次來都帶一大包降壓藥,母親年齡大了,走路不方便,就送來輪椅,這都是孔書記自己掏錢給買的。他是縣級干部,我是一個農民,他對我這樣好,真讓我們全家都非常感動。出門的時候,艾尼瓦爾·依米提拉著記者的手,久久不松。他說,做夢也沒有想到,在村里也能過上城市一樣的生活,每天都可以洗熱水澡,就連馬桶刷也是工作隊送給我們的,幫我一家還修了這個橋,以前沒想到的事情都發生了。老黨員阿不力孜·薩德爾,今年70歲,是15村的黨員示范戶,他家祖孫三代都是共產黨員,是一個紅色家庭,在村里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支書。他帶我們參觀他的家,一面鮮艷的黨旗掛在正面的墻上,記者提出要在黨旗前跟他合個影,他顯得特別高興,還下意識地整了一下衣角。照完像他又帶我們去地里看看。他說,全村的土炕都拆了,改成木床了。我們這里的土炕,沒有熱氣管道,就是外面用磚頭砌個墻,里面填上土,上面鋪個氈子就睡在上面,跳蚤特別多,現在換成木板床,既干凈又舒服。他說,工作隊真正為老百姓辦好事,以前村里還有不少土坯房,又黑又潮,現在都住上磚混結構的富民安居房,既寬敞又明亮。在老書記家羊圈旁,記者看到,羊耳朵上都打著標牌。他說,工作隊來了以后,老百姓的思想變化了。以前一天就吃一個馕,就去念經了,宗教極端思想非常嚴重。開展去極端化教育,倡導現代文明生活,開展“三新”活動,我這個老黨員,感到特別高興,感恩黨和政府對我們民族地區的關心和幫助。一進村民木合塔爾·亞森家,就被墻上“愛祖國、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巨幅宣傳畫吸引了。這是駐15村第一書記徐麟為他喬遷新居,特地從烏魯木齊訂制的,這也是工作隊要求每位村民都必須做到的。木合塔爾·亞森擅長木工、鉗工等技術,依靠勤勞的雙手改變生活,目前生活條件比較富裕,正準備投資開一個農家樂。他說:“現在社會穩定了,生活好了,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謝工作隊的幫助。看到黨為我們農民做了那么多,我對黨有了深刻的認識,知道共產黨是為農民群眾服務的,我一直向往加入中國共產黨,如果能加入我感到很自豪,這也是我最大的夢想。”記者當即表示愿意做他的入黨介紹人。

  轉變觀念,激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這也是新疆農科院“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任務。工作隊把“扶智”作為重要工程來抓,激發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改變他們“只有這一生受窮,下輩子才能進天堂”的錯誤想法。9村第一書記金平介紹:“我們開展扶智工程,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實現從幼兒園到大學幫扶全覆蓋,防止因貧輟學、因學致貧返貧的問題,確保適齡兒童100%入學率。營造尊師重教好風尚,9村在校大學生由2014年以前不足10人,到2019年增加至74人,2014年至今累計為考入大學的學生發放生活補助、獎學金、助學金等30余萬元。”

  疏勒縣副縣長唐煒琦說,通過這幾年做思想工作,老百姓的觀念發生了轉變,過去認為上學沒有用,現在都支持和鼓勵孩子上學。9村農民艾海提·阿不都瓦依提的女兒考入新疆師范大學,他高興得不得了,逢人就說“知道吧,我女兒到烏魯木齊上大學了!”

