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重要前提。2018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視察工作時指出,鄉村振興要“走在前列、起好示范”。郫都區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總要求,圍繞“產業興旺”布局攻堅戰,立足“特色支柱”發展優勢產業,推動全領域、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產業發展培育,著力構建鄉村振興產業體系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產業鏈生態圈,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邁出堅實步伐。
堅持黨建領航,加快新農人現代化
選好農村黨組織帶頭人,強“龍頭”。鄉村振興,村黨支部書記是關鍵。建立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干部常態培養機制,探索實施“找選育用管”五步工作法,950余名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企業家入選村級后備干部人才庫。推行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村集體經濟負責人“一肩挑”,一批黨性強、能力優、作風實的黨員走上村領導崗位。建立健全陽光透明監督、綜合考評、末位淘汰機制,排名后20%的作“待崗、下崗”處理,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10位村黨支部書記脫穎而出,成為深受群眾喜愛并遠近聞名的“網紅書記”。
實施“五鏈融合”創新,育“老板”。產業振興,雙創是動力源。通過強化孵化鏈、科技鏈、資金鏈、產業鏈、政策鏈“五鏈”融合,創新創業主體蓬勃發展,聚集孵化器平臺(苗圃、加速器)68個、初創項目2000余個、創客2.5萬人、雙創風投基金29支,建成農業雙創孵化園區(基地)7個,孵化雙創主體1065家、高新技術企業76家,帶動2000多人返鄉創業,被評為“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區)”,全國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受到國務院督查通報激勵。全國創新創業大賽優秀企業天本地源公司,擁有專利50余項,核心技術填補了世界空白,業務覆蓋西部地區,今年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0倍。
加強農民現代職業教育,賦“新能”。鄉村產業振興,從業者專業化職業化是根本。郫都全面實施新型職業農民資格制度,完善選拔、培養、管理、服務流程,建立相關專業職業準入,推行持證上崗,全區認定頒證新型職業農民800余人、農業職業經理人621名。搭建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鄉村振興講習所、農民夜校等多層次培訓平臺,大力培養新村民、新鄉賢等“六新”實用人才,推動創新人才高地建設。2019年以來,舉辦電商、插花、廚藝等培訓班370期,培訓7.2萬人次,現代新農人職業隊伍日益壯大。
聚焦創新發展,促進產業高端化
加強校地企合作促研發。建立以項目為紐帶、利益聯結為核心、發展共贏為目標的校地企合作機制,推動“園區+院校+企業+產業”一體聯動,構建政產學研用融合創新體系。充分發揮區內19所高校、100余家科研院所優勢,鏈接全國科研資源,合作搭建川菜研發中心等創新研發平臺123個,聯合開展郫縣豆瓣有益菌群分離等重點技術攻關,實現科研成果轉化500余項,研發新品種1000余個,建立了唐元韭黃、郫縣豆瓣等生產技術規范和制作工藝、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標準化生產覆蓋率超過95%。
加強企業引育占高端。瞄準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制定了產業鏈全景圖、產業生態發展路線圖、重點企業和配套企業招引名錄表“兩圖一表”,引進了德國班納利、美菜網、京東云創等企業近100個,搶占新品研發、種苗培育、精深加工等產業鏈高端。制定促進都市現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支持政策,實施企業梯度培育計劃,支持有根企業自主創新、掛牌上市等,培育吉峰科技等上市企業10余家、丹丹豆瓣等農業產業化國家省市重點龍頭企業58家。
加強數字化改造提效率。創新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攜手阿里巴巴、深圳步科等企業,對全區300余家重點涉農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建成現代設施農業示范3萬畝、智慧農業示范園5個。新技術運用使韭黃生產每畝成本降低30%,種植效率提高30%,銷售收入增長52.5%。依托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創新示范園建設,組建現代農事服務公司,推廣運用智能農機,德源大蒜、生菜等種植收獲實現全程機械化,全區農業機械化水平超90%。
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產業體系化
做優產品體系。立足都江堰精華灌區自然優勢,聚焦綠色有機高端產品定位,做優做大圓根蘿卜、唐元韭黃、新民場生菜、珍稀食用菌等綠色生態農產品,創建“三品一標”認證產品273個。完善標準化生產體系、農安質量溯源體系、金融服務和風險防范體系,建成高標準農產品基地30萬畝、出口備案基地7個,帶動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唐元韭黃、圓根蘿卜等優質農產品遠銷歐美、日韓。
做強產業鏈條。培育形成郫縣豆瓣及川菜調味品、唐元韭黃、云橋圓根蘿卜、新民場生菜、珍稀食用菌、蜀繡、川派盆景、花卉苗木、種苗繁育、優質糧油、科技創新、智能農機、冷鏈物流等“10+3”鄉村振興特色產業體系,圍繞特色產品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縱向延伸產業鏈長度,建立了全國唯一以地方菜系命名的中國川菜產業園,川菜及豆瓣調味品年產值達172億元。加強一二三產業橫向耦合,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增加產業鏈厚度,引進國際川菜小鎮等三產融合項目25個,建成334公里串聯特色鎮、產業園、川西林盤的綠道網絡,創建國家A級旅游景區10個(4A級5個、3A級3個),全區鄉村旅游年收入近50億元。
做亮品牌體系。堅持以品牌價值提升產品價值,孵化培育“天府水源地”公共品牌,整合京東云創、豬八戒網等知名運營商,搭建綠色戰旗品牌創新中心、京東郫都地方特產館等16個品牌孵化營銷平臺,先后培育出云橋圓根蘿卜等100余個優質農產品品牌,開發郫縣豆瓣牛肉醬、蘸粉等系列新產品56個,實現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年度約9.45億元,“郫縣豆瓣”品牌價值超657億元,位列全國加工食品類地理標志產品第一。
強化改革賦能,推進產業組織化
改善經營方式壯大集體經濟。堅持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破除壁壘實現發展,深入實施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實現全區各類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債權債務核實、股份量化、股權頒證全覆蓋。立足區域面積較小、農戶生產技術突出、合作經濟組織發達等特點,建立“農民股份合作社+公司+專業合作組織+基地+小農戶”“園區+基地+小農戶”等經營模式,培育農民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現代產業經營主體1000余個,小農戶入社率和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率超過70%。全面推行集體經濟+土地流轉、“互聯網+”現代農業、土地入市、資金入股、冷鏈物流經營等12種發展模式,農業生產組織化率、農民市場經營能力顯著提高,培育出戰旗村、青杠樹村、農科村等全省百強名村及集體經濟十強村,為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
深化土地改革推動資本下鄉。大力開展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三項土地制度改革試點,以“定基數、定圖斑、定規模”的辦法,鎖定農村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可入市用地量,按照“功能區”理念,多規合一編制形成農村集建用地專項規劃,創新“產權主體+實施主體”的土地入市組織結構,集成出臺配套政策23個,成功敲響四川“集建入市”第一槌,入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1590余畝,成交總額超14億元,吸引社會資本560億元,盤活了鄉村閑置資源,實現農村資源系統與資本系統有機對接,有效破解了鄉村產業發展資金瓶頸。
精準供需對接強化智力支持。持續推進“人才興村”,整合全區19所高校和100余個科研院所機構資源,搭建“高校+支部+農戶”結對共建、鄉村振興智庫、農業專家大院等智力供需對接平臺,實施“一村一大師”工程,引入組建溫鐵軍工作室、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等52個專家智囊團隊,引導近20萬大學生、200名專家學者、2000余名農業技能人才進村入戶,幫助解決產業發展難題,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持。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