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挖了有將近一米深了,還沒有完全挖出來,來,咱們再加把勁!”楊大哥一邊揮舞著手中的鋤頭一邊說道。楊冬生是江西瑞昌市高豐鎮嚴坪村的村民,此刻他們正在地里挖的可是“寶貝”,有著“江南人參”的美譽。在挖了一米多深之后,這個“寶貝”終于現出了真容,一米多長的身子,姣好的面容,夾帶著泥土的新鮮氣息,一支品相上乘的瑞昌山藥呈現在了我們面前。在這片瑞昌山藥的核心保護區,記者看到了漫山遍野的山藥,正是這些山上的“寶貝”讓當地發生了巨大變化。
高豐鎮2018年被批準創建農業產業強鎮,百姓的生活正因山藥發生著巨大的變化。2019年,高豐全鎮山藥種植農戶760戶,種植面積達3600余畝,平均單產1600公斤,總產值超4億元,農民僅此一項人均增收達1200余元。
歷史傳承,山藥在此生根發芽
瑞昌山藥是高豐鎮也是整個瑞昌市農業的主導產業,種植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唐朝時,瑞昌地方已將山藥作為貢品敬獻朝廷,并得到唐明皇李隆基的贊譽,賜名“江南人參”,是宮廷御宴“拔絲山藥”的指定原料。明代隆慶年間的《瑞昌縣志》對瑞昌山藥也有栽培記載,據傳李時珍曾到瑞昌研究山藥,盛贊其效,并載入《本草綱目》,后引種至家鄉。
瑞昌山藥具有“組織細密、莖肉潤白”的特點,其味鮮、可口,食之益腎氣、健脾胃、益容顏。“我們山藥的品質在全國范圍內應該是最好的那一批,其生長環境也極為嚴苛。”高豐鎮政協聯絡處主任朱純健說。瑞昌山藥是輪作植物,種植一年后,需要隔5到8年才能再種植。“一方水土出一方特產”,苛刻的種植條件,讓山藥選擇瑞昌的靈山秀水就像紫砂之于宜興,陶瓷之于景德鎮。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公用品牌”
由于瑞昌山藥對于生產環境有著嚴苛的要求,加之其輪作的特點,根據高豐鎮區域內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為保護生態環境,避免過度開發,當地政府劃定山藥產業核心保護區與標準化基地建設,實現了“一控、兩減、三基本”的要求,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水體質量,保障了山藥產業健康發展。
2010年,瑞昌山藥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對于瑞昌山藥的源產地核心產區高豐鎮,政府授權鎮內合作社及農戶等對“瑞昌山藥”公共地理標志的使用。“對于源產地的山藥種植戶,我們政府免費授權給其‘瑞昌山藥’標志的使用,其他地區我們是不授權的。”瑞昌市農業農村局山藥產業開發中心主任余國慶說。“我們常常跟老百姓說,要像保護我們的眼睛一樣保護瑞昌山藥公用品牌。”高豐鎮鎮長陳少林說。保護公共的區域品牌,就是保護瑞昌山藥的品質。高豐鎮通過合作社、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戶統一生產標準、統一管理,保障山藥品質,共同維護“瑞昌山藥”公用品牌,打造“瑞昌山藥”金字招牌。與此同時,瑞昌市農業主管部門也加大品牌執法保護,2018年與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了聯合執法,清理整頓了山藥零售市場,依法取締不合法的山藥“套牌”銷售行為。多措并舉下,現在的瑞昌山藥每當上市的季節,已是供不應求的局面,品牌成效顯著。
交易市場規范助力“賣得俏”
“好的產品沒有好的平臺,銷售會遇到一定困難,為此,我們市政府特地打造了山藥交易中心,助力山藥銷售。”瑞昌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飛說。在山藥交易中心內,記者看到了整齊劃一的大大小小各類山藥銷售門店。“我們將裕豐農貿市場打造成瑞昌山藥收購、銷售的聚集地。采用統一包裝,樹立統一形象,利用區域公用品牌,發展山藥產品,帶動小農戶的山藥種植和銷售。”陳飛說。除此之外,瑞昌市政府還通過參與各類推介會、展銷會以及在電視臺做廣告等形式,全面對外展示瑞昌山藥,助瑞昌山藥賣得更俏,名聲更響。
為規范山藥市場秩序,瑞昌市農業農村局通過發揮山藥協會的帶動作用以及打造山藥交易市場來助力本地山藥賣得俏。“我們創建行業協會,目的也是想進一步規范山藥市場交易秩序,避免出現故意壓價,漫天要價等惡性競爭問題,保障山藥產業的健康發展。”瑞昌市山藥協會會長曹海軍說。山藥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準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目前,協會會員有139人,已成為山藥產業的主力軍,為山藥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注入了活力。
鄉土赤子為產業發展獻力
要想做大做強一個產業,人是關鍵因素。在高豐鎮,就有這樣一批帶頭人,他們走在當地山藥產業發展的前線,以自己的赤誠之心來助力家鄉山藥產業的發展。
劉元四是高豐鎮嚴坪村的山藥種植大戶,目前種有近30畝山藥。1998年劉元四從部隊退伍后在深圳工作,在外多年的他,回到家鄉時,看到家鄉的村貌與其他地區的村莊有著巨大的差距,心里埋下了要發展好家鄉的種子。2004年,劉元四選擇返鄉做山藥產業,從最開始的自己種植山藥,到帶動村民一起種山藥,再到如今村里的山藥已經銷往了九江市里,實現了“走出去”,村民們的生活也因山藥發生了大變樣,村子也在一天天變得更漂亮。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就想把山藥這個產業做起來,通過發展產業來讓我們村的百姓越來越富,村子越來越美。”
與劉元四有同樣經歷的劉堂標也是這樣一位有著鄉土之情的山藥產業發展帶頭人。劉堂標現為瑞昌市南參山藥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負責人,2004年從上?;剜l種植山藥。“我們家鄉的山藥有幾百年的種植歷史,是當地的特色,但當時老百姓種的規模比較小,我就想能不能把我們當地的特色山藥做大做強,于是選擇回到家鄉發展山藥產業。”劉堂標說。自己的山藥越做越好,但他并不吝嗇,熱心向身邊村民傳授自己在外培訓學到的技術,并進行指導,本村的山藥種植面積也越來越大。成立合作社以后,通過統一生產環節的選種、施肥以及統一銷售,村民的山藥賣得更好了,生活也變得更好了。“下一步,我們打算建山藥深加工廠,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把我們的山藥推向全國各地!”談及未來,劉堂標信心滿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