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來,北大荒廣大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托,深化國有農墾體制改革,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夯實戰略支撐能力,將中國飯碗端得更牢,讓黑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冬日的三江平原,銀裝素裹。北大荒萬畝大地號像蓋上了厚厚的棉被,白雪茫茫,一望無際,孕育著下一個豐收。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一年多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留下的動情話語鐫刻在巨型雕塑上,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一年多來,北大荒廣大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的重托,深化國有農墾體制改革,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夯實戰略支撐能力,將中國飯碗端得更牢,讓黑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這是改革攻堅蹄疾步穩的一年。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掛牌成立,8個管理局改制成為分公司,農場有限公司全部揭牌,墾區行政職能于2019年6月底全部簽訂移交協議,標志著黑龍江墾區從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整建制地轉入集團化企業化經營管理體制。
這是北國糧倉加速奔跑的一年。北大荒農墾集團著力建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全力打造北大荒綠色智慧廚房,朝著建設現代農業領域航母和國際大糧商砥礪前行。
這是抗擊災害奪取豐收的一年。面對北大荒集團七十年一遇的大災,集團各地不等不靠,不勝不休,發揮自身組織化程度高、農業科技力量突出的優勢,保證了本年度的糧食產量,同時也取得了連續八年產糧400億斤的成就。
記者走進北大荒,走進紅興隆、建三江分公司,走進完達山乳業、九三集團,走進七星農場有限公司、友誼農場有限公司、八五三農場有限公司、香坊農場有限公司……所到之處,滿溢著“種好中國糧食”的豪情壯志,明示著“端好中國飯碗”的堅定決心。習近平總書記的期盼和囑托,深深銘刻在165.6萬北大荒人的心中。
“無人農場”——精準農業的科技翅膀
記者見到紅興隆分公司八五三農場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區水稻種植戶穆業峰時,他正冒著零下20度的嚴寒給自己的農田錄制視頻,并上傳到“快手”APP上。
“今夏經歷了三場臺風,汛期出現持續強降雨,農田一度面臨澇災的威脅。但受益于近年來農場不斷加強水利設施建設,灌排系統較為完備,還有種植技術的提高,結果有驚無險,再次迎來豐收。”穆業峰告訴記者,他家的110畝水稻都采用了旱平壟作雙側雙深的種植技術,這個技術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節肥節水,改良土壤,增強了水稻抗病能力。與之前相比,采用旱平壟作雙側雙深技術的水稻品種“綏粳18”畝產能從1160斤增至1303斤,每畝地增收240多元。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是穩糧增糧的金鑰匙。
在八五三農場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區的智能化種子催芽廠,記者見到了一排排智能化催芽箱,每個芽箱上都貼有催芽記錄表。“該催芽廠共有2個浸種槽,28個催芽箱,每個芽箱的催芽種子可種植2688畝地。恒溫恒濕,利用水循環智能催秧,7天浸種,1天就能出芽。”據農場水稻科技園區主任劉建疆介紹,目前八五三農場有限公司共有4個智能化催芽廠,生產過程全面實現自動化。
智能催芽、精量播種、側深施肥、電腦數據操控、云計算、衛星導航……目前,北大荒集團水稻100%實現智能催芽,100%使用勻播技術,現旱作過程中GPS自動導航系統和種子監測系統的覆蓋率也均達到100%。
放眼墾區各地農場,大馬力機械、科學化種植早已是日常標配。
據介紹,北大荒集團的所有大型農機都配備了衛星定位自動導航駕駛系統、智能數據監控和傳輸系統。把作業地塊的經緯度數據輸入電腦,經系統設定之后,即可實現自動駕駛、人工輔助。技術人員遠程使用手機就可以查看現場工作情況和實時數據,一旦出現問題,電腦會自動報警。而且由于衛星定位導航,夜間同樣可以不間斷工作,一臺收獲機24小時可以收獲1200畝。
從春耕的無人機插秧、夏耘的無人機航化到秋收的無人機收割、翻地,北大荒集團“無人作業時代”開始穩步推進。
今年5月8日,農業全過程無人作業試驗2019年首輪試驗在建三江分公司正式啟動。
“勞動效率提高30%,每畝地降低插秧成本近70元”,八五三農場有限公司水稻種植戶張淑濤今年購置了一臺無人駕駛插秧機,在預先輸入程序的控制下,精準完成了稻田的攪漿整地、插秧、施肥施藥等作業環節。今年,紅興隆分公司共引進無人駕駛插秧機13臺。
“無人農場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趨勢,我們已經建了兩座5G基地,計劃明年在萬畝大地號試做無人農業,將是中國第一個無人農場。”在七星農場有限公司物聯網服務中心,七星農場有限公司副場長韓天甲一邊操作著物聯網綜合服務信息平臺,一邊向記者介紹。
七星農場有限公司物聯網綜合服務信息平臺于2018年初啟用,是國內首套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信息平臺應用系統,并在去年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
