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攢勁娃娃 能闖得很”——記寧夏西吉縣田坪鄉大岔村農民李雄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丁香花芬芳呦,蘆葦輕輕蕩,圓溜溜的金蛋蛋滿口香。”一首《唱花兒的花兒》,清澈的童音唱出了寧夏西吉秀美的好風光。在這片曾經貧瘠甲天下的黃土地上,西吉人靠著勤勞的雙手,大力發展馬鈴薯種植,用“金蛋蛋”走出一條致富道路,成為全國“馬鈴薯”之鄉。西吉縣農民李雄就是馬鈴薯產業發展大軍中的一員,他和他的馬鈴薯產業,就是這大山溝里的“金蛋蛋”。

  在西吉縣田坪鄉,李雄可是家喻戶曉的“大人物”,尤其在田坪鄉大岔村,一提起他,村里的老漢準會豎起大拇指說:“他是個攢勁娃娃,能闖得很。”李雄的“攢勁、能闖”,不光自己成為村里的第一位致富人,更重要的是自己富起來后,不忘幫助村民走上富裕路,摘掉村里的“窮帽子”,成為大岔村致富路上的“領頭雁”。現在的他已經是大岔村黨支部書記了。

  李雄和很多黃土地上的孩子一樣,因家境窘困,早早就輟學出門務工。他打工有一股狠勁,用自己的話說就是窮怕了,只要能掙錢,多大的力氣都花,多苦的活都干。頭腦活、肯吃苦的李雄在打工路上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后,李雄動起了回鄉創業的念頭。在國家的“雙創”政策激勵下,2012年7月,李雄回到家鄉投資200多萬元,創立了金魚馬鈴薯購銷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農民通過種植馬鈴薯發家致富。在他的帶領下,大岔村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最終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返鄉創業信心足,要把“土豆”變“金豆”

  李雄回到家鄉后,面對干旱少雨、靠天吃飯、農業基礎十分薄弱的農村現狀,沒有氣餒。經過多次調查研究,他決定發展馬鈴薯種植。而發展的第一步,就是改變傳統落后的種植方式,學習先進的科學種植技術。

  一開始,他利用自家的30多畝承包地,在馬鈴薯產業服務中心引進“青薯168”脫毒品種進行科學種植,當年馬鈴薯喜獲豐收,產值達到10萬元,這在大岔村干旱貧瘠的土地上是少見的。初見成效,使他信心倍增。緊接著,他不斷參加各類馬鈴薯種植技術培訓班,虛心向專家請教,還組織了技術培訓。

  隨著田坪鄉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壯大,李雄敏銳地察覺到市場的變化。為了提高馬鈴薯的市場競爭力,2012年7月,他組織農戶牽頭成立了西吉縣金魚馬鈴薯購銷專業合作社,并被選舉為了合作社的理事長。同時建立了“支部+企業+農戶”和“基地+電商+市場”的產銷聯合體,開通了互聯網,及時發布本地和外地市場馬鈴薯收購價格信息,指導社員在馬鈴薯購銷中獲得更好的收益,實現了合作社的信息化發展。

  合作社成立之初,李雄通過縣農牧局引進200畝馬鈴薯脫毒種薯,挨家挨戶做宣傳,想讓村民試種,帶動全村種植優質脫毒薯種。當時村民們并不認可,李雄親自示范,自己試種了3畝推薦的脫毒種薯,收入近1萬元。在李雄的努力下,合作社為村民墊付了種子、化肥錢,又以高價收購,還無償提供技術指導,村民都種上了馬鈴薯一級種薯,收入大幅提高,對科學發展馬鈴薯種植更有信心了。

  2016年,合作社緊緊抓住西吉縣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的機遇,利用當地優勢資源,按照統一品種、統一播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收獲的“五統一”技術標準要求,發展周邊貧困戶,由金魚馬鈴薯購銷合作社向貧困種植戶采取先期讓利的辦法供應種薯和化肥,以訂單的形式建立種薯繁育基地4000畝,同時無償提供技術指導,實行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為了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合作社以低于市場價0.3元的價格供應社員種薯,每畝讓利60元,同時簽訂保護價回收種薯合同。帶動農戶增產增收,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致富不忘眾鄉親

  李雄富起來了,但他心里還有疙瘩沒有解開,那就是村里還有很多鄉親家庭貧困、生活困難。“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李雄想著一定要帶著全村人都富起來。村里誰家有困難,他都主動幫忙,特別是對貧困戶照顧得無微不至。2014年3月,他任大岔村黨支部書記后,協調多方支持,發動全村村民修建生產道路10公里,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生產和生活需要。多年來,他堅持優先照顧貧困戶的原則,使貧困村民都用上了合作社提供的馬鈴薯脫毒優質種薯。

  幫助村民種植馬鈴薯,李雄經常到田間地頭對大家講方法講技術,時間一長,在群眾中影響越來越大。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一支種植馬鈴薯的專業農民隊伍;李雄領著大伙,田坪馬鈴薯遠銷廣州、陜西、山西、云南等十多個省市,田坪鄉已成為西吉縣馬鈴薯生產和交易集散地,為西吉“馬鈴薯之鄉”的美譽錦上添花。

  眾籌“綠農”模式,發展林下經濟

  這些年,隨著鄉村休閑旅游的興起,李雄很快意識到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對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建設美麗鄉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2015年8月,他發動合作社骨干人員,以眾籌的方式,利用當地的區域優勢組建了西吉縣“綠農生態休閑農業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支部+合作社+成員”的運作模式,流轉800多畝地種植大結杏,引進彭陽紅梅杏苗1萬株,實施嫁接改良優化。林下種植中藥材、蔬菜,林下養殖土雞、珍珠雞,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由此產生的林下經濟每畝可增收800元,共計160萬元,真正做到了“誠信是金、信源于農、惠農利民”,實現了林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將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對接,在有限的空間實現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林下養殖已經成為合作社的一大特色。統一提供土雞雞苗,每戶200只,統一進行培訓,統一發放玉米等糧食飼料,雞蛋、雞肉實行統一銷售,實行無害化管理,跟蹤服務,簽訂回收合同。保證每戶僅土雞蛋年純收入16000元。

  對于今后的發展,李雄信心滿滿:“作為當地農業致富的帶頭人,未來我依舊不敢也不會懈怠,繼續朝著夢想的方向奔走。”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供稿)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