  駐村工作隊建立獎學金制度,只要考上大學,都要進行獎勵,還給家長戴大紅花進行表彰,召開隆重的歡送會。通過抓教育,開辦夜校,倡導社會新風尚,鼓勵農民用知識武裝自己,用知識改變命運,學文化、學科技,為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工作隊打造文化廣場,讓維族群眾把能歌善舞的特長發揮出來,培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15村香妃驛站(音樂廣場)參觀時,工作隊員介紹,依托田園綜合體項目,著力提升村容村貌,打造4個主題廣場:脫貧攻堅廣場、香妃驛站(音樂廣場)、健康運動廣場和民族團結一家親廣場(兒童樂園)。開展文體活動,尤其是民族團結一家親廣場,每次烏魯木齊的親戚過來,村民在廣場上把拿手的烤肉、抓飯、烤包子等美食做出來,讓親戚們品嘗,強化了親戚之間的交流,促進了消費,也增加了農民收入。

  通過勤勞擺脫貧困,激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9村農民納斯普古麗·托合提,是養蜂專業戶,家里有86個蜂箱,每年純收入4萬多元,她的兒子負責養蜂。我們見到了這個帥小伙,問他什么時候結婚時,他很靦腆地說:“等再多掙點錢,買上小轎車以后再結婚。”陪同我們采訪的金平書記說,一個農村小伙對自己今后的美好生活,已經有了明確的設想,只要擼起袖子加油干,幸福生活一定會到來。

  59歲穆薩·太外庫力2014年被確定為貧困戶,2016年實現脫貧。食品營養專業博士、駐10村第一書記、農產品貯藏加工所所長張平說,他們一家人都勤勞肯干,通過發展養殖業、搞運輸,還銷售煤炭,目前全家人均年收入1.3萬元。

  知道我們要到他家里做客,一家人正在做南瓜羊肉餡的薄皮包子,受到氣氛感染,記者也過去同她們一起包包子,雖然外形包得不好看,還是受到了維族兄弟的稱贊。他拿出一個本子讓我們看他寫的文章:“非常感恩黨的好政策,為我們派來了駐村工作隊,把原來的土路修成柏油路,安裝了路燈,蓋了富民安居房,原來的土渠改造成防滲渠,我們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我們一行人都稱贊他寫得好,他特別高興。告別了穆薩·太外庫力一家,我們沿著干凈的水泥路向前走,路邊的防滲渠里流水潺潺。來到熱合曼·米吉提家門口,他熱情地迎上來同我們握手。他今年56歲,家里收拾得非常干凈,走道上放了十幾盆綠植,是村委會評出的“最美庭院”。熱合曼·米吉提說:“非常感謝你們能到家里來看我,現在我們家生活條件好了。張平書記帶領工作隊干了很多工作,也對我們進行了思想教育,過去我們認為貧困是‘胡大’安排的,現在腦子開竅了,只要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以后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的。”就在大家聊得熱乎的時候,剛剛走訪的熱合曼·米吉提的愛人端了一碗煮好的雞蛋,他兒子跟在后面,把剛出籠的薄皮包子送來讓我們品嘗。張平書記說:“鄉親們發自內心的感恩,不管去哪一家,他們都會準備手抓飯、煮羊肉,讓客人品嘗,打破極端宗教對他們的束縛之后,思想發生了很大轉變,有了對美好生活強烈的向往。”

  新疆農科院“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圍繞社會穩定、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重點工作,發揮農業科技優勢,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切實改變農民的思想觀念,用科學技術對沖愚昧,用科學技術戰勝貧困,用科學技術引導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廣大維吾爾族農民過上了坐有凳、睡有床、吃飯有餐桌,廚房亮堂堂、廁所有下水、房間暖洋洋的現代農村生活,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庫木西力克鄉黨委書記張長慶在接受我們采訪時說,新疆農科院自2014年開展“訪惠聚”駐村工作以來,和鄉黨委緊密配合,全心全意開展幫扶工作,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產業得到長足發展,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社會穩定和諧。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駐村隊員們一茬接著一茬干,7村第一書記趙德提作為一個副廳級領導干部,已經連續駐村4年,平時不能回去,正常休假也不能保證。10村第一書記張平,90多歲的老父親去世,也未能見上最后一面。9村第一書記金平,駐村3年僅在女兒結婚、女兒生小孩、外孫1周歲生日等時間匆匆回家團聚過。這些駐村干部為了南疆維吾爾族農民的幸福生活,舍小家為大家,遠離親人,來到農村開展“訪惠聚”駐村工作,為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是可敬可愛的人。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