在長方形大屏幕上,多幅畫面同時顯示著農場有限公司不同區域的實時場景。“這個屏幕連接著地塊里200多個傳感設備,20個小型氣象站和20套地下水位監測裝置,實時監測著作物的生長和田間管理情況”。據韓天甲介紹,200個監測點,分布在全場122萬畝耕地上。每個監測點都設置一個可以拉近、360度旋轉的高清攝像機和傳感器,實現對作物長勢和病蟲害的監控。通過韓天甲的解說和對應操作,記者看到了大屏幕上逐漸放大的實時場景,其畫面清晰度之高,連覆蓋著雪被的田地露出來的小塊黑土也清晰可見。切換畫面后,傳感器提取的水溫、泥溫、水位等要素信息也能夠在大屏幕上一覽無余。據介紹,該平臺還升級了“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農業遙感技術(RS)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
“不僅能管理大田種植,也能進行行政辦公”。韓天甲把鼠標移動到屏幕右下方的“移動辦公”欄目,眼前的資源管理、資產管理、項目管理等12個不同顏色的管理軟件,實現了物聯網與農場基礎工作的有機結合。此外,該平臺延伸出一款手機端便民服務軟件,供種植戶隨時隨地查詢生資訂購信息、貸款事項等多種數據。“5G推廣之后,種植戶坐在家里就能完成‘種管收’了。無人家庭農場,將把勞動力徹底解放出來”,對于“無人作業時代”的前景,韓天甲信心滿滿。
作為中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目前北大荒集團已形成完備的“數字農業”體系。數字農服運用AI、區塊鏈等技術,對農業生產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計算、分析,提供農業智能化解決方案,落實“雙控一服務”。北大荒集團科技總投入達41.67億元,占集團GDP的1%;集團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8.2%,科技成果轉化率達82%,居世界領先水平。
“綠色智慧廚房”——領跑中國農業的第一品牌
九三大豆油、完達山“乳此新鮮”巴氏鮮奶、北大荒有機米、北大荒豐緣高筋小麥粉……在北大荒綠色智慧廚房展銷中心,琳瑯滿目的產品呈現在記者眼前。
從“賣原料”到“賣產品”,再到“賣品牌”,北大荒集團逐漸認識到,要讓中國的飯碗裝上優質的北大荒糧,品牌發展是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今年5月,北大荒集團以品牌打造和市場開拓為支撐,建設北大荒綠色智慧廚房。從“產業集聚、抱團經營”、“產業轉型、創新升級”和“文化引領、創造消費”三個方面推動,確立了“181戰略”,建立綠色產品榜單,標準、創制、檢測等八大體系和專屬基地,實現產品全程可追溯。
稱重、揀選、裝箱、噴碼……在完達山陽光乳業生產車間內,隔著玻璃,記者看到多臺機器人正在對灌裝后的產品進行全自動裝箱及碼垛處理。完達山高度機械化智能化的生產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保證了完達山乳制品過硬的品質。
“完達山每頭奶牛一天的伙食費用超過93塊錢,比很多人一天的伙食費還高呢。”
完達山乳業執行總裁余寧江介紹,每頭奶牛都擁有獨立編號和健康檔案,喝恒溫水、聽輕音樂、臥席夢思,其奶源品質可比肩歐盟標準。完達山乳業提出了打造“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程產業鏈模式,大力推進現代化規模牧場建設,將產業鏈延伸到牧草種植、牧場投入品供應等多個領域和環節。
拿起公司產品展廳里的一罐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用智能手機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奶源、生產日期、生產商等34項與產品質量相關的追溯信息就清楚地展示在記者眼前。據介紹,完達山投入資金2500萬元,在國內率先完成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體系建設,保證消費者喝上可看得見的放心奶。
為實現從“中華大糧倉”到“中國綠色智慧大廚房”的轉變,北大荒集團把核心競爭力投入在大基地建設上,先后制定出臺了《墾區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建設管理辦法》《墾區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全面錄入農產品產地基本情況,建立了“環境有監測、生產有標準、操作有規程、產品有檢測、應急有預案、品牌有誠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在生態保護方面,堅持優質綠色,積極推進“三減”示范,進一步擴大“三減”高標準示范面積,在108個農場有限公司共落實“三減”高標準示范面積1150萬畝,采取了包括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大力開展秸稈還田、積極推進水稻側深施肥、推廣應用緩釋氮肥、生物農藥替代、應用高效安全助劑等多種手段,力爭實現質量追溯全覆蓋。
截至目前,北大荒集團的綠色食品認證和續報數量創集團歷史新高,有效用標企業116家、產品310個;綠色農作物監測面積3600萬畝,占總耕地的84%,綠色食品認證面積774.6萬畝;全國綠色食品標準原料基地62個,基地面積1586.3萬畝,為打造綠色智慧大廚房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綠色、優質、安全的旗幟下,北大荒圍繞米、面、油、肉、乳、薯、種等產業,打造出“北大荒”、“完達山”、“九三”等全國品牌價值500強企業,北大荒集團的一張張品牌名片在全國亮相。如今,北大荒集團已擁有54家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2019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分析報告顯示,“北大荒”、“完達山”、“九三”品牌總價值合計達1532.31億元,比去年增長202.89億元。其中,“北大荒”品牌價值789.18億元,仍然是領跑中國農業的第一品牌。
