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農業農村發展新情況、著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三農”向好,全局主動,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農村美不美,關系到群眾的幸福指數,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色。
青銅峽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美譽,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穿境北流58公里,總面積2525平方公里,總人口29.7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4.5萬人,占總人口49%,是傳統農業大縣,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示范縣。2018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7.8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99元。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廣大群眾在吃飽穿暖、住上舒適住房的同時,對農村人居環境有了更高期待和要求。一段時間,農村生活污水亂排、垃圾隨意傾倒禁而不絕,衛生保潔的相關制度不健全,環衛主體不明、責任不清,環境“臟亂差”問題突出,成為制約青銅峽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短板。
黨的十九大以來,為認真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青銅峽市創新農村環境衛生管理機制,最大限度開放農村環衛保潔市場,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監管”方式,引入專業環衛保潔公司,對全市農村環衛保潔工作實行整體托管,在寧夏率先實行農村全域環衛保潔市場化運作,農村環境衛生得到有效改善。一是實行“市場化”運作,解決“由誰來干”的問題。將市域內2171.11平方公里農村保潔區域整體打包,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面向社會公開招標,擇優競聘資質等級高、專業水平優、服務質量好的企業管理,配備專業保潔員583名,配置垃圾側裝車10輛、垃圾桶4500個,全面負責轄區84個行政村和10個農村社區莊點、巷道、溝渠、林地、鎮村道路等區域的衛生保潔、垃圾處置,實現環衛治理全覆蓋。二是實行“企業化”管理,解決“干管不分”的問題。專業環衛公司的引入,打破了以往鎮場各自為政的傳統環衛保潔模式,變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為只對環衛作業質量進行監管、評估和考核,實現了管干分離,讓鎮場干部擺脫組織帶領群眾開展農村環衛保潔的困境,把更多精力放在關注農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強化社會治理上。同時,實行“一桿到底”和“網格化”運營管理,實現了轄區農村道路清掃、垃圾清運、日常維護企業化管理,以及環衛保潔、垃圾轉運處置一體化作業。三是實行“專業化”作業,解決“怎么干好”的問題。全市農村環衛保潔淘汰了原有粗放式收集運輸模式,實現統一作業標準、統一清運處理、統一規范管理,有效提高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效率。垃圾處理上,按照“密閉桶裝收集、密封機械清運、壓縮直運為主、中轉倒運為輔”原則,建立健全垃圾收集運輸新模式,做到“收集運輸全封閉,日產日清不落地”;道路清掃上,全面提升機械化清掃程度,實現人工清掃保潔立體化、全方位、全天候;科技投入上,采取人員定位、車輛GPS監控等技術管理手段,提高了環衛保潔智能化水平。四是實行“常態化”考核,解決“怎么管好”的問題。強化日常監管,出臺《農村環衛保潔市場化運作考核辦法》《農村衛生管理制度》《農村環衛工作檢查考核辦法》等配套文件,健全完善市鎮村三級督查考核機制,做到中標企業每天自查、村組巡查、鄉鎮督查、部門聯合考評、群眾滿意度常態化抽查。鼓勵村民利用“智能社區”、微信等參與日常考評,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改變不良生活和衛生習慣,自覺維護干凈整潔鎮村環境,建設黃河金岸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總的來看,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行農村全域環衛保潔市場化運作,青銅峽市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群眾的滿意度不斷提升,工作中取得以下四點經驗:一是足額保障經費是基礎。環衛服務屬公益性事業,市財政將農村環衛保潔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按照合同約定保證及時足額撥付,并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適時增加定補經費,為農村全域環衛保潔市場化運作提供足額的資金支持。二是專業化運營是重點。采取公開招投標方式,將各鎮(場)所有行政村、村與村之間連接道路沿線范圍內的環衛保潔、垃圾收集清運、垃圾填埋場管理等工作,發包給有資質、有業績、有管理經驗的中標專業環衛保潔公司。由中標企業對生活垃圾實行“統一收集、統一運輸、統一處理”,對保潔隊伍實行“統一納入管理、統一教育培訓、統一作業標準、統一發放工資、統一督導考核”,切實提高工作效率和保潔的質量。三是規范化管理是關鍵。針對環衛工作市場化運作的實際,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負責,建立健全管理、考核、監督、處罰等制度,形成科學規范、高效運轉、責權明晰的管理機制,切實解決“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四是壓實責任是保障。成立由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的農村保潔市場化運行領導小組,靠實責任,全面負責農村環境衛生社會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相關政策落實,協調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確保農村環境保潔社會化管理、市場化運作順利推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