“科技園變景區”——現代農業魅力四射
大片紫色和黃色的蝴蝶蘭競相綻放,宛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綠色的柑橘樹上結滿了金燦燦的柑橘,遠處看去好似一個個明艷的小彩燈……
這并不是在熱帶地區,而是冬季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智能溫室里的場景。園區講解員方志文介紹,占地總面積1萬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圍繞特色蔬菜、名貴花卉以及熱帶果樹常年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和展示,成功摸索出了熱帶果樹在北方智能溫室里正常生長的管理模式,現在成為游客觀光的好地方。
“這里讓我感受到了墾區現代農業的魅力”。在這片花海里,記者采訪了前來參觀學習的黑龍江省金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彥博。
科技園區的農產品不僅可以供游客觀賞,還能讓游客現場購買。在智能溫室的香蕉園,記者注意到每棵香蕉樹上都還掛著訂購卡,“這些掛牌的香蕉樹都是已經被游客訂購了。香蕉樹是按棵訂購,一棵香蕉樹1500塊錢,只結一串果實,大概在80-120斤之間。”方志文告訴記者,他們會通過發送圖片和視頻的方式讓訂購人實時地了解香蕉樹的生長情況。“我們做到了溫室內溫度、濕度、光照等參數都可以按照作物生長需求實時自動調節。”聽到這些話,一旁的游客們也不禁嘖嘖稱贊。
與傳統印象中的科技園不同,在這里,科研人員身穿白大褂,往返在實驗室、試驗田之間;游客們拿著相機,流連于“小三亞”、“活課本”等多個展區。這里有游玩觀賞、有科普學習,能夠目及姹紫嫣紅,遠眺平川沃野。
據介紹,七星農場有限公司還擁有水稻萬畝大地號、機場稻田畫、電商體驗店等多個景區,“現代化大農業+旅游”的模式已經成為這里打造獨具魅力、旅游名鎮的亮點之一。七星農場有限公司根據現代化大農業特色布局特點和旅游資源分布狀況,設計了總書記走過的路線、追尋北大荒(25團)精神足跡、現代化農業觀光大道為重點的特色旅游項目,以打造富有區域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帶,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綜合水平。今年6月18日,在北京舉行的2019中國優秀旅游品牌推廣峰會上,七星旅游名鎮還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截止11月底,七星農場有限公司各景區接待全國各地游客約6.1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33.5萬元。
在友誼農場北大荒農機博覽園入口的文化廣場上,綠色外觀的現代化收獲機被三面體鋼柱高高擎起,于冰天雪地中更具一種別樣的恢宏氣勢。伴隨著博覽園解說員的講述與引導,北大荒開發建設以來各個時期的150多臺農業機械一一出現在記者眼前,讓人仿佛走進了北大荒的歷史隧道。在農機博覽中心展廳里,矗立著可實現自動駕駛的JD-8320R輪式拖拉機、能自動繪制糧食產量圖的CASE-6130聯合收割機等8臺鋼鐵蛟龍。“這些大家伙兒,在耕作季節都會在田地忙碌,農閑才會放在這里供游人觀賞”,解說員張雪梅告訴記者。雖然沒有啟動,但不難想象這個大型“鐵甲”馳騁在萬畝良田上的壯觀場景。
不僅僅有北大荒農機博覽園,在友誼農場有限公司這片紅色旅游勝地上,還有距今1800年前的挹婁文化遺存,有展示建設北大荒的歷史圖片及文物的友誼博物館,有紀念原蘇聯政府援建農場這一偉大義舉的“中蘇友誼紀念碑”……友誼農場有限公司2012被列入《中國紅色旅游系列叢書》國家卷的經典景區目錄,2016年再次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每年吸引約10萬游客前來參觀游覽。
北大荒集團目前擁有國家A級以上景區46個,其中4A級景區7個,3A級景區22個,形成了以七星旅游名鎮、友誼北大荒現代農機博覽園為代表的現代化大農業景觀;以眼我到、千鳥湖自然保護區為代表的濕地景觀;以當壁鎮興凱湖旅游度假區為代表的界湖、界江景觀等幾大景觀區域。
北大荒集團將文化旅游產業定位為集團發展的戰略性產業,通過“旅游+文化+購物”多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形成旅游帶動北大荒文化產品、北大荒優質食材等有效發展模式,為北大荒集團旅游資源資產整合和產業優化升級、壯大集團文化旅游產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農場變景區,農田變景點,職工變導游,農機變展品。一路走來,各地農場融合產業、產品、文化、推介、服務等要素,并植入眾籌農業、會員制、私人訂制、差異化服務等新理念和新模式,初步構建起了內容多樣、特色鮮明的農墾旅游發展模式和產品體系。文化的力量讓農場旅游品牌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和延伸。通過品牌塑造、多項特色旅游項目開發、綠色農產品生產以及旅游文化建設等舉措,不斷創新、創優企業營銷方式,全力促進旅游產業與農場農業、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北大荒。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